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扁铲侧胀试验可以求解侧向基床反力系数K。,但由于侧向基床反力系数的影响因素较多,因而求解公式比较复杂。本文对用DMT求解侧向基床反力系数的方法进行简化,提出较为简捷的查表法和拟合法,减少了计算程序,便于工程中实际的应用。通过对工程实例的计算,最大误差不大于2%,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赵中华 《土工基础》2014,(1):104-106
为了验证扁铲侧胀试验在沈阳地区的适用性,解决应用扁铲侧胀试验划分土类等实际问题。通过对沈阳地铁工程扁铲侧胀试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到了沈阳地区侧胀土性指数、侧向基床反力系数的分布规律;提出应用侧胀土性指数ID划分土类、估算土的重度;应用经验公式求解土的竖向压缩模量;应用唐世栋推荐法求解侧向基床反力系数。研究结果表明:扁铲侧胀试验是一种适宜在辽沈地区推广的原位测试技术。研究可为辽沈地区扁铲侧胀试验的工程应用提供有效的依据,为地区性规范编制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3.
扁铲侧胀试验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原位测试技术,可连续地反映出土性随深度的变化情况,为通过现场试验有效获得侧向基床反力系数提供了可能。论文根据辽宁地区扁铲侧胀试验的实测资料,进行侧向基床反力系数规律性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探索,得到了辽宁地区的一些经验值,为工程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用扁铲侧胀试验求解侧向基床反力系数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侧向基床反力系数Kh是水平受荷桩、基坑围护和隧道支护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从扁铲侧胀仪的工作机理出发,推导出侧向基床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并考虑了基础宽度、加荷速率、基础形状及刚柔性等因素的影响。利用上海地区的扁铲侧胀试验资料,按本文公式进行计算,结果与规范推荐值相当接近。  相似文献   

5.
基床系数是计算桩基础的一个重要参数,结合江苏某住宅小区工程实例中桩基础设计,探讨了基床系数的取值对桩反力的影响,并分析了基床系数的取值对桩基础设计的影响,希望给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扁铲侧胀试验的原理、试验过程、数据分析及试验成果在划分土类、求解侧向基床反力系数和压缩模量中的应用,并与室内土工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得到的参数指标进行了对比,为工程的岩土工程分析及地基基础设计提供了土性参数,可为同一地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缪永华  沈华骏  岑仰润 《山西建筑》2009,35(24):125-127
针对利用扁铲侧胀试验可以近似求解侧向基床反力系数,但实际使用时需进行修正的现象,通过在杭州钱塘江两岸地区的扁铲侧胀试验情况,对比了各类数据,提出了杭州钱塘江两岸地区粉土及淤泥质土层的综合修正系数的取值建议。  相似文献   

8.
选择合理的基床系数,有利于工程安全及造价控制。经过数理统计,建立了侧向基床系数与土层静力触探试验比贯入阻力、压缩模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粘性土,DMT和PMT得出的侧向基床系数K_h与比贯入阻力P_s之间的线性关系较为明显,且拟合度较高;DMT得出的侧向基床系数K_h与压缩模量E_s之间的多项式关系较为明显且拟合度较高。对于粉性土,DMT得出的侧向基床系数K_h与比贯入阻力P_s之间的线性关系较为明显且拟合度较高,但PMT得出的侧向基床系数K_h与比贯入阻力P_s之间的关系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9.
宋韩菲 《山西建筑》2014,(2):99-100
基于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勘察预钻式旁压试验测试数据,运用多种处理方法确定地基土侧向基床系数,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与现场扁板侧胀试验进行对比,对城市轨道交通勘察中旁压试验侧向基床系数的取值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上海地区软土层侧向基床反力系数规律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38个扁铲侧胀试验孔近4000份数据的实测资料求得上海地区软土层的侧向基床反力系数值Kh,分析和归纳出各土层Kh值的范围及其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并将计算值与规范参考值作比较。这些结果可为上海地区水平受荷桩、基坑工程和隧道工程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单井现场测量渗透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渗透系数单井测试法的表达式 ,并用坝后单个探井测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表明该法可以简化渗透系数测量过程 ,对实际工程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已有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桁架-拱模型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塑性铰区的受剪机理进行了研究。引入了考虑轴压比的混凝土强度有效系数;分析了剪力墙截面极限转角、水平分布钢筋、桁架与拱模型倾角等因素对剪力墙受剪承载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剪力墙塑性铰区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理论研究与试验分析表明:基于桁架-拱模型的剪力墙受剪承载力公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用价值,满足实际工程计算需要。  相似文献   

13.
以砌体平均抗剪强度公式和理想弹塑性模型为基础,建立了砌体结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的计算公式,同时考虑了抗震措施的影响,实现了单片墙肢设计强度计算向楼层屈服强度计算的转换。根据Dwairi等提出的以窄Takeda滞回模型为基础的有效阻尼计算公式,并考虑砌体结构的基本周期和延性特征对其进行适当简化,建立了采用结构整体位移延性系数表达的砌体结构阻尼折减系数公式。根据剪切型薄弱层屈服机制的特征,建立了砌体结构层间位移延性系数与整体位移延性系数的关系。据此,可根据不同性能目标和抗震措施下的层间位移延性系数直接计算阻尼折减系数。通过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与阻尼折减系数的比较,实现罕遇地震与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规则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计算。分析表明,所提方法简便实用,分析结果合理可靠,可用于基于性能的规则多层砌体结构抗震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坑支护设计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基坑倾斜坡面的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桩锚支护结构的锚杆水平弹簧系数的计算方法以及桩锚支护结构计算主动土压力应否考虑桩、土间的摩擦力等存在异议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简化计算公式的推导,提出基坑倾斜坡面的主动土压力、桩锚支护结构的锚杆水平弹簧系数和考虑桩、土间的摩擦力的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基坑倾斜坡面的主动土压力可以直接采用建立在极限平衡理论基础之上的计算公式计算,而无需采用先计算朗肯主动土压力再进行修正的计算方法。桩锚支护结构中的锚杆头部一般不可能发生竖向位移,可假定锚杆轴向伸长量等同水平伸长量,以此假定计算锚杆水平弹簧系数比较合理。用算例对所推导的计算公式和现行规程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比较,工程现象及算例结果均表明,不管是土钉墙还是桩锚支护结构,现行规程土压力计算公式未考虑墙(桩)、土间的摩擦力,计算的主动土压力偏大;现行规程计算的桩锚支护结构的锚杆水平弹簧系数偏小。因此,设计的支护结构均偏安全,不利于控制工程成本,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优化。  相似文献   

15.
令狐可  武运成  贾乾祥 《建筑技术》2006,37(11):860-862
采用数值方法,模拟全粘结岩石锚杆的拉拔试验,求得不同条件下的岩石锚杆水平刚度系数,最后经曲线拟合和参数分析,推导出岩石锚杆水平刚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与有关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际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6.
张建海  姚健  周燕  朱欢 《门窗》2008,(3):35-38
应用遮阳系数计算公式推导的计算法和使用清华大学研发的建筑能耗模拟软件DeST-h软件的模拟法分别得出适合宁波地区的水平遮阳构件尺寸,并对二者结果进行了能耗模拟分析比较,探索适合该地区的节能最优化的水平遮阳构件尺寸。研究表明:该地区应用软件模拟法计算节能最佳遮阳构件尺寸优于推导的计算法结果。  相似文献   

17.
刘军勇  吴德军  毛媛 《山西建筑》2005,31(20):83-84
分析了桩在桩端弯矩和水平力共同作用下桩土共同工作时,用幂级数法求解“m”法的微分方程,推导出了桩的内力与位移的具体计算式,从而求得桩身各截面的水平位移、转角、弯矩、剪力,以及桩侧土抗力.  相似文献   

18.
根据扁铲的受力机理分析了扁铲测试所获得的参数,对比了由扁形铲板和圆锥体贯入土体所产生的土体变形,事实表明扁铲探头对土体扰动较小,对水平应力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不仅可以用来测试土体强度,还可以反映土体的变形参数。通过与其它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成果进行对比,本文对南京地区粉砂的DMT测试成果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经地区经验修正公式计算所得出的DMT测试成果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水平薄弱层破坏准则的密肋复合墙受剪承载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密肋复合墙的特殊构造形式与破坏特点,提出了以水平薄弱层为分割面推导墙体受剪承载力的水平薄弱层破坏准则概念,并对其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以水平薄弱层破坏准则为基础,结合约束状态下填充砌块试件的荷载试验,采用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密肋复合墙受剪承载力计算式,并利用不同框格数量密肋复合墙模型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完善了墙体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密肋复合墙的肋梁受剪作用及所受竖向荷载作用由计算式中肋柱受剪承载力、框格约束效应影响系数及压剪复合受力影响系数予以反映,其计算原理更加符合该类墙体的实际受力特点与破坏特征;依据水平薄弱层破坏准则建立的密肋复合墙受剪承载力计算式,物理意义明确,计算过程简便,满足一般工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