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该文以黄土沟壑区干旱少雨,雨季集中且多暴雨的自然气候特征为切入点,对该区域传统的雨水收集利用经验进行挖掘整理,针对该区域新型农村社区景观建设提出雨水利用式的景观设计策略,并在地处豫西黄土沟壑区内的高庙社区进行相关设计实践。希望通过景观干预的手段协调黄土沟壑区新型农村社区景观建设与生态涵养之间的关系,改善当地人居环境,为黄土沟壑区新型农村社区景观建设提供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以其雨量不均、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多发等特点,塑造了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本文以黄土沟壑区古城防洪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黄土沟壑区古城与当地水土的适应性机制,总结了黄土沟壑区古城雨洪治理系统的规律与特点,指出适水土而生深刻地反映了黄土沟壑地貌下真实的人地关系,对确保古城可持续发展以及今天的城市水系治理、防洪防灾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其生态修复与植物景观营造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带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以郑州市滨黄河区域为例,基于实地调研,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高程、坡度、坡向、用地类型和可视域等特征及其生态敏感性区域分布,结合生态学、风景园林学、林学等学科理论,从生态功能分区、植物空间配置模式、典型生境植物景观营造3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和黄土沟谷四大类生境的规划策略与植物配置方案,为中国滨黄河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湿地资源的破坏情况日益严重,导致污染加剧,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退化,湿地资源保护迫在眉睫。通过对规划场地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现状问题,确定什湖湿地公园生态设计的目标,并进行了总体规划布局,提出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系统建设、动植物保护的生态修复与重建及海绵体构建等策略,以期提升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与社会环境价值,为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1)
面对黄土沟壑区沟壑纵横、生态脆弱、干旱缺水、人口骤减的发展困境,以及村庄贫困落后、宅院空废的现实问题,选取具有典型性分布特征的靠山式院窑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退出居住功能后的生态消解模式与对策,以期解决黄土沟壑区量大面广的空废窑院绿色再利用问题。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当地环境特点、经济条件、资源类型和施工技术,从居住人口的生态消解对策、农业产业现代化对策、建筑生活系统生态消解对策以及转型模式研四方面对空废窑院绿色再利用进行研究,提出具有推广价值的黄土沟壑区靠山式废弃院窑适宜性改造设计策略与方法,寻求内部资源的重新整合,实现朴素生态目标下的黄土沟壑区村落新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6.
当下是黄土沟壑区传统乡村聚落向新型乡村聚落转型的重要时期。该文基于黄土沟壑区自然地理的现实特征,以该区域传统聚落居民的生存、生产、生活为切入点,从聚落选址、空间组织以及生态经验三方面进行总结,疏理黄土沟壑区传统乡村聚落的营建经验与空间特征,优化传承该区域传统聚落营建智慧,力求为黄土沟壑区新型乡村聚落的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县城子长城市总体规划作为研究对象,从城市扩展的用地需求以及生态安全需求两个角度出发,建立城市扩展与生态安全保护的潜力——约束力评价模型,对城市未来需要的建设用地进行评价。本文认为,对于黄土高塬沟壑区,必须以保障生态安全为前提条件,提高生态安全权重系数值,来寻求最优的用地选择方案,以实现保护生态安全、保证土地资源供给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垃圾填埋场是一种特殊的的土地资源,其生态系统和功能严重退化,同时其美学价值的使用功能被严重破坏。通过生态恢复和重建实现废弃地价值的再生,并通过景观设计实现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实现深度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垃圾填埋场的现状和生态特征,对生态恢复重建措施进行阐述,并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总结出对垃圾填埋场的可持续景观设计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延安市在市区周围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实施大规模的"削山填沟"造地工程,而该区地形地貌特征及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大规模的"削山填沟"造地工程面临众多的工程地质问题。根据对延安市区周边丘陵沟壑区的工程地质调查,总结分析了延安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貌类型、空间组合以及不同地貌类型下的工程地质结构,进行了工程地质分区,并对各区的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评价,不但为延安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工程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和指导,也可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削山填沟"工程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亮点:城市功能把都江堰建成个“步行城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会上,来自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代表表示,都江堰应建为世界灾后重建的典范。复兴后的都江堰将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中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风景体闲度假旅游城市,成都都市附中心城市、城乡一体化的宜居生态城。设计方案分为空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5个角度。其中,空间为安全紧凑防灾生活圈;经济为风景休闲度假创意文化产业商贸“场镇”;社会为社会公平、自助互利、以工代赈;文化为世界遗产保护城市文脉延续川西风格延承;生态为山水林城、生态承载能力人与自然的和谐。方案还建议,重建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步行城市。而在土地利用方面。要建设紧凑城市,土地利用强度适度增加。此外,他们还强调突出城市的旅游功能,分组团分功能建设;建设慢速步行系统,加强度假型旅游。亮点:避震建设都江堰重建征集方案城里建个防灾公园如何?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他们设计了城市防灾公园,规划了城市避震疏散系统建设,可持续生态发展规划,并建议实施灾后重建实施机制——设立灾后重建局,该部门预计在重建的6年时间里发挥作用,在完成重建后解散。设计方案中还称,要通过可持续生态城市规划。不断创新,同时...  相似文献   

11.
黄土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来自于生态、人口、贫困的多重压力决定了其乡村聚居研究的多学科融贯特征。该文基于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的不同视角,对黄土沟壑区乡村聚居研究的相关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多学科视角下黄土沟壑区乡村聚居研究的几点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2.
张力  刘畅 《室内设计》2014,(1):86-90
针对当前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山地空间“平原化”建设现象,选取延安南部新城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一种基于生态格局下城市空间构成模式的思路.在对区域山脉、水体、淤地坝等生态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区域生态格局保护与山地城市空间的适应性营建需求,提出了城市建设与生态格局保护的分析方法、保护策略和利用措施,以此尝试构建适应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山地生态格局特征的山地城市空间构成模式,以期为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向山地空间拓展提供一种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和人口分布分散,难以按照传统行政单元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亟需重构生活单元以指导设施配置。本文选取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安沟镇为例,结合"生活圈"理论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村民设施需求及生态空间单元为依托,采用中心性评价、改进引力模型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创新性地划定"设施单元"与"流域单元"耦合的乡村生活圈。研究划定了安沟镇"初级生活圈—次级生活圈—综合生活圈"三级生活圈圈层,并提出各圈层设施配置策略。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镇村体系优化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供参考,指导乡镇层面国土空间规划开展。  相似文献   

14.
快速粗放式的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各类“城市病”问题,城市滨水绿地生态环境品质也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通过生态修复重建城市蓝绿空间,恢复滨水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有助于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和健康。本文总结蓝绿空间、滨水绿地的内涵和建设意义,在分析了我国不同文明时期下蓝绿空间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不同水域性质下滨水绿地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针对问题总结了滨水绿地在生态修复方面的关键方法,并明确了具体的修复措施、功能目标等内容,为我国滨水绿地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上海世博园区建于黄浦江畔,历史上曾是港汉丛生,但由于过去的城市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许多入江支流被填埋,目前仅保留了河流的主干,河流生态系统退化,原有的丰富多样的湿地类型逐渐消失.恢复和重建黄浦江畔原有的自然湿地,不仅是建设生态世博的需要,也给人类在城市中领略和体会大自然带来了财富和乐趣的机会.黄浦江段生态修复技术包括:防洪墙的改造、近自然边滩的保护与建设、河流生态的原位修复以及湿地水质净化系统的构建等.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发展与建设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理论渊源以及不同时期定义的回顾,提出生态城市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和谐,且存在与发展状态皆优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将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划分为规划调控型.环境美化型、污染治理型.资源循环型以及功能转化型五大类型,并通过案例分析介绍其成功经验;分析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并根据其不足,提出重建“近自然型“城市生态系统可为循环和谐型生态城市的建设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冯娟 《城市建筑》2014,(11):112-112
通过分析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影响民居建筑营造的自然、气候、经济及抗震因素,以及该地区民居建筑建造过程中的“不适应性”,从控制建筑形体、优化建筑构造、充分利用资源三个方面提出生态营建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土地利用是引发城市生态问题的根源。回顾总结我国当前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问题,基于生态规划视角剖析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并从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选择、功能结构布局、生态技术使用、详细场地设计给出相应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9.
刘玉玉  周典 《华中建筑》2014,(11):100-103
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位于关中地区北部,近年来,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村落建设开始有了较快速度的发展,然而由于忽略了对生态承载力的分析,缺少科学的人居环境规划方法指导,粗放式的村落建设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情况日趋严重。该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生态承载力的相关理论进行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地域特点对限制因子法进行改良,提出了该区域村落生态承载力分析的有效、可行方案,并且在绘制生态承载力分布图的基础上对村落的拆迁、合并以及绿色村落规划方法进行了相对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河漫滩生态系统是脆弱的生态系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和洪水干扰的影响,人类不合理侵占土地破坏生态,使河漫滩逐步丧失了原有的生态涵养、调蓄洪水功能,是河流的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河漫滩地区的景观生态修复与重建极为迫切。以吉林省大安市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咨询专家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主要从河漫滩湿地退化地区水文过程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形成规划策略体系,为东北地区河漫滩湿地生态修复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