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区大型冷却塔地基处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电厂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给予介绍,提出对大型冷却塔,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复合地基或换填地基比桩基更有利,当湿陷土层厚度大于10m时,孔内深层强夯(DDC)技术较优,当湿陷土层厚度小于10m时,采用强夯消除湿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湿陷性黄土在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引起湿陷变形的特点,论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则,并结合建筑物的不同类别,提出了消除地基全部湿陷量和部分湿陷量的处理厚度以及局部处理和整片处理的宽度及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湿陷性黄土在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引起湿陷变形的特点,论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则,并结合建筑物的不同类别,提出了消除地基全部湿陷量和部分湿陷量的处理原度以及局部处理和整片处理的宽度及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湿陷性黄土在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引起湿陷变形的特点,论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则,并结合建筑物的不同类别,提出了消除地基全部湿陷量和部分湿陷量的处理厚度以及局部处理和整片处理的宽度及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长城  丁冰  刘彬 《建筑科学》2012,(Z1):143-147
新疆能源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许多项目选址于缺少工程经验的场地。本次专项试验完成12组原位载荷试验,分析强夯前后黄土、不同含水状态下的压力及变形关系。通过现场原位载荷试验,现行不同规范计算厚度取值不同,计算得出湿陷系数的数值存在显著差异,探讨黄土湿陷系数的计算方法和厚度取值。试验结果表明,黄土具有典型的结构性和明显的水敏性,通过载荷试验和高能量级的强夯处理,当黄土天然含水量低于10%,高能量级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破坏黄土的结构性,基本消除了湿陷性,地基土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6.
以某福利院迁建项目儿童住区工程为例,根据地勘报告,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建筑物分类属丙类建筑,需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其地基处理采用灰土挤密桩消除桩长范围内的全部湿陷土,在桩顶与基础之间换填0.5 m厚的三七灰土垫层。灰土挤密桩施工过程中,对附近居民房屋造成震动,需改变原地基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7.
河津黄土地基湿陷变形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大量的室内外试验,包括三个大面积试坑浸水试验以及三个天然地基和强夯地基上的浸水载荷试验,详细讨论了黄土地基自重湿陷变形和外荷湿陷变形的规律;探讨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TJ25-78)》中有关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类型的评判方法;根据试坑浸水试验结果,认为原勘察报告对场地湿陷类型的判定有误,应为非自重湿陷性场地;在按计算自重湿陷量评判时,应乘以调整系数m0;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自重湿陷敏感性进行了综合评判,并提出了评判指标β和分档标准,试验及计算简便,可靠度达90%以上;通过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湿陷量计算值与实测值还较接近。  相似文献   

8.
在地质条件复杂、水量贫乏的湿陷性黄土场地建造大型甲类储罐,要求在有效影响深度范围内完全消除湿陷量.结合实际工程,通过施工试验研究得出:预增湿后采取高能级强夯能有效改善场地土的各项参数,消除场地土湿陷量和提高承载力作用显著,但结合大型储罐基础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十分敏感的特殊性,其处理效果以及对土体的改善程度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等难题,在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6.5 m的场地进行以下浸水试验:不同深度的挤密桩处理地基深层浸水载荷试验,不同深度的孔内深层强夯处理地基载荷浸水试验,不打注水孔、埋设TDR水分计的原位浸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6~12 m、深层浸水时,发生显著地基下沉;15~20 m时,地基沉降较小;处理深度大于20 m时,地基沉降基本可忽略。(2) 浸水试坑22.5~25.0 m以上土体含水率增加较快,甚至达到饱和,以下土体含水率增加缓慢,基本没有发生湿陷。建议22.5~25.0 m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和湿陷性评价的临界深度。(3)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在采取有效的综合处理措施之后,甲类建筑可以不全部消除湿陷量,乙、丙类建筑可以根据控制建议适当放宽对剩余湿陷量的要求。(4) 不同地区、不同微结构类型土的湿陷性应当采用不同的湿陷系数 来判定,即“湿陷系数 = 0.015”在自基础底面至基底下15 m的范围内可继续使用;15 m以下适当放宽,按不同深度对 进行修正,可使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评价趋于合理,有效节约大量地基处理费用。  相似文献   

10.
《四川建材》2016,(7):67-69
为保障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的工程质量,提出适合高速铁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依托西宝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区,对地基处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段的总湿陷量为234~325.5 mm,此时黄土并没有产生自重湿陷,试验段所在场地主要是非自重湿陷场地和黄土湿陷场地,湿陷厚度为4 m,湿陷等级为Ⅱ级。试验段地层所采用的改良方法对改善地层承载力、消除黄土湿陷性具有很好的效果,处理后黄土的湿陷性消除。  相似文献   

11.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广泛,鉴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黄土场地的湿陷类型及地基湿陷等级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前必须要准确查明的关键问题。按规范进行自重湿陷量的计算时,其修正系数因地区土质而异。本文通过分析某浸水试验场地不同深度的湿陷变形量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地层湿陷系数随深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地层岩性对浸水湿陷变形的影响,为该湿陷性场地评价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程玉龙 《中国建材科技》2012,21(4):36-38,63
通过工程实例,设计了试验方案,测量了石灰桩膨胀法加固湿陷性黄土时黄土的各项力学参数的变化以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桩挤密地基可以用来处理全部湿陷性土层,也可用于处理部分湿陷性土层,对用水量很大,地基大量浸水难于避免的建(构)筑物,地基亦处理全部湿陷性土层,至少要消除极大部分的湿陷性,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用挤密地基解决湿陷问题是主要的,只要湿陷问题解决了,一般压缩性、承载力和防水抗渗也可以满足.若将挤密地基做成防水抗渗性能较好的垫层时,则应适当提高桩间土的密实度要求.场地土的含水量偏低,适当的增湿能提高地基处理的效果,由于本次试验场地存在砂石夹层,增湿深度受到限制,增湿灌水量不宜控制,使增湿后含水量增大不大明显.但挤密后的效果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明确在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地基处理的目的,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所有方法,通过详细勘察确定湿陷的类型及湿陷等级,在太原地区分布着大片湿陷性黄土,所以经常会用到湿陷性黄土的一些处理方法,通过某一工程实例将经常用的灰土挤密桩消除湿陷性和提高地基承载力进行分析。湿陷性黄土属于特殊性岩土,如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勘察期间必须查明其工程特征,确定最佳的地基处理措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室内压缩试验和现场试坑浸水试验难以准确评价黄土隧道基底深埋地层湿陷变形的问题,提出采用砂井浸水试验对黄土隧道地基的湿陷变形进行测试评价。通过对比分析相邻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开展的砂井浸水试验、试坑浸水试验及相应室内试验结果,论证砂井浸水试验用于测试评价黄土隧道基底深埋黄土地层湿陷变形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砂井浸水试验条件可保证井壁周围土柱湿陷变形的有效释放,且砂井埋深越大,井底地层潜在的湿陷变形释放越完全,其更适用于量测深埋黄土地层的湿陷变形;该试验方法可更为真实地模拟黄土隧道地基湿陷发生的力、水条件,且场地条件要求低、需水量少、周期短、费用低,具备在黄土高原地区隧道沿线大量开展的条件,可解决隧道穿越的黄土梁峁地区地层湿陷性复杂多变所造成的单点评价结果代表性十分有限的问题;并分析目前砂井浸水试验技术方案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层的湿陷性对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的影响,针对传统室内试验评价结果不准确的缺点,依托兰州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陡道沟站,选取典型大厚度湿陷性黄土施工场地,通过开展场地地面浸水试验,测试了地面入渗过程中不同深度地层的湿陷沉降变形及地表的沉降变形,研究了既有黄土地层的湿陷变形特性,并结合室内试验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①场地内黄土的湿陷性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地表土层及深部土层的湿陷变形大体呈现陡增、骤降和平稳三个阶段;②场地内黄土的湿陷系数随着黄土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自重湿陷系数与深度的关系曲线符合幂函数关系,相关性为0.983;③兰州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层自重湿陷变形计算值的修正系数建议取值为1.675。研究结果可为兰州地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层地铁设计及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层建筑数量及层数的增多,建筑物对地基土的承载力要求也越高。地基土的处理工作必不可少,尤其对存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设计和施工时消除其湿陷十分必要。对湿陷性黄土及CFG桩的特性分别进行分析,阐述了CFG桩能够消除黄土的湿陷性的原因;结合山西运城桦林逸墅商住小区7#楼实际工程,进行CFG桩的设计和地基变形计算;通过有限元岩土专业分析软件MIDAS/GTS模拟计算,得出CFG桩在处理黄土的湿陷性方面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叶蕾 《四川建材》2013,39(3):240-241
为防止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时对建筑物产生危害,在此类地区进行工程勘察时,应满足《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中对勘察工作的各项要求,注意与其他相关技术标准的区别,从而对场地、地基作出正确评价并推荐合理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关中地区五个湿陷性黄土场地上所进行的10个试坑浸水试验和21个浸水载荷试验,本文详细讨论了黄土地基自重湿陷变形和外荷湿陷变形的规律以及有关场地湿陷类型的判别问题.  相似文献   

19.
建筑物从低阶地向高阶地扩展是建设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地基基础设计中,面临着缺少经验、按常规设计思路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等问题。分析认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应注重考虑工程场地的水环境和基底下土层的具体状况,当能确定通过一定的排水措施和防水措施可以避免黄土浸水湿陷时,可以以防水措施为主设计地基基础,选用合理的地基基础型式和地基处理深度。同时结合实际工程加以分析,阐述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基础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大厚度自重湿陷黄土湿陷变形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湿陷变形是地基工程的关键问题。依据大量的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和室内湿陷性试验结果,区分不同黄土地区,分析了场地浸水自重湿陷变形实测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关系,表明陇西地区、陇东—陕北—晋西地区、关中地区和其他地区自重湿陷变形计算值的修正系数分别为2.0,1.7,1.2,0.4。依据典型场地黄土自重湿陷系数、自重湿陷变形、地层结构随深度的变化特征,通过现场试验实测不同埋深黄土自重湿陷变形的平均自重湿陷系数与室内试验测试自重湿陷系数的加权平均值之间的关系,揭示0~10 m,10~15 m,15~20 m不同埋深范围黄土原位浸水产生自重湿陷变形时,对应的室内试验自重湿陷系数的加权平均值依次为0.015,0.020,0.025,确定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自重湿陷系数起始门槛值。关中地区不同场地Q2黄土的自重湿陷变形实测值一般小于7.0 cm。该地区不同场地Q2黄土的自重湿陷系数的均值约为0.029,其自重湿陷系数的起始门槛值可取0.0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