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木薯与糖蜜同步糖化混合发酵工艺的研究,实现燃料乙醇原料多样化,开辟木薯与糖蜜制备燃料乙醇的新思路,达到应对原料市场价格波动控制生产成本的目的。通过50L发酵罐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现有木薯燃料乙醇工艺基础上,木薯液化醪内添加5%以下的糖蜜,成熟醪酒份达到14.5%(v/v),发酵率达91.31%,残总糖2.21%,同时提高了发酵醪液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2.
试验对木薯生料发酵制备乙醇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对影响发酵过程的生料淀粉水解酶用量、料液比、发酵初始pH和发酵温度四个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生料水解酶用量4 mL/kg,料液比1∶3.5,初始pH4.5,发酵温度37℃,根据优化条件进行验证试验,总糖消耗率与淀粉利用率分别为83.29%和79.80%,但与低温水解发酵工艺相比尚有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使用酿酒曲发酵膨化木薯生产燃料乙醇的最优发酵条件,利用膨化技术对木薯进行了预处理,并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发酵温度、液固比、糖化酶用量。结果表明:利用膨化处理缩短了乙醇生产周期,降低能源消耗,提高了生产效率。最适的发酵条件为:温度32℃、发酵初始pH值4.5、糖化酶用量145 U/g、液固比2.8∶1(mL∶g)、酿酒曲用量0.3%、发酵时间72 h。在此条件下,膨化木薯最终酒精度达到了11.94%。  相似文献   

4.
高浓度发酵制备红薯燃料乙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以鲜红薯为原料制备高浓度红薯燃料乙醇过程中高糖浓度和高酒浓度下酵母细胞生长特性和还原糖浓度变化规律.发酵醪中添加活性物质,可以减小发酵液的渗透压,提高酵母的耐酒精能力.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优化,鲜红薯高浓度发酵酒精度可达到15.1%vol,吨酒精水消耗控制在6t左右,吨酒成本可降低200元.  相似文献   

5.
《酿酒》2017,(1)
以木薯和甘蔗糖蜜为复合原料进行燃料乙醇共发酵研究,实现燃料乙醇生产原料多样化,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试验数据显示,添加10%以下的糖蜜,在不改变生产工艺的条件的下,对生产影响不大,成熟醪酒分达到13%(v/v)以上,发酵结果成熟醪结果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估陈化纯淀粉掺入陈化粮生产燃料乙醇的应用效果,通过摇瓶试验,以陈化水稻、陈小麦和淀粉为原料,研究酸性蛋白酶和接种量对于高浓度乙醇发酵的影响。结果显示,以陈化水稻和陈化小麦为基础培养基,添加一定比例的淀粉有利于酒精度的提高,当添加量为40%~50%时,酒精度达到最高(13.4%vol~13.6%vol),总糖消耗较为彻底;采用高浓度淀粉醪液(总糖270 g/L左右)和酸性蛋白酶发酵可以有效提高发酵强度,尤其将接种量提升至40%左右时,最高酒精度可达15.1%vol,出酒率达52%以上。采用50 L发酵工艺验证,发现发酵指标与摇瓶一致,DDGS产品蛋白指标较佳。此研究结果表明将高浓度的淀粉以一定比例掺入到混合陈化粮醪液发酵是可行的,具有较强的工业化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研究通过优化木薯同步糖化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工艺参数,提高乙醇得率和原料转化率。选取3个对发酵结果影响较大的因素: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水料比值,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按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试验,利用响应面法及Design Expert 8.0软件对其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乙醇得率、原料转化率分别与三因素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水料比之间有显著的二次回归方程。最佳参数为:发酵温度31.83℃、发酵时间92 h,水料比值2.47(m L/g)。此时乙醇得率12.67%,原料转化率34.07%,验证性试验结果与预测值无显著差异。响应面分析法对木薯同步糖化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工艺参数优化可显著提高乙醇得率和原料转化率,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以木薯为原料,对酵母的生料发酵乙醇工艺进行试验研究,获得最优工艺组合为:木薯粉颗粒80目、发酵时间120h、粉浆浓度32%、温度32℃、接种量1.2‰、通风量0.5 m3/h。在此条件下,发酵成熟醪酒分为15.36%(v/v)。  相似文献   

9.
梅永刚  张丙龙 《酿酒》2012,39(6):74-76
木薯收获期集中,不适应车用燃料乙醇企业的连续生产要求,因此进行木薯原料的储藏十分必要。安全的原料储藏水分、符合要求的仓储设施、科学合理的储藏方法、及时正确的问题防治保证了木薯燃料乙醇原料的长期储藏,从而有效解决了“原料集中供应”和“企业连续生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木薯是一种重要的全球性作物,其块根富含大量的淀粉。在我国南部,木薯作为非粮作物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简述了国内外木薯发酵乙醇工艺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木薯发酵工艺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乙醇-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是将沼气发酵出水回用于乙醇发酵过程并不断循环的新型乙醇清洁生产工艺。实验发现,沼气发酵过程产生的氨会随着工艺循环而累积,在乙醇发酵时会和还原糖产生美拉德反应,导致乙醇产量下降。因此通过离心和通气等技术手段对耦联工艺中的氨进行了调控。实验分为对照组和调控组,分别考察了氨氮累积、氨氮调控效果、氨氮对工艺的影响等内容。实验结果显示,经过7批循环对照组中氨氮浓度累积至811 mg/L,氨氮浓度为550 mg/L时,乙醇发酵开始受到明显抑制,导致乙醇产量下降;调控工艺中氨氮浓度稳定在350 mg/L左右,乙醇产量无下降现象。氨氮累积间接造成对照组中碱度升高,其他沼气发酵指标稳定正常。调控工艺保证了乙醇产量和工艺稳定。  相似文献   

12.
以碳化木薯和正常木薯为原料,在相同工艺条件下,采用摇瓶发酵法,进行酒精发酵效果的初步研究,探讨了碳化木薯的酒精发酵效果。结果表明,碳化木薯干的成熟醪酒分和发酵效果与正常木薯酒精发酵差别较大,为采购木薯和木薯储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酿酒》2016,(5)
酿酒酵母是重要的工业微生物之一,具有发酵速度快、乙醇产量高特性,主要应用于乙醇和酿酒行业。以木薯为原料,在相同工艺条件下,采用摇瓶发酵法,对4种不同厂家的酵母进行乙醇发酵效果的初步研究,探讨了不同酵母的乙醇发酵效果,从而选出适合木薯乙醇大生产的酵母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梅永刚  张丙龙 《酿酒》2012,39(5):80-82
摘要:木薯作为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特别是用于生产车用燃料乙醇后,其需求量日益增加。广西已成为我国木薯主产区,但其“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使得木薯种植在追求高产的过程中,如何保护水土不流失也成为研究重点之一,木薯种植过程中,因地制宜综合使用等高线起垄、合理密植、地膜覆盖、等高线建植物篱、间套种、化学除草、提前种植等方式对减少水土流失将有显著作用。关键词:木薯燃料乙醇;原料;种植技术;水土保持中图分类号:TS262.2;TS261.21文献标识码:E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超期储存小麦和水稻混合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辅料,以发利耐高温酒用干酵母为发酵菌株,采用同步糖化发酵法,研究了小麦添加比例、淀粉酶种类、降黏酶种类及添加方式对于混合发酵的影响。通过测定液化和发酵醪液的相关指标,优化出适合小麦混合发酵的辅料。结果显示,当干物质含量为30%,超期储存小麦添加比例30%,液化阶段使用超强复配淀粉酶(0.26 kg/t粮),同步糖化发酵阶段使用糖化酶(0.68 kg/t粮)、酸性蛋白酶(0.035 kg/t粮),在32 ℃下发酵72 h酒精度可达12.37%vol;在拌料阶段添加蔚蓝木聚糖酶(0.3 kg/t粮),可使蒸馏残液滤速由4.8 mL/min提高至7.8 mL/min,清液干物由8.2%降低至5.7%,可有效减轻后期污水处理压力。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用木薯为原料,半连续同步糖化发酵生产乙醇的工艺。工艺条件为:原料粉碎粒度:Φ1.5mm,料水比:1∶2.3,α-淀粉酶、糖化酶的添加量分别为9U/g木薯粉,120U/g木薯粉,95℃下蒸煮90min~110min,60℃下前糖化35min~40min。前期发酵温度28℃,中后期发酵温度32℃,总发酵时间69h。在此条件下酒精度达到13.5%vol,半连续发酵17d,为进一步研究以木薯为原料生产乙醇工业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刘文信 《酿酒》2013,(1):84-88
以籽用南瓜果肉为试材,探索了燃料乙醇的连续制备工艺.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制备工艺中的各个因素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燃料乙醇的制备条件,提高了产品的得率.南瓜果肉经蛋白提取后,剩余部分经液化、糖化、发酵、蒸馏等过程制备燃料乙醇.发酵最佳条件为:发酵pH4.38、酵母添加量为原料的0.063%、发酵温度为29.7℃、发酵时间为70.8h.在此条件下,乙醇最大发酵率为64.4%.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研究了发酵增效剂对乙醇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角瓶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发酵增效剂,有助于提高乙醇产量.糖化醪中发酵增效剂浓度为0.500g/L时,酒精度平均值为10.96(v/v%),比空白组酒精度提高15.5%,统计结果表明空白组和实验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9.
木薯燃料乙醇生产的液化、酒母及发酵过程中,有较多机会感染杂菌,从而降低了酵母代谢产酒效率。微酸发酵条件更为杂菌的繁殖创造了便利条件。克菌灵P308在微酸发酵条件下兼具灭菌及抑菌的双重作用,其在木薯酒精大生产中有实际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广西发展木薯燃料乙醇的广阔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