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供用电》2017,(7)
智能配用电园区含有多种类型分布式电源、多样性负荷和各种形式的储能,同时具有先进的自动化和信息系统,对其进行有效集成方能实现信息共享和高效利用。文章根据智能配用电园区的实际需求,提出了智能园区配用电集成构架设计,主要研究配电一次设备与智能配电终端的融合与集成、智能配用电信息集成、实现设备与设备、智能用电设备与系统集成3个方面内容,能够实现设备与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的高度集成。该技术已经在天津生态城试点应用,可为提高供电可靠性、新能源消纳、电网与用户的互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供用电》2017,(7)
正智能配用电园区是电力行业在国家"互联网+"战略引领下,基于智能园区建设开展的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创新实践。国家电网公司近年来在上海世博园、天津生态城、江西共青城等地开展了多项智能配用电园区建设实践,进行了关键技术研究、装备研制和工程实施。为了及时跟踪智能园区建设新技术,推广配用电园区实践成果,《供用电》期刊邀请我担任特约栏目主编,组织"智能配用电园区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专题,重点关  相似文献   

3.
《供用电》2017,(7)
文章从智能配用电园区对通信网络承载的需求着手,分析业务的类型、分布特性等,确定信息通信的需求、通信网络架构、通信协议类型等网络建设模式,设计满足一体化通信需求的接入网络,形成了承载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业务的园区一体化通信及安全防护解决方案,能有效支撑智能配用电园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智能配用电园区技术集成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分布式电源、分布式储能装置、电动汽车的规模化接入以及用户需求侧响应等新的边界条件,配用电园区的功能和业务逐步向交叉整合方向发展,而技术集成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介绍了智能配用电园区技术集成的总体研究思路,围绕设备与设备、设备与系统及系统与系统3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集成方法,探讨了园区集成的信息安全防护问题。该技术集成方案将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5.
《供用电》2015,(8)
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积累了大量的配用电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准确地实现用电负荷预测、错峰调度等高级应用。介绍了国内外智能配用电网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智能配用电业务、大数据应用方面的技术发展;分析了智能配用电大数据关键技术,提出配用电大数据架构,设计智能配用电大数据应用方案,推动智能配用电业务的综合智能化、精益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供用电》2017,(7)
针对智能配用电园区电网发展要求的安全可靠、经济高效、优质供电、高效运行等特征,文章从技术性、经济性和智能化3个方面出发,构建了智能配用电园区电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综合评价方法,并选取中新天津生态城这一示范园区,针对其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所提综合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适用于我国其它智能配用电园区电网的规划、建设以及运行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供用电》2017,(7)
目前国内外智能配用电园区建设面临源—网—荷—储资源协调控制难度大、缺乏一体化业务支持系统等技术难题。文章在研究智能配用电园区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园区多级能源协调控制方法,建立了园区综合能量管理功能架构,设计开发了园区综合能量管理系统,实现了园区中分布式电源、配电网、多元化负荷等资源的优化利用,全面支撑了调控、运检、营销等专业的业务应用。上述方案和系统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配用电园区获得落地应用,运行结果验证了所述园区综合能量管理技术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智能配用电园区用户侧双向互动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智能楼宇、智能小区、用能分析与管理、多样化增值服务等用户侧能量管理功能的集成,对智能配用电园区综合能量管理系统的用户侧双向互动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文中分析了用户侧双向互动的技术特点和功能需求,进而提出了总体架构以及双向互动服务框架。阐述了双向互动的内容,设计了实现的技术方案,并介绍了相关关键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9.
智能配用电环节是电力系统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重要领域,直接面向用户,能让用户直接感受到智能电网建设的成效。本文对美国在智能配电和智能用电方面的技术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主要包括配电自动化、微电网、智能电能表、需求响应、用能信息标准化、电网楼宇集成等涉及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由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牵头申请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智能配用电大数据应用关键技术"完成了国家科技部实施方案论证答辩,由公司总工程师、课题负责人陈海波率领的答辩团队表现优异,通过论证获得项目内第一名。国家863计划项目《电力大数据在输变电设备状态估计和配用电中的应用》由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牵头,下设四个研究课题,分别由上海、山东、广州、福建电力公司负责。其中课题一"智能配用电大数据应用关键技术"由公司作  相似文献   

11.
智能用电小区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用电小区是用电环节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智能用电小区国内外的发展概况,智能用电小区的概念、特征及其建设目标,分析了智能用电小区的系统架构,并探讨了智能用电小区建设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供用电》2018,(12)
随着智能配用电园区规模的扩大,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等应用系统的推广应用,配电网中会产生指数级增长的海量异构、多态的数据,配用电环节的管理需求也逐渐复杂起来,因此需要建立高效的管控平台。基于海量数据的运行监控、用电管理等基本功能高度融合,智能运维、能源服务、售电管理等多种智慧功能按需集成的智能园区管控平台是未来智能园区管控系统的发展方向。针对智能园区海量数据的高速采集、高效处理、高速存储与计算,以及统一服务等需求,提出了管控平台的集成架构设计方案。通过关键技术性能验证了智能园区管控平台集成架构的优势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构建高效、低耗、可靠的多电压等级直流配用电系统是实现直流型源、荷灵活接入和高效匹配的重要途径。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直流配用电技术及经济优势逐渐显著。从电压等级序列及供用电模式、直流配用电系统接线及接地方式、直流配用电系统关键装备、系统运行控制、系统保护方法和示范应用6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直流配用电研究的最新进展,对当前理论及应用的不足进行了论述。最后,对直流配用电系统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网架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智能配用电一次网架结构和通信网需求入手,根据配用电网的网络特点和业务分布规律,提出了较为合理的通信网网络结构.文中详细分析了网络结构划分的依据和方法,各个部分的特点和通信上的业务类型.并结合配电网两种常见线路结构,给出以PON技术为例的组网实现方案.这种三层的网络结构能够很好地描述配用电业务的通信需求,简化通信网络的...  相似文献   

15.
白晓民 《供用电》2014,(11):14-15,4
随着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智能楼宇、智能家居等的推广应用,智能电网配电环节和用户用能管理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美国在政策、市场设计、投资、标准制定、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均十分重视配电网和用户侧的智能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智能配用电环节是电力系统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重要领域,直接面向用户,能让用户直接感受到智能电网建设的成效。本文对美国在智能配电和智能用电方面的技术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主要包括配电自动化、微电网、智能电能表、需求响应、用能信息标准化、电网楼宇集成等涉及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智能小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合智能电网的先进技术,明确了智能用电小区的内涵与建设目标;提出了一种综合应用互动集成系统,整个系统是在通信网络支撑下由各业务系统相互关联而构成的;对智能用电小区信息流、业务流进行分析梳理,详细阐述了智能用电小区的通信网络、综合应用互动集成系统及配电自动化、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电桩、智能家居等技术的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18.
《电力信息化》2014,(12):53-53
近日,由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牵头申请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智能配用电大数据应用关键技术”完成了国家科技部实施方案论证答辩,由公司总工程师、课题负责人陈海波率领的答辩团队表现优异,通过论证获得项目内第一名。  相似文献   

19.
魏东  张扬 《低压电器》2013,(2):48-52
介绍了智能电网用户端用户配用电管理系统网络架构。系统集成了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无线通信和主站管理的管控一体化技术,采用分散、分层及分布式结构设计,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从而提供了一个解决配电安全、提高效能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20.
构建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智能电网是电力、控制与信息结合的新技术领域,其通信网络建设,尤其是在电力配电网段的建设,是目前的重点和难点。文中从工业控制角度讨论了智能配用电网的通信需求,提出了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络设计应考虑的技术适应性问题和定制改造方向。讨论了现有局域工业通信技术和广域电信技术的标准体系,提出了智能配用电通信网应参考电信的技术发展路线以及网络设计关键点。进一步讨论了智能电网信息通信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深度融合的信息结构。讨论了电力公司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络的工程建设路线,提出了"专网"与"公网"的建设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