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控制系统按控制功能分两大部分:一是锅炉燃烧系统的监测与控制;二是远程用户温度采集系统。控制中心则依据实测环境温度的变化(考虑风天的影响)和用户室内实测温度综合规划热源管理和控制运行。锅炉自控系统包括了锅炉变负荷运行、安全运行、监控管理、锅炉节能燃烧自控和热网自动调节的全部内容。该系统对锅炉的各项参数(供热量、压力、温度、流量、炉膛温度、排烟温度等)实时监测监视。对给煤量、送风量和炉膛负压进行优化控制管理。针对华北油田3台7MW链条燃煤热水锅炉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某300MW燃煤锅炉运行中排烟温度异常偏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入炉煤煤质变化、受热面积灰、炉膛漏风偏大、一次风率偏高、烟温测量误差等因素是导致本工程排烟温度偏高的主要原因。在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了修正排烟温度显示值、适当提高磨煤机出口温度、降低一次风率、修改现行吹灰策略、减少炉膛漏风等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3.
针对3台锅炉冷灰斗斜面均出现结焦情况,调整磨煤机分离器挡板角度使煤粉细度接近设计,再调整磨煤机入口一次风量,保证合理的一次风粉管风速及其出口温度,优化磨煤机运行参数,并通过调整主燃烧区二次风和燃尽风挡板开度、炉膛出口氧量和运行负荷,考察锅炉在不同工况下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试验结果表明:清除冷灰斗上面的浇筑料降低了炉膛的温度场;锅炉在均匀配风方式下,炉内燃烧情况较好,飞灰含碳量较低,排烟温度较低,炉效较高;高负荷下,炉膛氧量宜控制在4.0%~4.5%。  相似文献   

4.
采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对某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二次风射流的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二次风动量、床内颗粒浓度、温度、颗粒物性等因素对二次风穿透性和气固两相混合的影响。结果表明,穿透深度与射流动量成正比,与颗粒浓度、颗粒密度和直径成反比。射流温度对射流深度也有影响。在正常工况下,该CFB锅炉的射流深度不足以穿透至炉膛中心,不能完全满足中心需氧量。因此,在二次风量一定的情况下,为保证二次风对炉内燃烧的混合效果,可以降低下二次风的比例来保证上二次风,在一次风完全可以满足流化要求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考虑取消下二次风。解决大容量CFB锅炉炉膛设计的主要途径可以在适当增加炉膛宽度的同时通过加大炉膛深度来满足进行放大。模拟结果可以为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和运行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化工企业22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投产以来,机组运行中主蒸汽温度达不到设计值、排烟温度高,采用炉膛负压调整、一二次风配比优化等运行调整方法后,主蒸汽温度最高可达到510℃,与设计额定蒸汽温度还存在30℃差距,锅炉排烟温度超过设计值25℃.为解决上述问题,该公司在大修期间,对锅炉过热屏、高温过热器、低温过热器、水冷...  相似文献   

6.
印度嘉佳电厂660MW超临界锅炉燃烧优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磨煤机系统调整试验,探讨了煤粉细度和能耗与分离器开度、加载力、出力、风量等变化关系,优化了磨煤机运行参数,改善了磨煤机风煤比均衡性及煤粉细度;通过变一次风量、变氧量及变燃烧器配风等试验,研究了锅炉运行各参数对锅炉效率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对机组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调整,解决了机组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飞灰可燃物含量高、排烟温度高等问题,改善了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以某BWB-1025/17.2-M型锅炉为研究对象,考察低氮旋流燃烧器及分级燃烧技术在300 MW等级W火焰锅炉中的应用情况。针对该炉因燃用未设计煤种引起的炉内燃烧恶化,排烟温度上升及NO_x排放量过高等问题,通过优化一次风喷口,提高火焰稳定性;改造调风器,实现火炬径向分层;设置乏气挡板,控制乏气风量,调节一次风速;加装分离式火上风及在下炉膛底部增设分级风,建立炉内分级配风制度。采用上述技术措施改造后,在锅炉50%、75%及100%负荷下进行全面性能考核试验。结果表明,锅炉燃烧效率提高约0.81%,排烟温度恢复至设计水平,NO_x排放量降低15.5%。改造后,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正在运行的四台1000吨/时燃煤锅炉为对象,经分析和研究,指出导致锅炉排烟温度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磨煤系统中所掺入的冷风量过多。针对此问题,文中提出采用较小的一次风,和投用磨煤乏气再循环是降低磨煤系统冷风量的有效措施。并指出,磨煤系统裕量留得过大、烟煤锅炉热风温度选得过高,烟贫煤通用等因素将导致排烟温度升高。在论述中,澄清了一些有关锅炉排烟温度偏高原因分析方面的模糊概念。  相似文献   

9.
杨群峰  曹颖  董哲  谭兆强 《节能技术》2012,30(4):342-345
针对目前小型燃煤工业锅炉排烟温度高、排烟热损失大,用户管理和操作水平低,运行中通常间断式给水的情况,设计了两种利用烟气余热进行节能改造的无压装置。在锅炉运行时,通过无压换热器的换热、水箱中水的蓄热来降低排烟温度、提高锅炉效率。改造后的锅炉在稳定工况、低负荷工况下的测试结果证明,锅炉效率均显著提高。回收周期的计算表明,应用该技术投资少、回收周期短。  相似文献   

10.
正0引言2011年初出版的《锅炉节能技术监督管理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对有机热载体锅炉的排烟温度作出了明确规定:额定功率大于1.4MW的有机热载体锅炉的排烟温度不得大于170℃。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对锅炉的烟气热量进行回收再利用,对于热载体锅炉而言最普遍的回收方式就是使用空预器对燃烧器的助燃风进行预热。"规程"同时明确指出正压燃油(气)锅炉的过量空气系数不得大于1.15,由于在预热的同时,  相似文献   

11.
用电设备的变频改造和蒸汽凝结水的密闭回收利用可明显降低能耗,通过对某厂进行锅炉自动燃烧控制系统变频改造和密闭冷凝水回收系统节能改造,根据当地环境温度的不同,改造后每个月和一整年进行效益分析,并通过监测仪表实际数据验证得出冷凝水回收改造项目回收周期短,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复合相变换热技术是一种回收锅炉排烟余热的新型技术,其壁温可控可调,具有防止烟气侧低温腐蚀的突出优势.介绍了宝钢采用该技术回收利用本厂内一台低压锅炉排烟余热生产生活热水的节能项目,该项目于2013年5月投运,至今运行良好.运行结果表明,该复合相变换热器可使锅炉排烟温度由194℃降至138℃,同时获得90℃热水19.1 t·h-1.通过实施该节能项目可回收烟气余热约1 400 k W,年节约标准煤约1 300 t,推进了宝钢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3.
电站锅炉干排渣系统由于热渣冷却风入炉风温偏低、风量大,且以"无序"的炉膛底部漏风形式直接排入炉膛,对NOx的生成浓度和锅炉热效率、炉膛稳定燃烧,尤其是低负荷稳燃都产生严重影响。通过对干排渣系统脱硝深度减排降氮节能改造技术的分析研究,将与热渣完成对流换热的冷却风送入送风机风箱,最终将冷却风由炉膛底部"无序"漏风改造为由燃烧器组织的"有序"用风,实现脱硝深度减排降氮和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14.
煤质水分、热值变化对排烟温度及锅炉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煤质变化对锅炉运行经济性的影响。煤水分、热值变化直接影响着制粉系统调温风量的变化,而调温风的变化又引起空气预热器吸热量的变化,从而使排烟温度和锅炉效率发生变化。锅炉性能考核时,应考虑煤质变化对锅炉效率的修正,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PTC4.1的修正方法,但用制造厂给出的修正曲线进行修正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5.
根据DG35/3.82-19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的实践经验,对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给煤量、风量及其分配、流化床温度、料层厚度等方面的控制与调节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循环流化床结构和炉内温度动态特性的分析,分别建立了炉膛、旋风分离器和外置床内的氧气体积分数平衡方程、动态床料量平衡方程、动态残碳量平衡方程和动态能量平衡方程,给出了以给煤量、一次风风量、二次风风量、排渣量和飞灰量作为输入变量的动态模型.基于四川白马电厂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现场数据,利用Matlab软件对该动态模型进行仿真,得到了一次风风量和给煤量阶跃扰动下床温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实际运行数据较吻合,可以很好地反映输入参数发生变化时床温的动态响应情况.  相似文献   

17.
锅炉自投运以来,因炉膛和高温过热器管隙等处结焦严重,额定240 t/h煤粉锅炉实际只能在160 t/h左右运行;设计排烟温度135℃实际运行时达到了190~210℃。改造后该炉在目标出力200 t/h下长周期稳定运行,排烟温度降至130℃,炉膛内基本不结焦,锅炉整体效率提高约6.5%。  相似文献   

18.
谷小兵  李建  宁翔  孟磊  肖海平 《节能技术》2021,39(6):570-574
为了对脱硫系统罗茨氧化风机进行节能改造,首先建立脱硫最佳氧化风量模型和罗茨氧化风机变频模型,其次对中试基地的罗茨风机进行了变频改造以及氧化风试验.根据脱硫系统入口SO2浓度、烟气量和吸收塔液位建立最佳氧化风模型,由罗茨风机变频模型得出最佳频率,确保实时送入最佳氧化风量.风机变频改造后的氧化风试验表明,不同工况下送入的氧化风量满足亚硫酸钙氧化的需求.石膏样品中含水率在10% ~20%之间,碳酸钙含量3%以内,石膏含量90%以上.改造后脱硫效率稳定,变频运行工况下罗茨风机能耗下降了20% ~40%.在不同工况下,罗茨风机变频运行,送入最佳氧化风量,脱硫系统运行正常,能耗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某电厂300 MW四角切圆锅炉热效率偏低,炉膛出口烟温偏差较大。为解决此锅炉燃烧问题,进行一次风调平、煤粉细度调整、燃尽风运行及配风调整、二次风配风调整和运行体积浓度的调整试验。调整后磨煤机各粉管风速偏差小于5%,各台磨煤粉细度R_(90)在24%左右,基本接近推荐值,锅炉炉膛出口烟温偏差减少22℃,排烟温度降低3℃,炉渣可燃物含量降低1.8%,锅炉热效率较调整前提高0.6%。  相似文献   

20.
在锅炉的实际运行中,如何采用强化燃烧技术,加速煤在炉膛内的燃烧过程,以提高煤在炉膛内的燃烧效率,使炉膛内产生更多的热量,使其热量大于锅炉受热面吸收的热量和锅炉炉膛燃烧设备系统的散热损失的总和;提高和保持炉膛内煤层最佳燃烧工况和稳定燃烧的适当温度,这是增加锅炉运行出力,提高锅炉热效率,保证生产用汽和采暖供热的需要,是提高锅炉燃烧设备对煤种的适应性,扩大燃用煤种范围的需要,也是节约能源,减少黑烟污染大气、保护环境,保证锅炉安全经济运行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