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火锅底料制作配方基础上,将茶粉引入其中,利用黄金分割法对茶香火锅底料中茶粉的添加量及品种进行研究,确定了3种茶粉(铁观音茶粉、信阳红茶粉、茉莉花茶粉)在茶香火锅底料原料配方(豆油100g,郫县豆瓣10g,干辣椒3g,葱12g,姜7g,蒜10g,冰糖10g,八角2g,桂皮3g,小茴香2g,盐和味精少许)基础上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铁观音10.28g,信阳红6.82g,茉莉花茶12.54g;分别对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铁观音茶粉作为茶香火锅底料的原料所制得的产品风味独特,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火锅底料制作工艺基础上,将金汤芒果汁添加到火锅底料配方中制得金汤芒果味火锅底料,以丰富火锅的种类和满足消费者猎奇的心态。试验选择影响芒果风味的主要因素菜籽油和牛油复配比例及添加量、豆瓣酱添加量、香辛料包添加量、芒果汁添加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菜籽油和牛油按4︰1 (W/W)复配添加60 kg、豆瓣酱15 kg、香辛料包3.5 kg、金汤芒果汁110 kg、芒果皮精油1.2 kg时,制成的成品火锅底料颜色金黄,芒果香气浓郁且酸爽厚重,火锅底料感官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3.
在工厂实际生产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牛油麻辣味火锅底料配方中辣椒、花椒、郫县豆瓣酱、复合香辛料4个因素的最佳添加量,进一步通过全面试验研究了炒制糍粑辣椒的最佳温度和时间。确定了生产牛油麻辣味火锅底料的最优配方为牛油200 g、食用盐70 g、蒜6 g、味精6 g、白糖2 g、牛肉粉9 g、花椒9 g、辣椒14 g、郫县豆瓣酱45 g、复合香辛料3.6 g。选择温度110℃、时间2 h进行糍粑辣椒炒制。  相似文献   

4.
利用黄金分割法对茶香蛋糕中茶粉的添加量及品种进行研究,确定了四种生产茶香蛋糕的原料茶粉(红茶,绿茶,茉莉花茶,玫瑰花茶)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0.855%,0.4022%,0.864%,0.7978%。结果表明,以茉莉花茶茶粉作为制作茶香蛋糕的原料较好,该方法所制茶香蛋糕品质较好,且可一定程度延长蛋糕的保质期,增加蛋糕的营养、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卤制茶香鸡的基础上,采用注射法新工艺,研制出符合质量要求的成品茶香鸡。探讨了茶叶注射液浓度,注射液中的盐量,腌制时间,复合香辛料加入量四个因素对注射法卤制茶香鸡成品风味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感官鉴评和分析测定,得出最佳工艺配方为注射液茶叶浓度为15%,注射液加盐量为4%,腌制时间为30min,煮制液中复合香辛料用量为2.25%。  相似文献   

6.
实验以八角、桂皮、肉蔻、花椒、小茴香复配的香辛料,与一定量的豆瓣酱、食盐、焦糖为主要因素,采用传统工艺流程制作红烧肉,研究复配香辛料、豆瓣酱、食盐、焦糖对红烧肉风味的影响.以综合感官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以上四个主要因素进一步正交试验优化,研究红烧肉复合调味料的最佳配方.研究表明:香辛料添加量对红烧肉产品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焦糖、食盐和豆瓣酱.实验确定的最佳配比(辅料百分含量以肉重计):焦糖4.5%,食盐1.5%,香辛料1.4%,豆瓣酱2.0%,鲜姜2.0%,葱白3.0%,白酒1.4%,味精0.3%.通过此配方制得的产品在色泽、滋味、香味、质地上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7.
以番茄和五花肉为主要原料进行番茄肉酱的研制。通过感官评定,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对番茄肉酱的配方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影响番茄肉酱感官品质的因素依次为番茄添加量、食用油添加量、豆瓣酱添加量、水添加量;制作番茄肉酱的最佳配方为番茄添加量30g,食用油添加量20g,豆瓣酱添加量6g,水添加量150mL。此配方制作出来的番茄肉酱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8.
茉莉花茶酒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酒是以茶叶为主要原料,经直接浸提或生物发酵、过滤、陈酿、勾兑而成的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饮料酒。以茉莉花茶汤和梨汁为原料,研究了茉莉花茶酒的发酵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原料比、pH值、接种量(v/v)和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优化得到茉莉花茶酒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茶汁:梨汁比为5:2、pH值3.6、接种量2%(v/v)、温度26℃。茶酒酒精浓度5.5%,总酸、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分别为:3.60g/L、3.20g/L、0.80g/L。产品兼具茶香和酒香。经提升预设酒精度后重复实验,可得到酒精度为6.8%,总酸为4.09g/L,总糖为3.51g/L,还原糖为0.91g/L的产品。  相似文献   

9.
贾庆超  梁艳美 《中国调味品》2020,(4):98-102,106
首先在传统西瓜豆瓣酱制作的工艺基础上,设定西瓜、花生油的添加量为150,10 g,通过将影响西瓜豆瓣酱风味的主要因素豆曲、盐、花椒、八角、小茴香、葱、姜、蒜的添加量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自制西瓜豆瓣酱的较优配方。试验结果表明,西瓜150 g、豆曲30 g、盐10 g、花椒1 g、八角2 g、小茴香1 g、葱8 g、姜12 g、蒜8 g为最佳配方。另外,研究了西瓜与豆曲的比例对亚硝酸盐的影响及西瓜豆瓣酱发酵成熟后随放置时间增加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研究表明,在相同食盐添加量下,亚硝酸盐含量随着西瓜添加量的下降而降低,自制豆瓣酱亚硝酸盐含量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并逐渐接近于平稳。根据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对于蔬菜类食品规定亚硝酸盐含量不得超过20 mg/kg[1],食用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为人们在加工西瓜豆瓣酱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开发一款具有藤椒特殊风味的火锅底料新品种,为藤椒的产品研发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方法:以藤椒火锅底料的感官评分为评价标准,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藤椒火锅底料的最佳配方;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藤椒火锅底料的挥发性风味成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定性分析出藤椒火锅底料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组成。结果:通过对鲜藤椒、糍粑辣椒、豆瓣和盐添加量4个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藤椒火锅底料的最佳配方为:制作600g的藤椒火锅底料需要鲜藤椒70g、糍粑辣椒50g、豆瓣酱50g、盐10g。同时,藤椒火锅底料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物质组成共有35种,其中烃类16种、醇类5种、醛类4种、酯类4种、醚类3种、酮类1种、酚类1种及杂环类1种;其主要的香味成分有芳樟醇44.39%、右旋萜二醇17.48%、桧烯13.20%、桉叶油醇5.40%、茴香脑4.25%、月桂烯2.94%、(-)-4-萜品醇1.85%、α-蒎烯1.65%和β-蒎烯1.49%。结论:在此条件下研制出的藤椒火锅底料具有油水分层明显。汤色红润、有光泽,麻辣咸淡适中及突出的藤椒特色风味。通过水蒸气蒸馏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可以定性分析藤椒火锅底料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11.
酱牛肉是中国传统风味食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该研究以牛肉为主要食材,研究了酱牛肉风味调味汁。以牛肉添加量、酱油添加量、食盐添加量、味精添加量以及香辛料添加量等为主要研究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配方及工艺参数:牛肉酶解液添加量为70g,酱油添加量为7g,食盐添加量为15g,味精添加量为15g以及香辛料添加量为0.5g。通过应用试验,确定了添加酱牛肉调味汁的菜品风味明显得到提高和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香辛料对牛油火锅的风味贡献影响,选择较优香辛料配方的牛油火锅底料为试验样品,同时以不添加香辛料的牛油火锅底料为对照,从感官、滋味、风味各维度分析样品的风味品质差异。结果表明,牛油火锅中添加2.2%香辛料对火锅整体风味有较大贡献。由感官和滋味指标结果得到,香辛料能显著(P<0.05)增加牛油火锅辣椒素、二氢辣椒素和辣椒素类物质总量的含量,同时添加香辛料的火锅中鲜味和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达到对照样的1.41倍和1.70倍,感官结果证明添加香辛料的牛油火锅其咸味、辣味、鲜味和甜味维度的感知强度增加,此外香辛料能有效平衡牛油火锅的酸味,协调牛油火锅的整体香气。由GC-MS分析结果得到香辛料的主要风味化合物茴香脑、桉叶油素、草蒿脑、α-蒎烯、γ-萜品烯、月桂烯等在牛油火锅中均ROAV>0.1,对牛油火锅的风味有较大贡献,赋予牛油火锅辛香、木香和甜味等风味特征,使牛油火锅的头香更突出且整体风味更柔和。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猴头菇牛肉酱的最优加工工艺,以牛肉粒、猴头菇为原料,以感官评价作为指标,选择豆瓣酱添加量、食用油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等进行单因素试验,并设计3因素3水平的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以牛肉60 g、猴头菇100 g为标准,猴头菇牛肉酱的最优加工工艺条件为豆瓣酱添加量10 g,食用油添加量60 g,白砂糖添加量5 g。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得的猴头菇牛肉酱的牛肉粒和菇粒完好,质感鲜香爽口,组织均匀,有猴头菇独特的风味,感官评分较高。  相似文献   

14.
茉莉花茶酸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茉莉花茶酸奶的生产方法.包括茉莉花茶叶的最佳加量和生产工艺配方.实验结果表明:牛奶中茶叶添加量为0.5%、糖7%、茵种接种量4%、发酵时间4h.茶叶先用水煮1min。再用牛奶浸煮10min,获得的茉莉花茶酸奶味浓且不涩.与牛奶有较好的相溶性.与普通酸奶相比.有一种愉快的味道。  相似文献   

15.
对麻辣型火锅底料制作过程中的花椒添加量、辣椒粉添加量、糖的添加量、盐的添加量4个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探究各个因素变化对火锅底料感官质量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制作添加量,之后通过正交试验,获得制作麻辣味火锅底料的最优制作工艺。试验确定的麻辣味火锅底料最佳制作工艺为花椒0.7%,辣椒粉2.5%,糖0.5%,盐1.4%。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美味的调味食品的需要,实验以竹笋、兔肉为主要原料,豆瓣酱、葱、姜、蒜、食盐、味精等为基本调味料,开发一种即食方便复合调味酱,采用正交试验对产品配方进行优化,确定了竹笋兔肉香辣酱的最佳生产工艺。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炒制酱料添加量35%,兔肉添加量30%,食盐2%,味精0.75%,香辛料0.75%。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消费者对酱的品质,品种有着新的需要和选择.阐述了豆瓣酱色泽、香味、滋味形成的机理,通过正交试验对发酵一个月的豆瓣酱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研究添加水量、添加食盐量、发酵温度和制曲时间对发酵品质的影响,并结合感观品评得出最佳的工艺参数,即豆瓣酱最优工艺条件为添加水分量为56%,添加盐分量10%,发酵温度40℃,制曲时间40 h.  相似文献   

18.
刘丹  贾娜  杨磊  苗壮  刘登勇  李儒仁 《食品科学》2017,38(15):14-19
将迷迭香、丁香、肉桂3种香辛料提取物添加到猪肉肌原纤维蛋白中(0.005、0.010、0.020 g/g pro),研究其对蛋白质巯基、表面疏水性、溶解度及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香辛料提取物均降低了蛋白质的总巯基含量和溶解性,表面疏水性随添加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3个添加量在加热最终阶段弹性模量(G’)均高于对照组,低、中添加量提取物使凝胶强度增加,有利于蛋白凝胶的形成,而高添加量提取物对凝胶形成有破坏作用。因此,香辛料提取物与肌原纤维蛋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凝胶特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黄瓜为主要原料,以香辛料、蔗糖等为辅料,将处理好的黄瓜进行常温湿法腌制。通过测定腌黄瓜汁液中的乳酸菌数、残糖(%)、酸度(g/L)等,研究蔗糖添加量(%)、香辛料添加量(%)、食盐水浓度(%)以及腌制天数(天)等发酵因素对湿法腌制黄瓜发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蔗糖添加量升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之增大,而酸度先上升后下降,差异显著(P0.05);随着香辛料添加量升高,酸度先上升后下降,且差异显著(P0.05);随着食盐添加量的升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之增大,酸度随之增大;随着腌制天数延长,酸度出现上升趋势;酸度与蔗糖添加量、香辛料添加量、食盐水浓度及发酵天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9,-0.012,0.844,-0.952,且有统计学意义;乳酸菌数量与蔗糖添加量、香辛料添加量、食盐水浓度及发酵天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7,-0.750,-0.871,-0.210;可溶性固形物与蔗糖添加量、香辛料添加量、食盐水浓度及发酵天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0,0.966,0.230。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辣豆瓣酱加工的基础上,开发了低盐辣豆瓣酱,并确定了低盐调味豆瓣的工艺条件:鸡丁300g、淀粉30g、辣豆瓣酱600g、味精10g、花椒粉15g、糖粉20g、芝麻油350g、壳聚糖添加量0.6%。通过电子鼻分析发现:盐浓度的降低会影响其香气物质;但通过后期的调味加工操作可以明显地降低样品间的差异性,弥补发酵对低盐豆瓣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