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胎骨是漆器制作的骨架,可以髹漆的胎体种类繁多,主要有木胎、陶胎、金属胎、纸胎、竹胎、皮胎、裱胎(脱胎)、树脂胎等,其中以木胎应用最广。本文着重探讨了漆器底胎工艺的制作技法。不同胎骨,做地工艺虽有差异,但基本类似,主要包括制胎、嵌补、刮灰、砂磨等工序。通过底胎工艺使胎地平整光滑,可提高髹漆质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生漆》2017,(4):1-8
夏、商、周三代是漆器艺术的成长时期。夏代至先商时期考古发现的漆器不多,出土的漆器有漆觚、豆、匣、盒、盘、钵、匕、勺、鼓和漆棺等。夏家店文化墓葬出现的嵌贝漆器和薄木胎漆器可谓这一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至西周,漆器手工业发展,彩绘、嵌贝、雕饰等髹漆技术基本成熟,髹漆工艺应用领域日渐扩大,出土漆器的数量渐增,分布地域渐宽,地点亦多,漆器款式趋向多样化。器形有觚、簋、壶、罍、豆、碗、杯、盘、尊、盒、俎、案以及漆盾等等。嵌贝漆器的兴起,是西周漆器手工业发展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3.
良渚时期出土的髹漆器物距今约5300~4300年,为中国髹漆文明增添了很多实物考证。本文通过显微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良渚同一时期两种漆器涂层(黑漆和红漆)进行分析,认为良渚时期存在着不同的髹漆工艺,同时漆类物质在红外光谱中的特征峰与秦汉等历史时期出土的漆器相似,且朱砂作为红漆的红色辅料,这些特征发现都是良渚时期与之后历史各时期髹漆工艺一脉相承的验证。  相似文献   

4.
清朝乾隆时期髹饰技法集前代之大成,融会了前朝的风格特点并有创新和发展。本文通过《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中《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以及内务府奏折类等档案文本,对有关乾隆朝宫廷漆器制作档案进行整理并结合现存珍贵的漆器实物,系统地对其制作的髹饰技法及风格特点进行了论述。发现乾隆时期的宫廷漆器拥有着丰富的髹饰技法,有素髹(黑漆、朱漆、紫漆、金漆等)、描金、雕漆、彩漆、填漆、填漆戗金、镶嵌漆、波罗漆、堆漆等,其技艺在继承前代漆工艺的同时逐步提升且有机融合多样风格,工艺复杂考究、装饰精致华美,达到了漆器髹饰技艺的高峰。  相似文献   

5.
《髹饰录》中所载"彰髹"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漆器髹饰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艺独特,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特色。但古代漆器遗存中至今未见有考证确凿的"彰髹"漆器发现,导致"彰髹"工艺的具体特征与源流也是我国传统髹漆工艺体系中一个尚未明确的问题。本文旨在考辨"彰髹"工艺特征及其漆器实物,从而溯其源流,以完善对相关髹漆工艺的准确认知,为漆器的分类及命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漆器制胎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漆器胎骨是承受漆饰之物,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古代漆器制胎技术发展源流。按其质地可分为木胎、金属胎、竹篾胎、皮胎、夹纻胎、纸胎、陶胎等几大门类,其制胎技术各随其类,以木胎和夹纻胎制器技术运用最广。  相似文献   

7.
扬州平磨螺钿漆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燕 《中国生漆》1989,8(3):20-21
<正> 平磨螺钿漆器是以螺钿为材料、以嵌漆为工艺、以平面装饰为特色的漆器。把蚌壳磨成厚薄一致的平片,按图象分块切割后嵌贴于漆坯,刀刻线纹,髹漆磨显,刻槽内留下黑漆线条,再经打磨、推光,便制成黑白分明、清丽素雅、光华照人、一平如镜的平磨螺钿漆器。目前有扬州、上海、合肥、阳江、福州等地生产平磨螺钿,而以扬州制品  相似文献   

8.
扬州漆沙砚     
张燕 《中国生漆》1992,11(3):36-37
<正> 砚台是中国人写字画画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中国的4大名砚(端砚、歙砚、兆砚、澄泥砚)除澄泥砚用泥烧制,其余均石头雕凿,入手沉重,携带很不方便。漆沙砚独树一帜,它以轻质木材作胎骨,用大漆调入有研磨作用的沙粒髹刷砚面,胎质轻巧,坚固耐磨。扬州漆沙砚砚体雕刻成各种艺术造型,砚盒用各种漆器工艺装饰,尤其享有盛名。漆沙砚的产生当在漆器之后。漆器的面漆下面,通常用大漆调入粉质材料先进行涂刷,用以平整、加固木胎。这样的拌合物统称漆灰。料想古人制造漆器,无意中发现了某一种漆灰的研磨作用,因而研究配方,髹刷池边,漆沙砚从此问世。可资论证这一观点的是1984在扬州姚庄101号西汉墓出土的木胎漆砚。这方漆砚是  相似文献   

9.
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三角洲平原范畴内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其精湛的琢玉技术闻名于世,其实,良渚文化的髹漆工艺也很精彩,反山、瑶山、卞加山、梅堰等遗址都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髹漆器物,器形多样,胎骨主要有木胎、陶胎和石胎等,以生活用器为主。髹漆彩绘和髹漆嵌玉技术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创新,代表了良渚文化漆器装饰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器物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完美体现,也是等级分化的标志之一。髹漆工艺的发展是人类审美发展、欲求膨胀、技术进步、财富增长的结果,是为贵族服务的产物,富裕的环境促使人去注意生活装饰,愉悦自己。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的漆器产地很多,风格各异,坯胎也多种多样,福州漆器则以脱胎著名,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我国几千年的髹漆工艺一脉相承的。早在汉代漆器制坯就已有“夹紵”技法,主要用于日用小盘、杯、盒等;魏晋南北朝时这种技法发展用于脱胎造像,梁景文帝时就有丈八高夹紵佛像,但这一技法自宋以后逐渐失传。清乾隆年间,福建闽候(今福州)漆匠沈绍安为县衙门修理匾额,发现其内系用夏布加漆灰裱成,虽然髹漆表层已斑剥,但漆灰夏布的衣骨仍然很牢固。沈氏由此钻研“夹紵”技法,经过反复研究试验,采用夏布涂生漆将泥像逐层裱上,入窨干固后在底部打一小孔泡入水中,水从小孔渗入将泥像溶解泄出,留下漆布坯壳,终于使“夹紵”技法得到恢复。福州脱胎漆器早期产品仅为脱胎佛像、寿星等,以后发展到花果、动物和各式器皿;装饰技法也从单纯金髹、黑髹增至泥金银和彩髹等。  相似文献   

11.
《中华手工》2012,(11):42-43
髹漆的过程如同禅修,每一个步骤都如同人和材质的对话,一切火气、燥气。傲气都会消泯在漫长的髹漆时光里。找们在感慨髹漆之艰的同时,也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即漆器日用的问题。漆的材料珍贵,制作繁复,成品美观,这决定了漆器从诞生之初即为王公贵族专享,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那么,普通民众和漆器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谈"漆",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史前中国漆器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漆器的发明是长江下游的一大成就。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公开所见最早的髹漆器物——漆弓,开漆器文化之滥觞;65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现的朱漆木碗,是目前出土最早的彩髹漆器,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结合;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彩绘陶质漆器的出现,表明了髹漆技术的进化;5000年前,良渚漆器文化艺术达到了史前高峰,出现了髹漆嵌玉漆器,开镶嵌漆器艺术之先河;4000年前,陶寺文化彩绘漆器大量出土,表明髹漆技术已趋成熟。史前漆器遗迹的不断发现,使我们可以穿透史前人类发展的黑暗空间,为我们今天了解史前的生活踪迹、认识往昔漆器艺术发展的源流,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13.
雕漆漆器     
<正> 用油光漆在完成底漆工艺的漆器胎骨上层层髹涂几十层乃至几百层,累积至所需要的厚度,用刀雕刻出花纹,便成为雕漆漆器。雕漆漆器最常见的品种为“剔红”,因为油光漆内兑入银朱,(或尺银硃、赤朱)漆层呈红色,故名。《髹饰录》:“剔红,即雕红漆也”,日本称为“堆朱”。若兑入石黄(或耐晒黄等),漆层呈黄色,雕黄漆则为剔黄;兑入漆绿(或钛青绿等),漆层呈绿色,雕绿漆则为剔绿;兑入毛蓝(或钛青蓝等),漆层呈蓝色,雕蓝漆则为剔蓝;兑入烟炱,漆层呈黑色,雕黑漆则为剔黑。黄、蓝、绿漆中须兑入少量钛白粉。雕漆漆器还包括剔彩和剔犀。剔彩,“一名雕彩漆”,在漆器胎骨上用不同颜色的油光漆逐层髹涂,每色数道,层层堆叠至需要的厚度。剔刻时,需要某色漆层,便铲去它上面的漆层,然后剔刻花纹。刻成后,一器之上,五  相似文献   

14.
简讯     
《中国生漆》2008,27(2)
2008年6月7日,北京金漆镶嵌髹饰技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四川喜德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贵州省大方髹饰漆艺、天水雕漆技艺等6类髹漆工艺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出土的大量漆器和文献资料,阐述了战国至秦代漆器的制作、生产管理等情况,并与彩绘秦俑的制作技法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不仅在制作程序上基本相同,而且在胎骨、打底、髹漆、彩绘等各道制作技法上也多有相似之处,结合秦始皇陵园出土的其它遗物上的用漆情况以及秦俑装饰要求,从而得出秦俑表面涂漆的原因很可能是借鉴、吸纳了当时普遍生产的漆器的制作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6.
漆器,从"流染墨其上","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到"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及至汉时"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再到流光溢彩,华丽非常的盛唐之时。漆器历经了繁荣与辉煌的发展历程,从木胎,皮胎,竹编胎(篮胎),棬素胎,夹纻胎漆器胎骨的推叠,又从用漆髹涂,镶嵌蚌壳、玉石,金银片镶嵌,彩绘,锥划,晕色到金银平脱,螺钿镶嵌,雕漆漆艺技法不断发展。漆器的材料美、工艺美尽显无遗,绮丽华贵非常。而行至宋时,一反常势,虽承继盛唐注重装饰精巧华美,螺钿镶嵌、戗金、雕漆各放其彩,但其以色彩大方、深沉宁静、蕴藉含蓄、朴素高雅;形制上讲究线形、比例的素髹漆器为主。却也最是反映时代特点的了。宋之前虽素髹之器也比比皆是,却不如其清雅脱俗,婉转流畅,韵味十足,宋之后的元、明、清却又复繁饰之势。素髹之清雅在漆器史上如昙花一现般,悄然而来。  相似文献   

17.
<正>雕漆,是用色漆反复髹涂至一定厚度,再在其上雕刻纹样的技法。大约反复来回髹涂百遍,才有3厘米的厚度。过去的漆都是黑、红、黄、绿等色,用朱漆反复髹涂后进行雕刻的叫堆朱;用黑漆的叫堆黑;也有用绿漆反复髹涂后在其上再髹涂朱漆,以朱漆做花朵、  相似文献   

18.
长北 《中国生漆》2015,(1):13-17
笔者在研究《髹饰录》和对东亚漆艺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对漆器髹饰工艺领悟渐深,由此不断发现自著《〈髹饰录〉图说》的不足。现整理心得,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范制匏质漆器,是清代漆器中最为独特的类型。这类漆器是范制匏器与漆器两种工艺结合的产物,内里髹漆,装饰图案不仅有中国传统花虫题材,还融入了一些东西洋纹样,极具时代特征,对人们研究清代养心殿造办处漆器制作工艺以及当时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髹漆工艺溯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髹漆工艺是中国人的发明,是漆器制作的主要工序,具有多元性,从涂漆到彩绘,从粘贴到镶嵌,从针刻文字到款彩,从堆漆到雕漆,变着皆为器物髹漆技法。素髹是最古老的髹漆技法,始于远古,盛于宋代;髹画工艺是基于人类对色彩的追求发展起来的,秦汉时期已趋成熟;镶嵌工艺发端于良渚文化时期,源于生漆的胶粘加固特性和对审美的追求,元代走向成熟;金髹工艺的兴起与金工技术和髹漆工艺的发展密切相关,唐代的金银平脱是其发展顶峰;锥画技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表面针刻文字,为后世雕填、戗金、雕漆之先声;堆漆有如雕漆之美,商代可觅其踪迹,兴于汉代,由此催生了雕漆、纹髹等工艺;雕漆自唐代初兴,元代达顶峰,它是在汉代堆漆、锥髹、夹纻漆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明、清时代,髹漆工艺体系已经完备,不同髹饰技法的变化结合,使中国古代漆器事业呈现出千文万华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