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对平遥漆艺的发展脉络进行综合阐述,从纵向时间到横向比较,全面分析平遥传统髹漆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其次,从技法上将平遥传统髹漆技艺按照一定的演变与发展过程进行了归纳。最后笔者结合此次参加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传统大漆髹饰技艺创新创作人才培养研修班"的结项作品,从创作理念、制作过程、技法探索等方面,基于平遥传统大漆髹饰的技艺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2.
长北 《中国生漆》2013,32(2):10-15
作者叙述了前往西南进行漆器髹饰工艺现状调查的经过,指出化工"漆器"对漆器髹饰工艺的丰厚传统已经造成毁灭性杀伤,指出各级政府应保护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传人"应坚守传统工艺,坚守大漆髹饰工艺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李丽 《中国生漆》2023,(1):12-18
传统皮革染色技术包含在以皮革为主要原材料的造物工序中,既是传统皮革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皮胎制品精加工部分。将大漆覆盖于革料表面是传统皮革染色的主要处理方式之一,既能延长皮革制品的寿命,还能美化制品并逐步演化成一支独具特色的传统皮胎髹饰工艺。文章通过梳理历代髹漆皮胎制品并结合传统皮革工艺及皮胎髹漆技艺进行较全面的阐述,针对当前皮胎髹饰技艺传承、传统皮胎髹饰制品遇到的困境,从设计学角度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漆艺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漆艺文化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门类之一。本文从"大漆"的由来、"漆"字的演变,及中国漆艺文化的经典-《髹饰录》等多方面揭示了大漆二字蕴含的哲理。  相似文献   

5.
《髹饰录》中所载"彰髹"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漆器髹饰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艺独特,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特色。但古代漆器遗存中至今未见有考证确凿的"彰髹"漆器发现,导致"彰髹"工艺的具体特征与源流也是我国传统髹漆工艺体系中一个尚未明确的问题。本文旨在考辨"彰髹"工艺特征及其漆器实物,从而溯其源流,以完善对相关髹漆工艺的准确认知,为漆器的分类及命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生漆》2016,(2):26-29
随着漆艺创作者对材料自觉意识的醒悟,现代意义上的大漆髹饰,正试图以工艺语言的属性与身份,努力建构着自己的现代艺术表现语汇。在这一过程中,髹饰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展。从漆艺髹饰的媒材层、工艺层、表现层出发,通过分析"髹饰"背后的物质因素与人为因素,可以看出,大漆髹饰语言的审美表现主要包含了质地要素、技术要素以及色泽要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漆》2013,(4):50-52
<正>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漆艺术专业创建于2005年,200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0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先后组建、设立了专业的教学团队和专门的"漆艺髹涂实验室",现隶属于公共艺术学院壁画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漆艺术专业以尊重和恪守大漆的物质性、功能性和文化属性为宗旨,提倡"传承"与"实验"的教学精神,鼓励创新、多维度地探索研究,如:"传统"与"当代","思考"与"劳作","物质"与"精神"等层面的关系。基于中国传统大漆材料八千年的历史沉淀,如何让传统大漆  相似文献   

8.
浅谈传统漆艺髹饰文化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文光 《中国生漆》2009,28(2):40-42
髹漆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漆艺为中国传统技艺瑰宝,漆艺髹饰文化保护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中国生漆》2016,(3):29-33
古代大漆髹饰工艺除系统见载于《髹饰录》之外,以明清琴书记录为详尽。琴书之于髹饰工艺的价值,主要在于髹琴工艺和制漆工艺,还有髹饰工艺的工具设备。本文将明清琴书关于髹琴、制漆工艺及髹饰工艺工具设备的文字钩稽校勘读解如下。  相似文献   

10.
螺钿髹漆技法源于夏商,盛于西周,兴于唐宋,成于元明清。历代能工巧匠经过千年的传承,形成了中国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稷山螺钿髹饰技艺就是其中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稷山螺钿髹饰技艺的传承人代表李爱珍,坚持以天然材质为原料,苦心带徒,传承稷山螺钿的传统工艺,髹漆成器,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独具风采,展现了山西晋南地区特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正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56年,而金漆镶嵌技艺从师传系统、工艺技法到艺术风格都直接传承和发展了明清宫廷艺术。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金漆镶嵌。经过60多年努力,在公司掌门人、国家级非遗项目"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柏德元的引领下,成长为国内工艺品类和规模都位居前列的传统漆器专业生产企业。其作品吸收中国传统古  相似文献   

12.
漆,是我们的先民早于世界发现并使用的涂料,漆器是由简单髹涂技法逐渐发展为使用多种材质表现文化艺术价值的多种髹漆技艺的集中展现。螺钿髹漆技法源自夏商,盛于西周,兴于唐宋,成于元明清,历代能工巧匠经过千年的传承,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就是其中之一。观古人器物的精和美,无非材质不变、工序不变,匠人的不计时日、持之以恒,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技艺、图案、器型等文化符号展现给后人,延续至今。为此,应该把传统工艺作为我们艺术创作的基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艺术创作的主线,传统作品作为我们艺术创作的继承和展示。  相似文献   

13.
在寻求文化自信、促进设计和工艺不断创新的今天,将大漆中的髹饰技法这项传统工艺和大漆的装饰元素融入到现代服饰配饰设计当中,既继承传统文化,又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与文化需求。文章就漆艺的髹饰技法在服饰配饰中的装饰应用进行研究,对漆艺服饰配饰的现状进行剖析,以期给现代漆艺服饰配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婕 《中国生漆》2012,(2):46-46
<正>何豪亮(1928~),四川营山人,196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漆艺专业,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生漆》期刊名誉顾问,世界漆文化会议员、中国漆艺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曾任中国漆画研究会理事、四川美术学院漆艺专业教授。何老敢为天下先,独树漆艺创作大旗,终身专攻大漆髹饰工艺,从制漆开始动手实践,这在中国高校,几乎绝无仅有,还依据太极设计出制漆设施的图样,并指导学生制作该设施。何老专业技艺精湛,尤善漆器、漆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展览,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全球化进程加速和增强文化自信形势下的景德镇粉彩艺术传承及创新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符号学等方法研究其传承及创新的理念、思路和途径,即创新粉彩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粉彩艺术主题思想及题材纹饰、创新粉彩艺术工艺技法与材料技术、创新粉彩艺术表现形式及创新粉彩艺术交流展示平台,既立足于传承景德镇粉彩技艺、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增强文化自信,又探索与当今时代精神、审美需求相适应、与国际艺术思潮相契合的粉彩艺术当代传承与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传统天然艺术媒材大漆为载体的漆艺——这一古老的视觉艺术样式——在当代艺术兴起和艺术多元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的当下,仍然被中国和东亚各国以东方的方式传承至今。漆艺在时间层面上的表达、漆艺中通过传统技艺的操作所可以达到的具有其独特性视觉及观念表达的可能性,以及漆艺中传递的对时间流程、创作"事件"始末的记录性和还原性,是一种与影像等涉及到时间的其他艺术样式所不同表达,它的意义正有待被发现。随着当下艺术界、文化界对于大漆及其文化、艺术不断研究、认识的深入,以及漆艺家的实践和探索,关注漆艺与时间的内在关系、漆艺在时间层面上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表达的可能性将会展开,借助此种特殊物质媒材展开艺术探索,是漆艺进入纯粹艺术领域探索和创作的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传统漆文化在浙江温州地区沉淀十分厚实,号称"天下第一漆",是珍贵的物质与非物质共存的遗产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继《国漆髹饰工艺学》、《温州漆艺》两本书鸣世后,今鹿城漆艺世家传人杨文光先生的力作《瓯漆髹饰工艺》经温州市社科联组  相似文献   

18.
张璐 《陶瓷》2022,(2):117-119
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是一项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手工技艺,它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株漆技艺基础上创造出的,2006年5月正式被收录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脱胎漆器主要具有器体轻巧、色泽华美等特点,其中要以福建福州地区的脱胎漆器尤为著名,在历史上,更曾被纳为宫廷珍品.其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主要类别,所以关于中...  相似文献   

19.
失传已久的《髹饰录》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从日本回传其抄本的复本以来,成为了中外学界研究中国传统漆艺绕不开的一部知识宝典。《髹饰录》的巨大影响不但关涉古代漆艺,而且对今天探讨传统漆艺如何更新发展带来了有益的灵感。特别是上世纪末形成有关“漆艺髹饰学”的讨论,便随着《髹饰录》的研究进步而得到了凸显。“漆艺髹饰学”的提出与《髹饰录》研究密切相关,二者皆以“髹饰”的概念为核心,既清晰又强烈地突出了对中国传统漆艺特色的承袭和发扬,为当前的中国漆艺理论以及与实践研究的结合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6月,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名单公布,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张燕教授所著的《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传统髹饰工艺体系研究》入选图书奖。该书2014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截止目前有关《髹饰录》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