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环保型钢铁常温发黑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宏 《腐蚀与防护》2006,27(11):588-589,591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开发了一种环保型钢铁常温发黑剂,发黑膜层具有很好的耐蚀性,与基体有很强的附着力且色泽黑亮。发黑膜层的AFM图显示膜层具有很好的致密性。  相似文献   

2.
蔡毓英 《表面技术》1998,27(4):37-39
介绍了钢铁发黑技术发展概况、常温发黑的成膜机理和HH902钢铁常温发黑剂系列产品的技术特征,着重分析了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工艺规范问题。作者依据长期实践认为,前处理好坏是获得优质常温发黑膜的关键,后处理对发黑件防锈能力有重大影响。并指出了既要保证质量,又要降低成本,必须抓住全过程工艺控制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3.
改善Se—Cu系钢铁常温发黑剂的使用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福连 《上海金属》2001,23(6):42-43
论述Se-Cu钢铁常温发黑剂在推广使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作了理论探讨,提出相应对策,并研制了HD钢铁常温发黑剂和新型防锈钝化水。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铜—硒钢铁常温发黑剂在推广中遇到的结合力差、溶液维护困难、产生黄色水锈等问题,研究了对策并提出了改进措施。研制的HD钢铁常温发黑剂和新型防锈钝化水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5.
你问我答     
正Q如何控制钢铁件常温发黑液沉淀物的产生?A答:曾推出某些化合物体系为无沉淀物产生的钢铁件常温发黑剂,但其工艺适应性较差,对发黑的钢型有选择,且膜层疏松、易生锈。因此,生产中大多采用铜盐-硒酸盐并含有磷酸盐体系的钢铁件常温发黑剂。虽然硒化物体系发黑液易产生Fe2(SeO 3)3沉淀,使溶液混浊,影响发黑膜层质量,但只要注意控制,能减少沉淀物及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控制发黑溶液的酸度。常温发黑中的沉淀物与溶液酸度(pH值)有关。当发黑液pH值过低时,工件铁的溶解速度快,形成CuS e等硒化物沉积膜中难以形成磷化膜,使发黑膜层疏松、结合力差。此外,随着浸渍工件增多而大量铁的溶解,与亚硒酸形成Fe2(SeO 3)3等沉淀,同时,因为亚硒酸等有效成分的消耗,溶  相似文献   

6.
答:曾推出某些化合物体系为无沉淀物产生的钢铁件常温发黑剂,但其工艺适应性较差,对发黑的钢型有选择,且膜层疏松、易生锈。因此,生产中大多采用铜盐-硒酸盐并含有磷酸盐体系的钢铁件常温发黑剂。虽然硒化物体系发黑液易产生Fe2(SeO 3)3沉淀,使溶液混浊,影响发黑膜层质量,但只要注意控制,能减少沉淀物及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控制发黑溶液的酸度。常温发黑中的沉淀物与溶液酸度(pH值)有关。当发黑液pH值过低时,工件铁的溶解速度快,形成CuS e等硒化物沉积膜中难以形成磷化膜,使发黑膜层疏松、结合力差。此外,随着浸渍工件增多而大量铁的溶解,与亚硒酸形成Fe2(SeO 3)3等沉淀,同时,因为亚硒酸等有效成分的消耗。  相似文献   

7.
钢铁常温复合镀层发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忠诚 《表面技术》2002,31(3):25-26
对先常温磷化再常温发黑的复合层发黑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铁系磷化膜的基础上,不仅可以直接进行常温发黑,而且得到的复合发黑层,其外观颜色与钢铁常温单层发黑的外观没有区别,而复合发黑层的附着力有明显的提高,其耐蚀性亦有提高.  相似文献   

8.
钢铁表面发黑技术已广泛用于工业生产,传统的碱性发黑工艺存在能耗大,发黑周期长,污染重.劳动条件差等缺陷。而市场出售的常温发黑剂处理工件后,存在膜层附着力和耐蚀性差的现象。作者对CuSO_4H_3SeO_3。常温发黑工艺进行反复试验,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铜盐—亚硒酸钢铁常温发黑体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讨论了铜盐-亚硒酸钢铁常温发黑体系的发黑成膜机理和发黑膜性能影响因素。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对发黑膜的表面形貌、膜层成分、发黑膜晶态特征和相结构进行分析。并讨论了发黑膜组成、结构、形貌与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林自华 《表面技术》2000,29(3):18-19
通过研究试验把钢铁常温发黑剂与室温快速磷化液有机的组合起来,配制成一种新的溶液-常温发黑、磷化液。然后再进行中温磷化增厚磷化膜得到一种 钢铁装饰防护膜-常温发黑、磷化膜。这种双层保护膜,既有常温发黑膜美丽的黑色外观,又有磷化膜细致的结晶、牢固的结合力及良好的耐磨、耐蚀等性能,尤其是显著提高了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1.
钢铁常温无硒发黑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钼-铜-硫体系常温无毒发黑液的新配方及工艺,实验摸索出辅助成膜物质、络合剂、氧化剂及表面活性剂等物质的作用及用量,探讨了发黑机理及影响发黑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此工艺配方能较好适用于铸铁,钢铁等表面的发黑处理.具有发黑、高效、低耗,防腐性能好,色泽均匀,环境污染轻,成本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孔庆平  尹冰 《表面技术》2007,36(6):85-86,92
为了在黄铜基材上常温获得黑色膜层,研究了黄铜酸性氧化发黑工艺,着重对硒-铜-磷系发黑液进行研究.主要讨论了黄铜氧化发黑的前处理、溶液组分和着色时间等因素对着色膜层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溶液组分是影响着色膜颜色的主要因素,使用时要注意控制其含量;适量的添加剂可以提高着色膜质量.最终研制出一种常温KY型发黑液,与传统配方相比,该发黑剂具有发黑时间短、发黑膜耐磨且黑色纯正、光亮性好、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具有广阔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不锈钢快速化学发黑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发了一种不锈钢快速化学氧化法着黑色工艺,本文着重讨论了该配方各组份的作用及其对着黑色膜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着色时间短、环境污染小、黑膜附着力强、光泽性好等特点;同时该膜提高了不锈钢的耐磨性和耐蚀性.    相似文献   

14.
王树成  王英兰 《表面技术》2012,41(3):112-114
简要介绍了钢铁发黑的几种方法,包括碱性高温发黑、常温发黑、余热成膜发黑。碱性高温发黑的工艺成熟,膜层为磁性氧化铁,装饰性和耐磨性好;常温发黑的设备简单,适用于单件或小批量生产;余热发黑是利用工件自身余热成膜,具有节电、节水、无污染、无排放、操作简便的优点,而且形成的保护膜是高分子材料,耐腐蚀性高。因此,余热发黑技术在处理需回火的零部件上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5.
钢铁表面无硒发黑工艺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现在常温发黑工艺中使用的亚硒酸或二氧化硒具有毒性大、价格高的缺点,提出了以硫代替硒与铜离子反应作为主成膜物质确立的无硒常温发黑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并对该发墨体系的主成膜剂及其它添加剂的选择方向进行了可行性探讨。  相似文献   

16.
磷化冷轧基板表面黑变缺陷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申龙 《表面技术》2015,44(1):141-145
目的研究严重影响磷化板表面质量的冷轧基板表面黑变缺陷的成因及机理。方法通过金相分析、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辉光放电光谱法、X射线衍射等分析方法,对黑变缺陷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探讨。结果黑变缺陷样板表面C元素含量约为正常样板的17倍,C元素主要以石墨形式存在。结论由于带钢表层富集大量以石墨形式存在的C元素,诱发了钢板表面黑变缺陷,其形成原因与钢板化学成分、表面状态以及退火等工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EDS、SEM等测试手段,研究了钢铁常温发黑氧化膜的元素组成、微观组织结构,探讨了稀土元素在发黑成膜反应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稀土元素的加入能促进反应离子在金属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从而有利于新的结晶生长,形成新的晶核,可使膜层组织细化致密,改善发黑膜的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不锈钢电化学着黑色工艺与成膜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化学着色法对不锈钢着黑色进行了研究,讨论了钝化处理、着色液组成等因素对着色的影响,测定了着色膜的耐磨性和耐蚀性,并根据着色膜的组成、微观结构分析了成膜机理.结果表明:钝化和封闭处理能明显提高着色膜的耐磨性和抗色变性;电化学分析表明在1 mol/L H2SO4溶液、3.5%NaC l溶液和10%NaOH溶液中,着色膜腐蚀电位比不锈钢基体分别正移1130、565和790 mV,且腐蚀电流密度都比相应介质中的小;扫描电镜和能谱结果显示膜层为封闭块状结构,着色膜主要成分是Fe、Cr、Mn等元素,封闭处理能明显减少其裂纹数目.该成膜反应机理为:1)不锈钢基体的溶解形成大量的M e2+;2)金属/溶液界面上的M e2+与Cr3+水解形成合金氧化膜沉积在基体表面上;3)电化学致密过程中4H2MoO4+2SO42-+4H+2(MoO)2SO4+6H2O+6[O]和M e+[O]=M eO反应是着色膜致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DD—921钢铁常温发黑剂的研制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龙田 《表面技术》1994,23(5):221-223
研究了钢铁常温发黑过程的成膜机理,各组分之间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着重分析了常温发黑的优缺点,工艺控制参数以及经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