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2.
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二维纳米碳材料。石墨烯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其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尤其是石墨烯具有较高的电子迁移率和超大的比表面积,其复合材料作为气敏性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对近年来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在气敏性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低浓度有害气体检测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将端羧基丁二烯丙烯腈橡胶(CTBN)与三乙醇胺反应,得到多端羟基橡胶,掺杂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MWNTs),与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胺氰酸酯(H12MDI)反应,得到预聚物,再加入系列聚乙二醇(PEG,Mn=2000)共聚合,得到一系列聚氨酯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热失重(TG)等表征手段研究复合材料的形貌和性能,结果表明,掺杂不同纳米管不仅能提高聚氨酯型材料的力学和热学性能,更重要的是可增强对溶剂饱和蒸汽气敏响应性能力。  相似文献   

4.
针对无机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材料可修饰性差、工作温度高等缺点,开展了新型金属酞菁类有机半导体气敏材料的研究,并对敏感材料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与化学结构和理论值一致.采用微电子工艺制备平面叉指电极,采用旋涂技术,在叉指电极上形成敏感膜,对制备的旋涂膜进行红外光谱(IR)和原子力扫描电镜(AFM)表征,AFM图像表明薄膜表面均...  相似文献   

5.
ZnO是一种多功能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由于ZnO纳米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使得ZnO纳米棒制作成气体传感器,可以提高气敏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降低工作温度.综述了近年来ZnO纳米棒的制备方法,展望了其在气敏性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制的磁控溅射系统,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对 S_nO_2超微粒半导体气敏膜的制备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制备的薄膜的气敏性进行了测量分析。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当溅射气压 P_(Ar)=1.20~2.67Pa 时,就能制得超微粒半导体气敏膜。对 C_2H_5OH 的气敏性研究表明,制备的超微粒膜比普通连续膜的灵敏度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研究了一种独特的陶瓷型芯材料,因此,使该公司的铸造工艺有了新的突破,它将首次允许采用定向共晶高温合金来制造空心的、形状复杂的喷气发动机零件。 定向共晶高温合金,是人们所知的最强、最耐高温的合金之一,现正处在最后的研制阶段,据称,它很可能被用于正在研制的八十年代先进飞机的燃气涡轮叶片和其它零件。由于这种合金的耐高温能力强,故可使发动机的耗油率下降1%,并使推力提高17%。 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氧化铝是一种化学性能符合要求的型芯材料,它是很少几种不与熔融共晶高温合金反应的材料之一。但是,由于化学溶解度和退让性差,取消了它用作型芯的资格。主要的障碍是化学溶解度,通常认为普通  相似文献   

8.
聚环氧乙烷(PEO)与掺杂碘掺杂溶解于无水乙醇中,采用溶液成膜法在陶瓷管上制备PEO I_2薄膜,并制作了薄膜型气敏元件,该元件免烧结免接加热电极。用SEM和AFM对薄膜的形貌进行表征。考察了PEO I_2薄膜在室温(10~18℃)下对甲醇气体的气敏性能。结果表明,PEO I_2薄膜对甲醇气体有很好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95x10~(-6)的甲醇气体,其灵敏度(R_a/R_g)达到了54,且响应恢复时间短。  相似文献   

9.
沉淀法制备ZnO超细粉及其对乙醇气敏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直接沉淀法制备ZnO超细粉 ,通过改变沉淀剂类型、浓度、煅烧温度等条件选择制备ZnO超细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利用激光散射测定其粒径。利用X 射线衍射对ZnO超细粉进行分析 ,并对ZnO超细粉的气敏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申请(专利)号:201720093028.3公开(公告)日:2017-09-05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华东特种气体有限公司江西华特电子化学品有限公司摘要:一种配气系统,包括第一原料瓶、第二原料瓶、控制柜、电子秤、成品气瓶、加压气瓶、真空泵、真空表、第一原料表和第二原料表;第一原料瓶、第  相似文献   

11.
应用双微乳液法,在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X100)/正己醇/环己烷/水体系的油包水(W/O)型微乳液中合成了掺锡和金的氧化铁前驱体,对前驱体经400℃焙烧后所得的粉体进行了表征和气敏性测试,表明制得的掺杂0.5mol%Sn和0.5mol%Au的粉体对C2H5OH气体有较好的气敏性.  相似文献   

12.
运用静电力自组装和原位化学氧化聚合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聚吡咯/纳米二氧化钛(PPy/TiO2)复合薄膜, 并进行了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采用平面叉指电极制备了PPy/TiO2复合薄膜气体传感器, 研究了其在常温下对有毒气体NH3和CO的敏感性. 最后测试了该传感器的温度湿度特性. 结果表明, 该传感器对NH3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对CO几乎没有响应. 同时讨论了复合薄膜沉积时间对气敏特性的影响, 实验表明当沉积时间为20min时, 该传感器的NH3敏感特性最好.  相似文献   

13.
以SnCl4和NaOH为原料,200℃水热条件下在预引入SnO2晶种的FTO导电玻璃上一步制备纳米花/棒多级结构SnO2.利用SEM,XRD,N2吸附-脱附和气敏测试仪等测试产物的形貌、晶相组成和气敏性能.结果显示:产物为四方晶相,多级结构中垂直于基底的纳米棒阵列形成"纳米地毯",其上生长球形纳米花,纳米棒和花瓣均由绒状纤维聚集而成;其比表面积为109.8 m2/g,是普通沉淀法SnO2粉体的13倍;其具有较高的气敏性,对1000×10-6浓度丙酮的灵敏度达36.1,是普通沉淀法SnO2粉体的7.9倍.  相似文献   

14.
樊丽莹  徐廷献 《材料导报》2000,(Z10):128-129
以硝酸盐为原料,柠檬酸为络合剂,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合成了稳定的溶胶,经过800℃,H2气氛下处理之后,通过XRD分析可知形成了单一组分的La2NiO4薄膜。利用SEM对其表面状态进行观察,可见此薄膜具有很好的表面形貌。同时此La2NiO4薄膜具有较好的气敏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热法在不同条件下制得3种不同形貌的纳米偏锡酸锌(ZnSnO3)。通过XRD、SEM等分别对偏锡酸锌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160℃、15h水热条件下制得了全立方形纳米偏锡酸锌;180℃、15h水热条件下制得的纳米偏锡酸锌为立方-松枝混合形貌;而180℃、24h水热条件下得到偏锡酸锌全为片状,片厚约15nm。采用传统旁热式结构对上述3种纳米偏锡酸锌进行HCHO的敏感性能研究,结果发现3种形貌的偏锡酸锌对甲醛都表现出良好的气敏特性,其中片状偏锡酸锌的甲醛气敏特性最优异,工作温度300℃时对1×10-6甲醛有较好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
WO_3纳米棒簇的离子交换-水热合成及气敏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钨酸钠、盐酸为原料,通过离子交换-水热途径合成了WO3纳米棒簇。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结果表明:合成产物为均匀分布六方相WO3纳米棒簇(由直径约20nm,平均长度约150nm的纳米棒堆成)。气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本实验方法合成出的WO3纳米棒簇气敏元件工作温度低,且对丙酮、三甲胺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很好的响应恢复时间,显示出该材料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开发室温气敏传感器材料,以Zn(NO3)2.6H2O为锌源、尿素为沉淀剂,在制备水合碱式碳酸锌(Zn4CO3(OH)6.H2O)的过程中加入羧基化的MWCNTs(MWCNT-COOH),焙烧制备了MWCNTs/ZnO复合材料.采用XRD,SEM和TEM等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MWCNTs分散均匀,ZnO呈多孔纳米片状,纳米片由多个尺寸在10~20 nm的ZnO颗粒组成;在室温、空气湿度为50%的氛围中测试复合材料对NO的气敏响应发现,复合材料对体积浓度1×10-4的NO气敏响应灵敏度大约是MWCNT-COOH的3倍,明显高于MWCNT-COOH;对比加入不同量MWCNT-COOH制备的3种复合材料对NO的气敏性可知,加入200 mg MWCNT-COOH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对低浓度(体积浓度≤50×10-6)的NO气体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8.
四叔丁基四氮杂卟啉铅旋涂膜的气敏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可溶性的四叔丁基四氮杂卟啉铅[PbTAP(t-Bu)4],利用旋涂技术制备了四叔丁基四氮杂卟啉铅配合物旋涂膜,并对旋涂膜进行了红外光谱、电子吸收光谱分析。PbTAP(t-Bu)4在近紫外区(300~400nm)及可见区(500~700nm)有强吸收带,膜与配合物溶液相比电子吸收光谱谱带明显变宽并略有红移。四叔丁基四氮杂卟啉铅配合物旋涂膜对NH3和NO2气体的气敏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旋涂膜具有较好的气敏性,PbTAP(t-Bu)4旋涂膜对NH3的灵敏度大约是NO2的2倍,在10s内就可以达到平衡值,并且表现出较好的响应和恢复能力.而对NO2气体表现出较差的可逆性。  相似文献   

19.
20.
照相胶片、磁性记录材料、电子器件、液晶显示材料、功能性包装材料等等,其名称和用途各不相同,但都是在塑料膜或纸上具有涂层且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这些材料,无论哪一种,都要涂布涂层,都要求涂得薄,涂得均匀,涂得光滑。所以,涂布技术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