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结合水利规划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探讨可持续发展目标原则下的水利规划的基本概念和规划思路 ;提出一套基于发展综合指标测度DD的量化研究方法 ;为新思路下水利规划提出一种新的技术路线 ,并在新疆博斯腾湖流域得到成功应用 .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Internet网络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性、研究思路、内容及意义, 同时,也分析了Internet网络生态危机的表现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企业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其构成要素、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其演化发展都具有复杂性.研究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对实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客观诊断桂林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和问题,运用基于熵的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结合联合国SDG 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目标,构建桂林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2005—2017年间:(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桂林市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逐渐增大,同时自然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支持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2)桂林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力度近些年逐渐跟不上生态环境压力的增长;(3)桂林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总得分呈现较大波动,在2007—2014年呈“V”形坑,整体呈下降趋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容乐观。最终将指标熵权与指标时间序列变化相结合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对策,以促进桂林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Internet网络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Internet网络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性、研究思路、内容及意义,同时,也分析了Internet网络生态危机的表现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环境健康理论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健康的水环境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维持地下水环境健康是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方向,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将生态系统健康理念引入地下水环境系统,探讨了地下水环境健康的内涵与特征、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体系基本结构,开展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理论体系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发展需要向城市生态环境索取必要的生存空间、载体以及物质供应,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与功能为“承载机制”.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为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合理承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并试图利用木桶模型,结合限制因子作用原理以及木桶短板原理来阐述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的阈值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出发,论述了兴水利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水利工程专业创办于1952年,是我校的传统专业,50多年来为河北省水利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和水利实现“两个”转变——即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对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高职高专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能从事第一线中小型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服务的,德、智、…  相似文献   

10.
以流域作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研究尺度和载体,流域生态学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学科支撑作用日益重要。“流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机制-调控”是流域生态学的研究范式,其中空间结构量化及其指标体系构建是流域生态学开展定量研究的一个关键途径。尽管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量化的指标体系涉及到淡水生态学、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学、水土保持学、农业环境学和水利工程学等多个学科,但仍未在流域尺度上形成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整合量化框架体系。基于此,总结了多个关联学科在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量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着重分析了流域生态学在流域尺度上量化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的难点,并重点以等级结构和集合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量化指标体系,包括流域整体指标、各结构成分指标和结构成分间关系指标,为量化流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和结构成分之间关系提供了新方法,对尝试推动流域生态学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耦合定量研究及评估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污染十分严重,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趋于严峻和复杂,宏观形势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要求水利工作要在工作思路上适应这些变化,为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环境水利的战略思想,并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居环境与开放性生态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从人居环境的历史发展与现代特点论述了人居环境开放性生态系统建设的必然趋势。从现代人居环境存在的生态危机到现代人居生活的改变,城市人需求的变化以及现代人居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特点,都说明了人居环境开放性生态系统的建设在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是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现代住区到城市空间的建设,现代人居环境无不体现着开放性生态系统的观念,因此,本文主张用生态学的观点与方法进行现代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是保证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文中从"确立一个中心,围绕一条主线,做好三个加强,坚持一个检验"着眼,论述了水利党建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4.
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前沿领域,其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本文在介绍生态足迹的理论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之上,以焦作市2006年统计年鉴为依据,对焦作市2005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焦作市人均生态赤字为2.8895hm2,处于非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5.
基于属性理论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的互相协调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复合生态系统原理,建立了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提出了定量描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型,系统论述了城市生态化及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从保持健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了水与湿地生态系统的关系,指出水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最重要的因子.分析了围垦及水资源的无序使用对湿地的破坏作用,提出了保护湿地、合理开发湿地、使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7.
水利风景区水科普建设是一个前沿问题,水科普是水利风景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以丰城市玉龙河水利风景区水科普建设为例,分析玉龙河水利风景区水科普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探讨水利风景区水科普建设内容、展陈、宣教及活动方式,尝试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水利风景区水科普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天津市武清区2002--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量化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间的耦合关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3年间武清区土地系统和生态系统处于基本协调状态,2004--2009年间处于强烈开发阶段,同时两系统在整个发展周期中均处于协调发展中的“拮抗阶段”,属于生态损益性模式;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灵敏度检验对该区生态损益程度进行量化,结果显示:以耕地、林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的价值变化对整个区域的生态损益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水利行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加快,市场对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急剧提升。研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和水利行业发展对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需要面对的课题。通过对水利行业工作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创建了"分层次、个性化、导向式"生产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交替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已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对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重点从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评估框架四个方面探讨,得出结论:(1)从研究内容来看,基本是考虑"社会""生态""经济"这三个维度,未来研究可加入"文化""心理"等维度的融合;研究尺度方面较多成果集中于中观尺度,并逐渐趋向于微观尺度.(2)从研究方法与评估框架来看,通过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与其他学科研究相结合来构建研究框架居多,促进了其应用于框架评估方法的多元化,但与"旅游地"相关属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足.(3)未来的研究仍然需要结合其他学科,进一步深入理解并预测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以期提高系统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