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SCG亲水柔软整理剂整理丙纶纺粘非织造布,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确定实验方案,并对结果进行直观分析,确定最佳水平组合。结果表明,经SCG整理后的丙纶纺粘非织造布具有优良的亲水性能,且其本身的强力、透湿、透气等性能并未受到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染苑精粹     
《印染》2016,(6)
正汉麻复合非织造布的制备和过滤性能2016051制备了汉麻/棉纺粘非织造布、汉麻/粘胶纺粘非织造布、浸渍聚丙烯酸黏合剂的汉麻/粘胶纺粘非织造布和汉麻机织布,以及利用汉麻/粘胶纺粘非织造布制备的PA6纳米纤维,测试了各织物对油的过滤性能;并比较了其单层、双层和多层结构的过滤效率,以及层数对厚度、平均孔径、最大孔径、透气性等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汉麻/粘胶双层纺粘非织造布和PA6纳米纤维层的过滤效果最好。摘译自美国《产业用纺织品杂志》,2015,2,265~297多功能棉织物的常压等离子体和纳米整理2016052研究了利用常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织物表面,使活化纳米Ti O2/Si O2沉积到棉织物上的可行性,其目的在于通过等离子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纺粘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工艺流程,介绍了纺粘水刺复合非织造布的优越性能、工艺流程及产品用途。复合技术是开发非织造布新产品的有效方法,其中纺粘成网与水刺固结就是一种强强联合,利用纺粘和水刺工艺两者的优点,可以生产出性能优越、高附加值的高档非织造布。纺粘水刺非织造布的优越性能及广泛用途决定了其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其中纺粘水刺超细纤维非织造布是目前非织造布工业发展的最新亮点。  相似文献   

4.
PET/PA6复合纺粘水刺法非织造布是一种将复合纤维、纺粘及水刺技术结合的新型产品。通过对产品性能的测试,论述了复合纤维纺粘水刺超细纤维非织造布的结构及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5.
PE/PP双组分纺粘法非织造布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双组分复合纤维纺粘法非织造布,并对在同种工艺条件下生产的相同面密度的双组分PE/PP与单组分PP纺粘法非织造布试样进行了各类性能测试。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双组分PE/PP纺粘法非织造布在断裂强度、柔软性、拒水性、透气性等性能上均优于单组分PP纺粘法非织造布。  相似文献   

6.
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共有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881条,其中PP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794条,PET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47条,在线复合SMS非织造布生产线40条.连续式熔喷法非织造布生产线94条.纺粘法非织造布的产能总计207.82万t,比2009年增长36.85%;纺粘法非织造布实际产量总计131.52万t,比2009年增长25.19%.  相似文献   

7.
纺粘-熔喷复合材料的加工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廷  陈革 《产业用纺织品》1999,17(3):18-21,28
纺粘-熔喷复合材料可以采用在线复合和离线复合两种加工方法制得,产品既具有纺粘非织造布的高度和耐磨性,又兼有熔喷非织造布的良好的过滤性能、保温性能和导湿性能,其应用范围广泛.纺粘-熔喷复合材料将向更轻薄、更宽幅,提高生产速度、降低纤维纤度和使用新型聚合物原料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橘瓣型双组分纺粘非织造布的开纤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长丝的开纤是橘瓣型双组分纺粘非织造布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艺,开纤效果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介绍了国内外现有复合纤维的开纤技术及其原理和特点,探讨了适合于橘瓣型双组分纺粘非织造布工业化生产的开纤技术.  相似文献   

9.
纺粘/熔喷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纺粘法和熔喷法在实际生产中各自工艺特点及所使用原材料的性能差异 ,以及纺粘非织造布与熔喷非织造布复合后 ,其材料的厚度和定量均匀度的改善 ,论述了纺粘 /熔喷复合材料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离线纺粘 /熔喷复合成型具有的发展前景与市场。  相似文献   

10.
熔喷法和纺粘法非织造布的现行趋势和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纺粘法和熔喷法非织造布已广泛应用于日用消费品和工业用品。随着现代复合技术水平的提高,SMS复合织物(纺粘/熔喷/纺粘)以及SMMS、SMA或SASAM复合织物相继问世。 纺粘法和熔喷法非织造布对全球的非织造布卷材贸易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些挤压法工艺已成为各种非织造布市场的支配力量,并被一些人认为是下一次非织造布技术革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传统纺丝成网生产已步入高附加值,功能性、耐用性纺粘非织造布产品受到人们的关注。纺丝成网技术在快速高效、复合功能、生产弹性以及革新性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介绍了部分耐用性纺粘非织造布新产品的性能和应用状况,包括高比表面积产品、弹性纺粘非织造布产品、异形截面纤维产品、生物基聚合物产品、超细纤维纺粘非织造布产品等,希望能为高附加值纺丝成网非织造产品的开发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纺织导报》2004,(6):128-128
在传统固结和整理方法统治多年之后,纺粘非织造布市场最近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向卫生用品行业的热轧纺粘非织造布及用于土工布、房顶材料的机械针刺纺粘非织造布开始主宰市场。像Fleissner开发的AquaJet水刺技术等新固结方法将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今后新一代纺粘非织造布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非织造布作为卫生用品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在产品性能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非织造布供应商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并进行差异化研发。热风、纺粘和水刺等卫生用品行业主流非织造布材料的柔软、透气、美观等性能都得到提升,为下游的卫生用品生产商提供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江移 《非织造布》2011,19(4):9-13
研究了采用亲水剂对丙纶纺粘法非织造布亲水整理的可行性。主要介绍了整理工艺以及婴儿纸尿裤用包覆层材料亲水丙纶纺粘法非织造布的亲水评价体系以及亲水剂在非织造布中的稳定性和耐迁移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全棉非织造布进行抗菌性研究,利用硅烷偶联剂将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复合抗菌剂整理在全棉非织造布上,再测试整理后非织造布的各项性能.结果 表明:氧化石墨烯-壳聚糖复合抗菌剂成功地整理在全棉非织造布上;整理后全棉非织造布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水洗稳定性和良好的疏水性;氧化石墨烯-壳聚糖整理对全棉非织造布的强力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具有优异柔软度和透气性的卫生用纺粘非织造布,通过改变聚合物原料和工艺参数控制纺粘非织造布的纤维类型、纤维细度和面密度,制备不同纤维细度和面密度的单/双组分纺粘非织造布,研究面密度对纺粘非织造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纺粘非织造布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厚度随面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匀率、透气性、柔软度随面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同一面密度下,聚乙烯/聚丙烯(PE/PP)双组分纺粘非织造布的厚度、断裂伸长率、柔软度和透气性均优于聚丙烯(PP)纺粘非织造布,而断裂强力相对略低。低面密度(15 g/m2)PE/PP双组分纺粘非织造布的纤维原料细度为21.6μm,织物弯曲长度为1.28 cm,透气量为6 995.1 mm/s,其柔软度、透气性有显著提高,可用作一次性卫生用品包覆材料。  相似文献   

17.
采用壳聚糖和树脂整理剂配合,对纺粘法非织造布进行柔软和抗菌整理。通过实验,对整理剂用量、焙烘温度、pH值等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选择。非织造布经壳聚糖和树脂整理剂同浴处理后,抗菌和柔软性能大幅提高,符合绿色纺织品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蕲艾挥发油挥发性强、利用率低等问题,提高蕲艾挥发油的经济价值,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蕲艾挥发油微胶囊,通过浸扎法将其整理到中空橘瓣型纺粘水刺非织造布中制备复合非织造布。研究了乳化时间、反应pH、蕲艾挥发油与微胶囊空壳的质量比对微胶囊制备工艺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对蕲艾挥发油微胶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蕲艾挥发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乳化时间为20 min,最佳反应pH为2,蕲艾挥发油与微胶囊空壳的最佳质量比为6∶1;制备所得蕲艾挥发油微胶囊平均粒径为4.5μm,表面光滑,粒径均匀;在300℃以下热稳定性较好,含油率为85.71%。采用浸轧法整理的复合非织造布对所测菌种的抑制率超过96%。  相似文献   

19.
为预测复合纺粘非织造布的隔音性能,提出基于粗糙集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运用属性约简方法对含有10个参数的复合纺粘非织造纤网结构参数集进行降维,得到含厚度、纤维直径和孔隙率的约简集。将上述3个参数作为输入并通过改变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建立120个BP神经网络模型,对25个复合纺粘非织造布样本的所有24个频率所对应的透射损失数值进行预测。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样本透射损失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的总平均值仅为3.47%,其中以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8的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最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厚度、纤维直径和孔隙率能够对复合纺粘非织造布的隔音性能进行准确的预测,印证了粗糙集约简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聚乳酸纺粘针刺非织造布生产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聚乳酸纺粘针刺非织造布生产工艺研究,说明了采用合适的生产工艺可开发生产具有良好的可生物降解性能的聚乳酸纺粘针刺非织造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