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叶酸与牛血清白蛋白通过酰胺键合成叶酸修饰的白蛋白,在此基础上选择反溶剂法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并对其粒径、Zeta电位、微观形态、包封率和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白蛋白和叶酸最适宜的投料比为1∶50,白蛋白取代度是(32.7±1.8)%;叶酸修饰的白蛋白纳米粒粒径为(255.8±2.3)nm,Zeta电位为(-29.8±2.1)m V,紫杉醇包封率为(83.2±1.4)%,体外释放呈现明显的缓释特征。采用本实验方法制备的包裹紫杉醇的叶酸白蛋白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缓释特性,有望成为紫杉醇的新型靶向输送制剂。  相似文献   

2.
用壳聚糖修饰单壁碳纳米管,以酮洛芬为模型药物,制备壳聚糖-酮洛芬-碳纳米管复合物,正交实验优化其处方及制备工艺,红外光谱法(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其进行表征,用透析法进行体外释药,评价缓释效果,阐明释放机制。结果表明,载药复合物最佳处方工艺为m(单壁碳纳米管):m(酮洛芬)=1:3,超声功率360W,超声时间5min,单壁碳纳米管经壳聚糖修饰后,水溶性和分散性明显改善,载药复合物的载药量可达20.67%,药物表现出明显的缓释效果,释放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  相似文献   

3.
以聚多巴胺(PDA)为反应平台,对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HMSN)进行RGD肽和聚(2-乙基-2-噁唑啉)(PEOz)双重修饰,构建了RGD肽和PEOz共同修饰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体(HMSN-PEOz-RGD),以盐酸阿霉素(DOX)为模型药物构建载药体系DOX@HMSN-PEOz-RGD,用红外光谱法(FTIR)对载体进行结构表征,考察载药体系的载药量、包封率及载体的形态、粒径及Zeta电位,通过体外释药实验研究载药体系在不同pH值下的响应性释放,以人乳腺癌细胞MCF-7为模型,考察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及载药体系的细胞毒性及细胞摄取过程。结果表明,HMSN-PEOz-RGD的平均粒径为(256.1±26.5) nm,粒径分布较均匀;DOX@HMSN-PEOz组和DOX@HMSN-PEOz-RGD组的体外释药都表现出明显的pH依赖性,即酸性(pH值5.0)条件下药物快速释放,而在生理pH值(pH值7.4)条件下药物释放缓慢;生物相容性实验结果显示,各载体在2.5~80μg·mL~(-1)的浓度范围内,与MCF-7细胞共培养24 h后,细胞存活率均在89%以上,表明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余载药制剂组,DOX@HMSN-PEOz-RGD组细胞的生长明显得到抑制,RGD修饰显著促进了DOX的细胞摄取。本研究所构建的纳米载体能够特异性靶向递送DOX,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天然多糖在结肠靶向药物载体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多糖安全、无毒,在胃和小肠中不降解,但在结肠中可被微生物分解发酵,应用于结肠靶向递药系统具有独特的优势.以多糖为载体的结肠靶向药物实现了药物的定点释放,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充分发挥了药物疗效.介绍了用于口服结肠靶向药物载体的几种常见天然多糖,并对以多糖为载体的结肠靶向递药系统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表面活性,故对其表面进行有机修饰。以苯酚为原料,分别通过磷酸化和phospha-Fries重排反应,合成了2-羟基-苯膦酸二乙酯。膦酸酯上的羟基与酰氯化的多壁碳纳米管发生反应,得到了膦酸酯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核磁共振波谱和红外光谱表征分析了膦酸酯及膦酸酯修饰的碳纳米管的组成结构,并且对比了修饰与未修饰的碳纳米管的分散性。结果表明,膦酸酯对碳纳米管的表面修饰有助于提高其在四氢呋喃中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热合成和200℃、300℃和400℃热出的方法,成功的制备δ-MnO_2复合多壁碳纳米管和α-MnO_2复合多壁碳纳米管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运用XRD,SEM,TEM对实验制备的复合材料结构和形貌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δ-MnO_2复合多壁碳纳米管和α-MnO_2复合多壁碳纳米管材料电极表现出非常理想的比电容,在扫描速度为10m v-1和电解液为1mol·L~(-1)Na_2SO_4,比电容分别为82F g~(-1)和102.5F g~(-1)。充放电循环1000次,δ-MnO_2复合多壁碳纳米管比容量电极能够保持在86.3%和α-MnO_2复合多壁碳纳米管电极保持在66.1%。δ-MnO_2复合多壁碳纳米管和α-MnO_2复合多壁碳纳米管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是一种很有前景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相似文献   

7.
朱梦琴  葛璐  邱立朋 《化工进展》2016,35(Z2):283-286
为了增强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与抗肿瘤活性,本文制备了透明质酸-十八烷聚合物,用其对阿霉素进行包载,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细胞毒性。合成两亲性透明质酸-十八烷聚合物,利用核磁对其结构进行确证。选择超声法制备载阿霉素的聚合物胶束,考察胶束的粒径、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以及体外释放行为。选择乳腺癌细胞MCF-7为肿瘤细胞模型,考察载药胶束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成功合成了透明质酸-十八烷聚合物。制备的空白胶束和载药的胶束的粒径分别为(180.7±1.25)nm和(178.3±2.24)nm,Zeta电位分别为(-21.3±0.25)mV和(-18.1±0.31)mV。载阿霉素聚合物胶束的包封率为(96.1%±0.72%),载药量为16.1%±1.18%,体外释放行为表明在72h的累计药物释放率仅为40%左右,具有明显的缓释行为。体外细胞毒性结果表明,空白聚合物胶束对肿瘤细胞几乎没有毒性,而载阿霉素的聚合物胶束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结论:透明质酸-十八烷聚合物胶束可以有效地包载抗肿瘤药物阿霉素,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和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肿瘤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既具有较高的药物包载能力,又具有较好的生物膜渗透性,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刺激响应型脂质体更是一种能包载药物靶向递药,高效释药并能降低对正常细胞毒副作用的新型多功能靶向递药系统,对于实施控制治疗肿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对近年来药物传递系统、脂质体、刺激响应型脂质体研究进行综述,相信通过不断完善,刺激响应型脂质体最终会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利用层层组装法合成了羧甲基-β-环糊精修饰的Fe_3O_4纳米粒,以疏水型药物左旋咪唑(LMS)为模型药物,制备了载药纳米粒并对其细胞毒性和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利用IR、XRD、TEM、Zeta电位与激光粒度仪等对材料进行结构形貌表征,利用UV法测定载药纳米粒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进行体外释放药物左旋咪唑性能研究,采用MTT法评价材料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羧甲基-β-环糊精成功地接枝到四氧化三铁纳米粒上,粒径大小为22. 4 nm左右,呈球状或椭圆状,磁性良好。当载体与药摩尔比为1∶1时,对左旋咪唑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4. 32±0. 24)%和(42. 38±0. 35)%,复合材料对MCF-7细胞无毒,载药纳米粒在缓冲溶液中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0.
《应用化工》2022,(1):118-121
3,5-二叔丁基苯酚通过溴化、磷酸化和锂-溴交换及阴离子phospha-Fries重排反应,合成了4,6-二叔丁基-2-羟基苯膦酸二乙酯,在碱性条件下,与酰氯化的多壁碳纳米管反应,制备苯基膦酸酯共价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COPPN)。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了产物的组成结构,并且对比了碳纳米管修饰前后的分散性。结果表明,苯基膦酸酯成功地对碳纳米管表面进行了有机修饰,有助于提高其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11.
3,5-二叔丁基苯酚通过溴化、磷酸化和锂-溴交换及阴离子phospha-Fries重排反应,合成了4,6-二叔丁基-2-羟基苯膦酸二乙酯,在碱性条件下,与酰氯化的多壁碳纳米管反应,制备苯基膦酸酯共价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COPPN)。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了产物的组成结构,并且对比了碳纳米管修饰前后的分散性。结果表明,苯基膦酸酯成功地对碳纳米管表面进行了有机修饰,有助于提高其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12.
以羧化多壁碳纳米管为基体、纳米硅溶胶粒为增强相,通过一步液相共混方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电子扫描电镜(SEM)、热重(TGA)、孔结构分析(BET/BJH)对其进行了表征。以水中柴油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该样品对水中柴油的吸附脱除效果,并与纳米二氧化硅胶粒、原生碳纳米管以及活性炭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硅溶胶粒表面修饰后的多壁碳纳米管的聚团行为得以改善,而且材料具有微孔-介孔双孔道结构。对水中直馏柴油的去除率高达97.79%,并于1 h达到吸附平衡。整个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体系的表观活化能为11.37 k J·mol?1,吸附等温线与Freundlich模型较为吻合,吸附效果明显强于其他3种吸附剂。  相似文献   

13.
以叶酸为靶向基团,将其连接到羧甲基壳聚糖(CMCS)上,制得偶联叶酸的羧甲基壳聚糖(FCMC),在FCMC溶液中碳酸钙自组装形成一种具有靶向性的FCMC/CaCO_3混合纳米球。同时对纳米球结构进行表征,并对比了修饰叶酸前后混合纳米粒理化性能。在此基础上,将亲水性药物二甲双胍作为模型药物,对2种载体的包封率、载药量及释放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FCMC/CaCO_3混合纳米球大小均一,分散性良好,碳酸钙的引入使得纳米球对亲水性药物包封率较高,该纳米球对药物的释放具有较好的pH敏感性和缓控释放能力,是潜在的智能药物给药系统基质材料。  相似文献   

14.
张文骥  耿广军 《化学试剂》2022,44(5):703-709
以羧基化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为分散载体、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RIM)为交联剂,采用交联法在多壁碳纳米管表面合成对呋喃丹具有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WNTs-MIPs),并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热重分析仪(TGA)等对该印迹...  相似文献   

15.
将核酸适配体修饰的DSPE-PEG5000(DSPE-PEG5000-Aptamer)和DSPE-PEG2000自组装构建纳米脂质体靶向载药体系,使核酸适配体充分暴露在载体表面,提高了癌细胞对药物的摄取能力,并考察了载药体系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靶向毒性。结果表明,构建的纳米脂质体靶向载药体系能选择性进入癌细胞,增强药物的抗癌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分散剂,氯化胆碱-丙二酸类离子液体为溶剂,通过超声分散处理多壁碳纳米管,制备了分散性良好的多壁碳纳米管悬浮液。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粒径测试考察了SDBS对多壁碳纳米管悬浮液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多壁碳纳米管悬浮液中,当SDBS的浓度为1.2 mmol?L~(-1)左右时,悬浮碳纳米管的浓度最大,约为初始浓度的89%。悬浮液中多壁碳纳米管的平均粒径随着SDBS的浓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在SDBS的浓度大于1.0 mmol?L~(-1)时,下降趋势变缓慢。添加SDBS后的多壁碳纳米管悬浮液的稳定性显著提高,192 h后基本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
海国冉  程崟家  张爱清 《精细化工》2021,38(9):1798-1807
以正硅酸四乙酯为原料,合成直径约为100 nm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HMSN)作为药物载体,采用物理包埋法和原位还原KMnO4生成二氧化锰的方法实现对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和MnO2的有效负载.此外,利用肿瘤靶向性功能肽(PEG-R7-RGDS)末端的氨基与醛基修饰的HMSN(HMSN-CHO)形成席夫碱,合成pH响应性纳米载药系统(DOX/MnO2@HMSN-imide-PEG-R7-RGDS).通过TEM、激光粒度仪、FTIR和XRD对合成材料形貌、粒径、结构和组成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HMSN呈球形中空结构.DOX/MnO2@HMSN-imide-PEG-R7-RGDS在模拟的肿瘤酸性环境(pH 5.0)中具有明显快于在模拟生理环境(pH 7.4)下的药物释放行为.此外,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DOX/MnO2@HMSN-imide-PEG-R7-RGDS可以靶向进入宫颈癌细胞(HeLa)并快速释放DOX.与此同时,纳米载药颗粒中的MnO2和肿瘤细胞中高浓度谷胱甘肽(GSH)反应产生具有类芬顿反应效果的Mn2+.Mn2+与肿瘤细胞内过表达的H2O2反应生成?OH,发挥增强的化学动力学治疗.细胞毒性实验证明,化学动力学治疗与化疗相结合能对HeLa细胞产生很高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贵金属铂在甲醇燃料电池上的广泛应用,采用不同稀土金属(如钪、钇、镧系等)与铂形成合金在酸性条件下研究其对甲醇的电催化性能,并利用多壁碳纳米管增强对甲醇小分子的吸附性,提高酸性环境下甲醇的电催化氧化效率。多壁碳纳米管(MWNTs)具备纳米级别的管状结构,比表面积大,是一种优良载体,将铂-稀土合金和多壁碳纳米管充分混杂,并修饰在玻碳电极(GC)表面,具有良好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通过上述分析和实验制备了铂-稀土(M-Pt)合金催化剂、铂-稀土/多壁碳纳米管(M-Pt/MWNTs)催化剂。实验证明铂与稀土金属钪、钇、镧系等形成的合金的电催化性能最佳,且加入多壁碳纳米管,形成的铂-稀土/多壁碳纳米管(M-Pt/MWNTs)催化剂电化学催化效率得到明显地提升,所制备的铂-稀土合金电催化剂实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9.
叶酸具有受体靶向性、无免疫原性和便于修饰等优异性能,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粘附性、生物可降解性等优异性能,叶酸-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偶联物兼备二者的优点,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国内外学者近几年关于叶酸-壳聚糖偶联物在载药体系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结合叶酸-壳聚糖偶联物在制备方法、体内释放、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聚酰亚胺的前聚体,聚酰胺酸,是通过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与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BTDA)反应制备的。未改性的、酸改性和胺改性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被分别地单独加入到聚酰胺酸溶液中,并加热至300℃,从而制成聚酰亚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显微照片表明,酸改性的多壁碳纳米管和胺改性多壁碳纳米管在聚酰亚胺基体中被均匀一致地分散开。通过对酸和胺改性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对多壁碳纳米管/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表面和体积电阻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了解到该纳米复合材料的表面电阻率ITES从1.28×10^(15)Ω/cm^(2)(纯聚酰亚胺),降到7.59×10^(6)Ω/cm^(2)(26.98%的未改性的多壁碳纳米管含量)。除此之外,添加多壁碳纳米管影响了纳米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改性多壁碳纳米管意义就是提高了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多壁碳纳米管/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从10^(2)MPa(纯的聚酰亚胺)增加到134 MPa(6.98%酸改性多壁碳纳米管/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