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该文基于我国快速城市化及城乡结合部乡村建设的混乱状态的基础上,立足于城乡结合部的现实需求,并在"传统乡土建筑自主建造"的模式启发下,探索一种建造者与使用者互动统一的、充分体现乡村自身的需求与建造愿望的一种乡村空间的建造模式——"整体控制下的自主建造"。  相似文献   

2.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一体化的发展逐渐深入,使村民的生活方式、乡村风貌以及乡土建筑发生了巨大的革新与迭代.乡村风貌和乡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面临着冲突与博弈,遗存下来的传统乡土建筑已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新农居的设计关系着乡土历史文脉的传承与乡村活力的激发.本文从生态模式、地域文化价值、建筑...  相似文献   

3.
余昉 《华中建筑》2020,38(1):110-113
该文分析了当下乡土建筑更新中的记忆危机问题,从跨学科角度将集体记忆理论与乡土建筑研究相关联;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以集体记忆的引发因素阐述乡土建筑的多元时间、地域叙事中集体记忆的表达机制;意图在于引起对乡村记忆的重视,为当代乡土建筑重构寻求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
何凤 《建筑结构》2023,(10):188-189
<正>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乡土建筑旅游的规划与设计成为现代化乡村振兴领域的一个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对乡土建筑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的分析,确定乡土建筑的核心价值,以及结合旅游的需求和趋势,提出乡土建筑旅游规划与设计的原则等问题,也成为当下的一大热点话题。该设计则强调了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的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文化展示等,旨在为乡土建筑旅游的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河北于家乡乡政府办公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建造环境与背景的调研,对其空间结构与外观形式进行解读,呈现其从乡土时代转向工业化、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结构、材料、形式等要素的演化方式,揭示出其建筑形态背后隐藏的时代特征。希望唤起学者对当下普通乡土建筑的关注,借此重新审视乡土建筑对"此时此地"的表达,从而对乡村复兴实践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学院派之外:美国乡土建筑研究百年,1890—199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1890年至1990年之间美国乡土建筑研究的百年历史。作者指出,以艾沙姆为代表的早期美国乡土建筑研究者,表现出对异域风格、原始风格和民族风格的偏爱,和对建筑技术和实地调研的强调;以金博尔为代表的后期美国乡土建筑研究者,则用文化分析和整体论的方法,将乡土建筑视为社会传统和集体思维的体现,并由此发展出三种研究模式——1930年代的历史地理学模式、1940年代的“普通建筑”模式和1960年代的人类学与心灵主义模式。文章的结论是,随着研究观点与方法的日趋综合,乡土建筑和学院派建筑的界限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广泛和更真实的建筑史。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城乡差异化发展越来越显著,各地区正在加快文明乡村的规划建设活动,但实际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和环境艺术正在逐渐颓废甚至消失,这是一场乡土文化的革新与传承,需要建设完善的遗产保护开发机制,对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乡土建筑再生利用的共赢效益。笔者依托我国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对乡土建筑的可持续性再生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改进措施,希望可以对我国农村发展浪潮中乡土建筑的治愈及活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的地域性特质逐渐被人们关注,除了美丽的婺源粉墙黛瓦,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吊脚楼、福建的客家土楼、岭南的过街楼等都各具魅力,可以说乡土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密切相关。"看得见山水,望得见乡愁"是在呼唤乡土建筑,也是需要我们重视乡村营建。而乡村营建一定不是小城镇般的规划,更不是大城市般的建设。美丽乡村的背后,遵循的是东方的山水美学,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得到改善,但乡村却日益衰落。作为广大乡村地区的生活居所和文化的物质载体,乡土建筑与乡村的振兴息息相关。文章基于镇江东乡地区乡土建筑研究,探讨当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和利用的建议,以期为国内乡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为广大乡村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分析当下乡土建筑保护更新中的地域文脉丢失危机,通过文献综述进行湖南传统地域文脉的构成分析和传承价值,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以原址保护、易地迁移、改造修复阐述乡土建筑的保护策略,从解构与重构、抽象与隐喻、适应与协调的角度表达乡土建筑的更新模式,意图在于引起对传统地域文脉传承的重视,为当代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寻求新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宋云辉  陈一 《风景园林》2022,29(3):37-42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需要以更具地域特色、更高建设水平的乡村景观为基础.选取成都市82个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系统分析了成都市乡村景观的营建手法与空间结构特征.首次提出农旅综合休闲模式、花卉园林观光模式、生态风景度假模式、人文民俗保护模式与特色产业体验模式5种乡村景观营建模式,总结出组团式、平行式、围合式...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素航 《城市建筑》2014,(15):355-355
本文主要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出发,对当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地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关于农村水利建设工程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的重要支撑载体。为解决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单一供给模式难以满足当前农村发展现实需要的问题,PPP模式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管理模式逐渐备受关注。然而不同类型的农村基础设施分别适合何种具体的PPP模式是其实施前必须认真回答的问题。为此在农村基础设施的传统功能分类基础上,分析不同农村基础设施的经济特性,阐述其引入PPP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结合PPP管理模式主要类型及特征,提出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为分类的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管理框架,为不同类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匹配合适的PPP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目前建筑企业面临环境的深刻变化和目前项目管理存在的缺陷出发,提出在建筑企业引入多项目管理模式。结合建筑企业项目管理的特点,论证了多项目管理模式在建筑企业推行的可行性和意义。对建筑企业实施多项目管理模式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步伐明显不符。本文分析了当前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了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措施,希望能为我国的农村建设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期乡建发展概况与类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新一轮乡建热潮,其参与主体、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极为复杂多元的局面,需要学界客观的分析和认知。论文通过对我国三次乡建发展历程的梳理,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四方面探讨近期乡建兴起的原因,以“问题——目标——实践”模式为导向总结出乡建的四大类型:以经济可持续为目标的产业发展、以社会可持续为目标的社区重构、以文化可持续为目标的文化复兴、以生态可持续为目标的环境保护。并以典型案例评析各种类型化实践的设计理念、实践方法、实施效果与实施限制,以期为我国乡村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城乡建设发展迅速,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的建筑分布日益密集,建筑用地也愈加紧张,为了节约建筑用地,高层建筑不断地出现在城市建筑密集地带。密集的建筑区域使得操作空间越来越小,外部环境对于施工过程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逆作法施工逐渐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针对高层建筑的逆作施工法应用进行概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绿色施工是建筑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根本宗旨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但却推行缓慢。为了改善绿色施工的推行状况,从工作人员与社会公众的绿色施工意识,现行标准体系、技术规范与评价体系三大管理机制,建筑行业结构、总承包模式与施工技术等建筑行业水平,以及经济效益几方面对绿色施工在建筑施工企业中难以推行的原因进行探析,提出建立实施指南、技术规范与评价体系,改善行业结构、总承包模式与行业技术水平等可行性建议,以促进绿色施工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推行。  相似文献   

19.
针对西藏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路网通达深度不够、施工技术落后、行车条件差等现状,对西藏农村公路交通量特性、交通组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确定交通设计参数.在得到了典型结构各项设计参数的基础上,借鉴当地农村公路的修筑经验,建立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典型结构.  相似文献   

20.
城乡空间统筹下的厦门农村发展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唯山 《规划师》2007,23(2):8-11
城乡统筹及城乡空间整体规划是城市和农村"双赢"发展的有力保障,全面解决好农村建设发展问题,应当关注农村的主动城市化和被动城市化两种模式.厦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根据"以城带乡统筹规划"的基本思路,对城乡空间发展进行统筹布置,强调对非城市建设用地内的农村发展实行整体规划,采取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并举的农村空间发展模式,实施农村"金包银"等建设工程,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还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