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隐喻是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分析,隐喻和诗歌密不可分,是同质的认知语言现象,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表现在语言和言语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的数百首诗歌在这一经典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诗歌中大量出现的"花"隐喻使其更加丰富多彩。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红楼梦》诗歌中"花"这一实体隐喻及译文进行解读,对比了原作者在构建"花"隐喻与译者在翻译这些隐喻时的认知整合过程,从而发现译者受翻译目的和语言文化的影响在解读和翻译隐喻时存在些许问题。  相似文献   

3.
隐喻的使用范围很广,在诗歌中运用尤其普遍。通过举例分析中外诗歌中隐喻的运用,阐述了隐喻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隐喻的使用范围很广,在诗歌中运用尤其普遍。通过举例分析中外诗歌中隐喻的运用,阐述了隐喻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语篇隐喻作为讨论英语诗歌的一个切入点,分析了诗歌中的语篇线索。在系统功能语法的指导下,对语篇隐喻进行了新的诠释:具有语篇特性、起衔接作用的隐喻,并将其视为扩展隐喻和语法隐喻的组合。  相似文献   

6.
以语篇隐喻作为讨论英语诗歌的一个切入点,分析了诗歌中的语篇线索.在系统功能语法的指导下,对语篇隐喻进行了新的诠释:具有语篇特性、起衔接作用的隐喻,并将其视为扩展隐喻和语法隐喻的组合.  相似文献   

7.
杜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其诗作中蕴含着大量的隐喻。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其诗歌中 出现的隐喻进行归类,分为实体隐喻、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并阐述这些隐喻的认知特点,旨在实现对其作品更 好地理解。  相似文献   

8.
宋词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财富,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学者,而苏轼词也一直是中国诗歌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本文尝试通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宋词中具有代表性的苏轼词中的隐喻,对其定义分类,并分析了这些隐喻的文化和认知方面的特点。笔者相信这种尝试对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和翻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爱情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没有隐喻,爱情这一抽象概念就得不到充分阐释。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由于人类认知的相似性,中英文惯用的爱情结构隐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中英不同的民族文化又导致了中英爱情结构隐喻的差异性。分析了中英爱情结构隐喻表达的趋同性;同时通过对中英文化背景差异的比较,阐述了中英爱情结构隐喻表达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论语境对隐喻的影响——语境下的隐喻表达与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个同时具有语义和语用性质且常见的语言现象,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和意义。介绍了隐喻和语境的基本概念,从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三个方面探讨了语境对隐喻表达与理解的重要作用,尤其突出了文化语境的作用。从而得出结论:语境是隐喻生成的基础,它包含了隐喻合理理解所需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诗歌研究多从修辞学出发,关注诗歌的比喻和借代。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从认知的视角对诗歌进行了形式和意义的研究。本文通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意象派诗歌意义产生的认知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形式与意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人类的认知思维的角度,具体分析了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所折射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Lakoff等人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G Fauconnier及同仁在认知语义学框架下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该理论可用于解释自然语言的动态意义建构,例如隐喻、创新表达、笑话、漫画等。从认知角度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中国意象诗歌的意义建构,以期阐释意象诗歌中隐喻理解的过程,丰富诗歌的理解和欣赏,并以此证明概念整合理论是目前从认知层面阐释隐喻最具说服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颜色词属极其活跃的词汇,人类对颜色的感知有一定的共性。然由于英汉在民族心理、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存在较大差异,英汉两种语言颜色隐喻便颇有迥异之处。文章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分析两种语言中基本颜色词,进一步对中西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俳句的审美是内容与形式并重,我国读者往往按照对诗词歌赋理解的方式来审读俳句,这容易产生误解。看似单纯表现季节的季语其实在俳句中起到核心的作用,只有明确其在俳句文学中的地位,才能真正理解季感是俳句的生命。因为俳句是最短的诗,季语在俳句里是作者的情绪意象,具有联想丰富内涵,通过暗示、象征、比喻等手段扩大深度的作用,这体现出日本的风土性和民族性。只要通过季题追求诗的美学感受,俳句就不可能离开季题而生存。深层次地理解俳句中的季语内涵及其审美观,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俳句这个日本特殊的诗体以及日本的国民性、民族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以教育部提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的改革为背景,从认知隐喻理论角度将隐喻教学应用于英语文化教学中,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等形式对认知隐喻理论在促进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学生对文化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The poet applies different rhetorical devices, metaphor and simile in Sonnet 29, and personification in Sonnet 66, to express his specific feelings. In the endings of the two poems, the moods are quite different. Shakespeare's maste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artistic skills make it possible to express powerfully his indignation against the social in justices of his time and his devotion to his love.  相似文献   

18.
南朝梁文学创作兴盛,作为帝王的萧氏父子起了相当作用。本文从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分析了梁武帝、简文帝、元帝诗等作品,指出:萧氏父子诗作,讲究对偶、声调、语言词汇色彩,及模状物色的写作技巧等等,对唐诗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对律诗的出现与定型做了准备,其在艺术实践方面的积累,对后世也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隐喻反映了人的认知和思维。隐喻概念体系根植于人们的生活经验,萌发于社会文化的沃土。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对隐喻的运用和理解有所差异,即普遍性中存在着差异性。从隐喻本质分析的角度,探求其内在的寓意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以期指导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20.
李贺的“苏小小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贺是中唐时期优秀的诗人,他的诗以善写鬼、魂灵著称。作为有文学价值的妓女形象,苏小小对后世文人有很大影响,可以说有一个苏小小情结存在,李贺也不例外。苏小小在其诗中共出现两次,这种出现不是偶然,而是诗人找寻异代知己的认同感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