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陶瓷文化是景德镇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景德镇学是基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基础上引入系统机制来研究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种学说。谈及景德镇陶瓷文化,其核心文化莫过于御窑文化。御窑文化的主要载体便是御窑厂,其遗址集中了元明清三代的瓷业精华。21世纪以来,御窑厂遗址历经多次改造维修,现已全新面貌示人。文章就基于景德镇学视野下的御窑厂遗址公园的改造设计与景观提升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与分析。旨在对文化与旅游城市的景观设计与形象塑造提供一个景德镇范例。  相似文献   

2.
景德镇世称瓷都,千年窑火似凤凰涅槃在这催生出灿烂的陶瓷文化。景德镇御窑厂作为4A级景区深受海内外旅游者喜爱,但其所藏文物名称的翻译却存在许多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将以景德镇御窑厂的陶瓷器物名称英译为研究对象,对其存在的翻译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以期提高景德镇御窑厂陶瓷器物名称翻译的质量,推动陶瓷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在景德镇设官监造,宋时已有,元代还成立了专门的官办监陶机构"浮梁磁局"。但是宋元时期监陶官的主要职责是收取地方瓷器生产税,设置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这与明清时期御窑厂督陶官有很大不同。明清时期,朝廷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并委派官员督陶。督陶官作为御窑厂的直接负责人,在御器生产过程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景德镇瓷业乃至中国瓷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文献史料,对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及其督陶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比较分析,使读者对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和更为深入的理解,填补了陶瓷史中这部分研究的缺漏。  相似文献   

4.
景德镇御窑厂在陶瓷生产上、尤其在清代雍正御窑色釉瓷烧造工艺上勇于创新,精品不断,达到了中国制瓷业的历史巅峰。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对景德镇近现代陶瓷文化空间进行研究,以御窑厂和陶溪川为代表,分别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等方面论述景德镇陶瓷文化空间,对空间生产引起的空间变迁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出景德镇近现代陶瓷文化空间本质特征及其异同,总结了变迁过程的内在机理和推动机制。有助于拓展我国传统文化空间研究视角和范式。  相似文献   

6.
正景德镇御窑厂是明、清两代御用瓷器的专门制造场所,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为了让这一历史遗存重新闪耀世界,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正向着成为"世界文化名片"——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疾步迈进。1月12日,记者从景德镇市  相似文献   

7.
席满珍     
《景德镇陶瓷》2011,(4):136
席满珍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曾祖父为清末御窑厂督办,父亲为景德镇知名老艺人。自小在艺术氛围中熏陶长大,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进修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门下。获江西省第二届专业技能专家,高级画师,景德镇市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  相似文献   

8.
《景德镇陶瓷》2011,(4):I0134-I0134
席满珍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曾祖父为清末御窑厂督办.父亲为景德镇知名老艺人。自小在艺术氛围中熏陶长大,毕业干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进修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门下。获江西省第二届专业技能专家,高级画师,景德镇市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  相似文献   

9.
《陶瓷研究》2003,18(2):11-11
自2002年10月开始,由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江两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景德镇官窑遗址考古队,开始对位于珠山的明清御窑厂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御厂雇役制萌芽于明后期,清代御窑厂雇役制得到全面实施。雇役制下,清代御窑厂管理制度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对清代景德镇官窑和民窑瓷业生产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中期以后的官窑彩绘瓷御窑厂图像展现出清帝对于御窑陶冶非同一般的兴趣和控制欲望。从清初到清中晚期,清帝对于御窑及窑业的兴趣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我们掌握有限的几个图像来说,在乾隆初年的《陶冶图》是着重对于制陶工序和工艺本身的了解,着重于制陶内部因素,而到嘉庆道光年间,清帝对于御窑及窑业的兴趣,不仅仅限于制陶的内部因素,也渐渐扩大到御窑制陶的外部环境,及御窑厂整体环境。这也是上述几件景德镇御窑窑业图像之所以制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从民窑和官窑的制度关系着手,分析景德镇窑业制度的发展历程.传统景德镇陶瓷生产包括官窑和民窑两大体系,景德镇陶瓷业发端于民窑,成熟于官窑,官窑又进一步促进民窑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形成了官窑和民窑共同发展的局面.民窑制度是规范窑业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其目的是为了民窑业稳定有序;而官窑制度是政府对窑业的关注和管理方法及其手段.民窑制度是官窑制度的基础,而官窑制度在民窑制度的基础上深入而严格.两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进而清朝形成“官民竞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钧瓷的兴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及古代钧窑遗址出土的许多钧瓷残片证明,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窑源于唐代,研制于五代,成熟于北宋初期,兴盛于北宋中晚期。经历了由民窑到官窑,又民窑再官窑的发展阶段,开辟了我国陶瓷颜色釉的先河,为瓷器的装饰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景德镇御窑是明清时期专为帝王制作陶瓷器物的机构。设计学为御窑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别具一格的视角。在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巨大历史机遇之下,本文从御窑文创产品开发的意义入手,着重从形象思维、辐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方面论述御窑文创中的创意性思维方式,并进一步从多个层面阐释其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5.
姑苏版画在明中叶已经发展成熟,至清代时成为最重要的版画类型之一,具有很高艺术水准和鲜明特色,对清代景德镇民窑釉上彩瓷风格形成重要影响。清代景德镇民窑釉上彩瓷在移植与借鉴姑苏版画的过程中,大大丰富了题材和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6.
造办处是清代宫廷独有的机构,专事宫廷工艺品制作。清宫造办处对景德镇御窑厂瓷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下属的许多部门对御窑厂瓷艺施加各种影响,从而使御窑厂瓷艺呈现出完全符合宫廷审美趣味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次色变价的制度化是清乾隆御厂的重要革新之一。在次色变价制度下,乾隆瓷业出现了官民竞市的兴盛格局,促进了瓷艺大发展。在次色变价推动下,乾隆瓷艺呈现出官民窑瓷艺风格趋同和创新求变等特色。  相似文献   

18.
造办处是清宫特有的艺术品管理与制作部门,制作大量颇具精美雕塑制品。景德镇御窑厂承担清宫瓷雕生产任务,由造办处对其进行管理和监制,对于促进御窑厂瓷塑的发展具有极重要作用。在造办处各方面积极影响下,清代御窑厂瓷塑发展迅速,形成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