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宝明 《人民黄河》2003,25(7):33-34
黄河中游7.86万km^2多沙粗沙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造成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的主要原因。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作用是:显著的拦沙效果,明显的淤地、增产作用,可促进流域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和自我修复。在淤地坝建设上,有如下几点建议:①布局上要突出重点地区、重点流域,加大布坝密度;②建坝方式上要以中小流域为单元;③大力推广应用水坠筑坝技术;④要沟坡兼治;⑤要重点研究沟道坝系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⑥管理养护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明权  汪岗 《人民黄河》2000,22(1):26-28
黄土高原地区水利水保措施对减少入黄径流,泥沙取得了显著作用,但在各支流流域面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为了减轻黄河下游河道的洪涝灾害,加强黄甫川,窟野河,孤山川三条支注的水土流失治理是重中之重。淤地坝工程在拦淤入黄泥沙中起着主力军的作用,近十年来因建设速度相对滞后,拦沙库容淤损等原因,拦沙效益逐渐减小,应提高对淤地坝拦沙作用的认识,采取“参与式流域治理”的机制,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周存旭 《人民黄河》1996,18(2):28-30
在分析了河南省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危害之后,着重分析了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指出当前人不合理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发生和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自然状况、水土流失特点和当地近年来水土保持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了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区两种类型区的防治地策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减沙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炯心 《人民黄河》2004,26(5):33-36
在1950~1997年长系列水文资料和面雨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年输沙量和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1970年以来,在多沙粗沙区入黄泥沙量减少的总体背景之下,出现了1986~1997年间入黄泥沙量增加的近期趋势。这一增加趋势,与20世纪80年代以后淤地坝修建量大为减少,70年代修建的筑地坝与拦沙库已大部分失效有密切关系。此外,20世纪90年代人为增沙量大幅度增加,已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这也是同期入黄泥沙增加的重要原因。因而得出的结论是:①要重视淤地坝的后续建设,实现其拦沙作用的可持续性;②造林种草措施不能代替淤地坝拦沙的作用;③新增水土流失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淤地坝建设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及科技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淤地坝建设科技发展基本目标是: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建立若干个高标准的坝系建设试玲示范区。提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区的坝系建设模式,配套技术及管理机制,采用现代空间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初步建立起黄土高原淤地坝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网络的研究,初步建立起淤地坝数据库和决策管理系统,实现系统内信息资源共享。探索并解决一些前瞻性、方向性的重大理论和生产急需的关键技术,为淤地坝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建立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体系,提高淤地坝建设的科技贡献率。  相似文献   

6.
淤地坝是黄土黄原区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经济的一项重要水土保持治沟措施。自2001年在我们千阳县落户以来,受到群众的热忱欢迎,曾有当地农民在坝上写下了“共产党、真伟大、烂泥沟(坝名)里修水坝;能灌溉、能养鱼,走向光明路宽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骨干淤地坝坝面低成本过水,分析了淤地坝坝面过水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抗冲性能,并对试验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抗冲性能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石灰土、三合土不适合做坝面过水材料;水泥含量为10%的水泥土的抗冻融、抗渗透和抗冲刷等性能均满足10 m以下坝高的坝面过水材料性能要求。采用分段铺设不同材料的方法,可实现坝高高于10 m大型淤地坝的坝面过水要求。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特别是多沙粗沙区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为了适应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治理开发的需要,选择重点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开展水土保持,以带动区域和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治理意义重大,未来五年,按照确定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思路,要突出多沙粗沙区,抓好重点支流示范项目,“两川两河,十大孔兑”生态建设项目以及沟道坝系工程,沙棘资源建设等,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加强科研与推广,不断深化改革,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新的成绩,确保完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6.25万km2的建设任务,努力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促进脱贫致富,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对泥沙的分选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坝地钻探取样资料,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坝地淤积泥沙粒径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淤地坝对泥沙具有分选作用,坝前泥沙粒径小于坝尾泥沙粒径;泥沙颗粒越粗,这种分选作用越明显。从而认为,在粗泥沙产沙区淤地坝能够起到一定的淤粗排细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含沙水流的频繁发生是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产生高强度侵蚀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1967—1989年的系列泥沙资料和面雨量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8个流域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根据其不同的变化趋势,将研究区所有流域分成了两类。第一种类型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随时间逐渐减小;第二种类型高含沙水流随时间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从汛期降雨量(6—9月)及人类活动(包括人为的减沙活动和人为增沙活动)两个方面对高含沙水流随时间变化趋势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种类型主要受到同期汛期降雨量的减少以及各种水利水保措施减沙量从上世纪60一80年代逐渐增大的影响;第二种类型的流域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的减小主要是因为上世纪60、70年代大量修建的淤地坝在70年代发挥了显著的拦减泥沙的作用;但到了80年代以后,新建淤地坝很少。原有淤地坝已大部失效,另外人为的增沙活动,如修路、开矿、建窑等活动在80年代以后显著增加,上述因素促使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在80年代初期以后呈随时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区域尺度地貌参数及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飞  李锐  杨勤科  焦峰 《人民黄河》2007,29(12):69-70,73
基于坡度均一和坡面连续2个假定,提出了综合反映区域地貌特征的区域地貌参数计算方法。由于计算区域地貌参数所采用的地面坡度可以自动提取,而且对研究单元大小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可用于地形、地貌指标相关研究的尺度转换。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地貌参数平均值为10.89,其中: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最大,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与土石山区次之,风沙区最小。区域地貌参数与沟壑密度、林草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与坡耕地面积比例、年降水量和垦殖率等参数组合,可以很好地反映水土流失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以翁牛特旗为实例,叙述了淤地坝在水土保持沟壑治理中起到的利用水土资源、滞洪拦泥、控制河床下切与沟岸扩张,保护下游农田免遭洪水威胁和村庄安全,以及促进贫困山区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产量脱贫致富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要想快速减少入黄泥沙,黄河中游近期水土保持应注意两个重点,一个是治理的区域重点,即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治理,另一个是措施重点,即沟道坝系建设,坝库工程不仅有直接拦泥作用,还有明显的间接减蚀作用,从岔巴沟资料分析看,坝库间接减蚀量占天然输沙量的6.0%-34.8%,平均为20.7%。  相似文献   

14.
对黄河多沙粗沙区治理的认识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多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绩显著。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应按照“多拦沙、少拦水、兼顾淤地”的原则,继续开展“封山植树、退耕还林”,重点先治理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对黄河多沙粗沙区治理提出的建议是:①先彻底治理一个完整的流域示范区;②在黄河的一级或二级支流上修建大型拦沙坝;③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坡面治理;④拓宽水土保持投资渠道;⑤强化河道管理,实施依法治河;⑥加强内蒙古“十大孔兑”的治理等。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黄河》2016,(10):111-114
以2011年和2014年黄河中游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4条支流涉及的准格尔旗和神木县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提取了流域内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土壤侵蚀等信息,结合各支流水沙情况,分析黄河中游多沙粗沙生态环境状况。结果表明:该区植被覆盖度提高,由低和中低覆盖度为主转变为中低和中覆盖度为主;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主要集中在林地、草地和其他土地,植被面积增大;土壤侵蚀强度减弱,水土流失面积减小;大力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对减少径流泥沙起到积极作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鉴于乌拉特前旗土地沙化、洪涝频繁、泥沙淤积等情况,提出建设淤地坝的必要性。指出修建淤地坝具有条件优越、效益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隰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淤地坝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来抓,坚持治理不动摇,不断探索新措施,全县淤地坝建设逐步走上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截至目前,全县治理小流域15条,建设大型骨干淤地坝52座,中小型淤地坝900余座。谷坊2100余座。  相似文献   

18.
张勇 《陕西水利》2008,(2):23-24
城市水土保持在我国目前仍然是个新的工作领域。上世纪末期至本世纪初,随着国民经济转型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扰动和破坏了原有地貌和植被,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我省地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腹地,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而且大多数城市处于山区、丘陵区、风沙区,水旱灾害频发。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搞好城市的水土保持,是城市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王敏  刘志刚  张攀  焦鹏 《中国水利》2023,(10):42-45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黄土高原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对水土保持的新需求,在总结黄河多沙粗沙区土壤侵蚀状况、水土流失治理现状与成效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水土流失治理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构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新格局、建立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加强水土保持重大基础科技问题及关键技术研究、创新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模式、加快推动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创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水土保持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互为依托,密不可分,相得益彰。正确认识和把握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为振兴县域经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秀美山川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