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回顾和总结了2005年我国电信资费改革的历程和特点,对2006年和以后的电信资费改革进行了展望.认为2005年的资费改革在资费管理方式、差别定价、固定资费的多样性等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是电信资费改革关键性的步骤,呈现了运营商从价格竞争步入竞合时代和基础电信资费模式全面趋于多样性选择的特征.今后的电信资费改革应进一步调整电信资费监管的职能和重点,调整电信资费监管的方式和领域,协调好事前管制与事后管制的关系,主导运营商与非主导运营商的关系,以及零售资费与结算价之间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2.
电信资费的管制及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信资费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消费者、企业、专家和政府在这一问题上争论很多,意见差距很大.本文对我国电信资费管制的历史进行了分析,借鉴国外的电信资费管制经验,提出应该从整个电信市场发展和市场结构出发来研究电信资费政策,进而提出未来电信资费管制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回顾和总结了2005年我国电信资费改革的历程和特点,对2006年和以后的电信资费改革进行了展望。认为2005年的资费改革在资费管理方式,差别定价,固定资费的多样性等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是电信资费改革关键性的步骤,呈现了运营商从价格竞争步入竞合时代和基础电信资费模式全面趋于多样性选择的特征,今后的电信资费改革应进一步调整电信资费监管的职能和重点,调整电信资费监管的方式和领域,协调好事前管制与事后管制的关系,主导运营商与非主导运营商的关系,以及零售资费与结算价之间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4.
3G推广在为电信企业带来丰富业务的同时,也增加了电信资费管理的难度。我国的电信资费管理应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以市场为导向放松管制、改变计费方式、增加资费透明度和利用资费手段平衡各运营商发展成为应对复杂业务计费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合理的资费管制是电信竞争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小洪 《世界电信》2002,15(8):43-45
资费管制与其他方面的管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资费管制是开展电信竞争的前提。对我国目前的电信资费现状,各方存在很大的分歧。事实上,现在电信领域尚没有完善的定价机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交叉补贴,资费体系也不符合WTO的要求。未来资费改革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基本目标是初步确立基于成本的价格体系和促进市场竞争的价格管制体系;第二阶段是建立高效率的资费体系。  相似文献   

6.
何霞 《中国新通信》2007,9(10):11-12
纵观全球,每个国家都是根据本国的电信发展情况和制度体制而设计相应的资费管制体系的。中国电信资费的改革也是伴随着国内电信体制的改革与市场发展而不断深化的。虽然,从中外比较看,电信资费改革还需深入:但从电信资费与其他电信监管职能相比,由于它与庞大的消费群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多种改革问题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姜正新 《通讯世界》2005,(11):76-77
我国电信资费规制演变过程及其制度变迁纵观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历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是一个从主要依靠政府管制逐步向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侯广吉  马慧  梁雄健 《电信科学》2006,22(10):46-50
伴随着中国电信行业,特别是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的高速发展和有效市场竞争格局的初步建立,移动电话资费的调整、改革与管制等问题成为近几年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电信管制理论出发,分析和介绍了电信资费管制理论的演进过程,进而对中国电信市场特别是移动电话资费的管制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建立的新的移动电话资费管制体系,并对未来移动电话资费管制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纵观我国电信业改革和电信不对称管制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我国电信业不对称管制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最初的不对称管制仅仅体现在资费方面,随着电信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不对称管制逐步向业务市场准入、互联互通、普遍服务这些方面发展.几乎涵盖了电信管制政策的主要方面。然而,无论在哪个时期.资费均是不对称管制实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应美国星通咨询顾问公司和朗讯公司的邀请,1999年4月30日至5月19日,以信息产业部经济调节与通信清算司张晓铁副司长为团长、国家计委价格司李德昆司长为顾问的电信资费考察团,对美国、巴西、墨西哥电信资费的制定和管制情况进行了考察.为了让广大读者对上述三个国家各具特色的资费管理方式和标准有一些了解;同时对我国电信资费管理作一些思考,考察团撰写了这篇题为《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信资费管理体系》的文章。本刊将在本期和下期分两次刊登,以飨读者.本期刊登的是这篇文章的上半部分.  相似文献   

11.
IT聚焦(26)     
2003年 :电信监管环境与监管政策要解决电信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的电信监管部门明确监管目标 ,转变管理职能 ,建设中国特色的独立的电信监管体制 ,引导企业良性竞争。2003年电信监管的重点是解决互联互通问题 ,主要是从完善监管手段 ,修改目前的互联结算办法 ,加大对互联互通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和建立网间通信质量监测和通报制度几方面着手 ;对于资费管制问题 ,电信监管部门将从网间结算价格方面着手 ,软性控制企业的资费调整行为 ;此外 ,建立普遍服务基金 ,加快《电信法》起草工作也是2003年的监管工作的主要内容。广电细化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电信资费管制面临重要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格是一只调节市场经济运转的“无形的手”。但是,如果任由它发挥的话,就会产生非公平、低效率因素。因此如何通过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来进行调控,进而推动产业发展,已经成为电信业中的焦点问题。下面介绍一下我国电信资费管制的过去和现在以及资费管制中的热点问题,并展望电信资费管制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3.
何霞 《世界电信》2005,18(10):13-15
说明了电信管制的基本情况.从固定通信市场以及移动通信市场两个方面介绍了澳大利亚电信市场的发展情况.阐明了电信资费管制的上限管制、对于潜在弱势群体的保护以及新技术与新兴技术的资费管制情况.叙述了澳大利亚3G的发展与管制情况.  相似文献   

14.
电信资费及其管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守廉  张静 《电信科学》2000,16(11):1-4
本文力图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刻剖析垄断和步入竞争市场下电信资费的各自特点和结构不合理现象的成因,并提出在现实情况下,为理顺资费结构,电信资费可以采用综合价格管制的方法,然后逐步向资费上限管制方法过渡,以及在竞争条件下的放松管制。  相似文献   

15.
张晓铁 《通信世界》2001,(20):13-14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电信行业的市场环境变化很快,结合发展的需要和前场情况的变化,电信业务资费的结构和标准及相应的管理体制与形成机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与改革。正如大家所了解的那样,这三年来,我国电信行业的经营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现了政企分开、邮电分营,进行了电信重组,电信市场正在由垄断经营向适度竞争的局面过渡。加入WTO后,我国电信业必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全新的市场环境将给电信资费的管制工作带来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资费作为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策略制定与电信企业的总体业务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也深受政府电信资费政策改革的影响。本文首先从全球电信资费的改革历程入手,详细解读了我国电信管制政策及电信资费发展趋势。其次,选取了北京联通及各运营商有代表性的3类产品资费策略进行详细分析,对运营商之间的资费策略进行了比较,深刻揭示了电信运营商的资费策略演进路线,在全业务竞争时代,运营商的资费策略已经由单纯降价逐渐演变为全业务深度渗透捆绑,同时指出了针对不同微分市场开展全业务资费策略设计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此次的电信资费改革,标志着电信资费要从政府管制的方式,过渡到全面市场定价的方式;但问题的全面解决,还涉及电信市场竞争格局、产权制度、管制能力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国内外资费管制现状的分析,对目前我国的电信资费改革进行评述,并对大家关心的价格战问题进行回答,最后对未来中国电信资费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续上期) 七、关于市话资费 市话资费有所上涨是电信资费的结构 调整问题 2000年的电信资费调整,市话资费有所上涨,成为公众和媒体批评的焦点,被认为是电信部门又一次“明降暗升”、愚弄老百姓的又一“罪证”。这涉及电信资费的结构调整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电信资费采取了交叉补贴的原则,即国际业务收入补贴国内、长途业务收入补贴市话、城市业务收入补补农村、办公电话业务收入补贴住宅电话。这种资费结构模式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AT&T确立垄断经营体制后形成的,并且被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成为电信垄断…  相似文献   

20.
张顺颐 《电信快报》2004,(2):7-8,18
5 如何把我国电信运营行业做大做强。我国电信运营行业发展很快,但仍存在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可归纳为电信法制定和出台、加强行业监管(包括电信运营企业的不对称管制)、3G运营、资费价格(包括资费权限和价格管制)、恶性竞争、企业上市和资本调整、全业务经营、互联互通、普遍服务、电信业务开放十大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