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城乡一体化及其规划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乡一体化及其规划是当今规划界热切关注的问题之一。首先探讨了城乡一体化及其规划概念的提出,并提出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着重提出了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框架,如规划的范围、层次与期限、规划的目标与原则、规划的任务与内容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到1999年,是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的探索阶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动力机制、实现途径.21世纪以来则是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发展阶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城乡一体化理论、实施途径、评价、管理体制及规划五个方面,今后还需要展开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城乡统筹度评价、城乡协调发展运作管理体系的构建、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的研究、新农村建设主体缺位对策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必要性及制约因素,以及协同优化技术的背景及应用目标.针对城乡系统作为复杂巨系统的特征,为提高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科学性、质量和效率,引入系统工程、并行工程等方法和技术,结合3S技术、信息技术,构建城乡一体化规划协同优化技术集成平台.  相似文献   

4.
从城乡一体化及其规划内涵与发展机制的解析入手,对中心镇规划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论证并提出中心镇规划如何突破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与观念,从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出发制定中心镇发展策略和具有适应性、可操作的中心镇建设规划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城乡文化一体化就是在一个行政区域内,城乡文化事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资源共享、共同繁荣,不论城市居民还是乡下农民,基本享有同样的文化权益.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初步具备了物质、社会和文化务件,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城乡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焦点和热点。城乡一体化作为一个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城乡经济关系日趋紧密,城乡功能转型加速进行,需要不断完善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度体系。倡导以"城市包容乡村发展"为新导向,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促进城乡资源共享、共同繁荣,让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有基本相同的发展成果和权益。  相似文献   

7.
城乡一体发展的生态化互补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须转变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树立生态系统共生的城乡共同主体理念,从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统一来统筹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发展,要实行环境、空间、资源和市场等多方面的互补共生,优化城乡一体发展,须实施以下对策:第一,促进乡镇的城镇化,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和规定;第二,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第三,建立城乡之间可携带的社会福利;第四,依照生态与人文结合的理念规划城乡居住环境;第五,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城乡规划一体化是解决城乡内部建设的诸多混乱现状,追求城乡之间布局的协调发展和扭转农村建设无规划现状的重要举措.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特色的城乡统筹规划对宁夏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观念大约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对于什么是城乡一体化,不同学科有不同界定。法学视角中的城乡一体化是指通过制度变革和渐进过程,打破并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使农村与城市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使农民与市民享有平等权利,享受平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可见,法学视角中的城乡一体化直接根源于“平等保护”的法律原则,这一原则既有实体法意义,也有程序法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作为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具有保障城乡居民生活、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结构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的构建带来严重制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统筹设计和安排。本文研究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及其意义,针对目前社保一体化体系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发展,从城乡关系的角度看,其方向是城乡一体化,表现为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技术、资金及各种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流动与整合,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使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进而成为经济、社会及文化相互融合的统一体。从世界农村与城乡关系发展趋势及我国农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的演变出发,以青岛市为例,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我国农村发展的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12.
福利政策的城乡一体化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应有之义。现有的农村社会福利政策已明显不能适应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对豫南桐柏县的实地调研,认为地方政府应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的理念为指导,切实履行政府的主导责任,积极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政策,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尊重农民主体意识,最终全面走向城乡社会福利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成都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依然很多。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统一城乡发展规划,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和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乡一体化下特大城市周边宜居城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宜居城市相关研究和实践聚焦于城市建成区范围,这与宜居思想最初关注的城乡双空间融合发展相悖。将城乡一体化理念引入宜居城市研究中,通过对城乡一体化核心思想和宜居城市本质探讨,研究了城乡一体化下特大城市周边宜居城市的内在机制,继而借鉴我国目前类似区域成功宜居城市建设经验,探索了特大城市周边宜居城市建设路径内容,主要包括空间功能、生态环境、设施服务、文化建设4个方面,并以马鞍山市为实证进行具体建设路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开发开放25年来,上海浦东新区一直将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目标之一。对上海浦东的探索不仅承载着作为经济发达城市一个行政区域率先实现内部城郊一体化目标的使命,也承载着上海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试验先锋的使命。"列车工程"、功能区域、"管镇联动"等较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载体体制机制,形塑了浦东城乡一体化的特色模式。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城乡一体化任务是异常艰巨的,并不能简单将浦东城乡一体化看作仅仅是浦东的事情,实际上其必然是在整个社会中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其城乡一体化受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浦东作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重要支撑和着力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取得的每一个成就也是经历千辛万苦和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以城乡公交一体化为背景,将城市公交枢纽和重点中心镇枢纽看作一个整体,构建了树形-星形-星形的多层级不完全网络。同时,考虑上述两层级枢纽的容量约束,以网络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公交一体化层级枢纽选址的整数规划模型。借助于山东省某县城乡客运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从城市中心区、城乡结合部和乡镇村一体化角度确定了城市公交枢纽和重点中心镇枢纽及其位置;与完全网络比较,不完全网络在成本增加不大的情况下枢纽各线路的流量更大,更利于发挥枢纽规模优势,提高线路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城乡体育一体化遵循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权益提升和体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体育一体化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依托立体化的覆盖城乡范围的体育公共财政机制,逐步实现对城乡范围内一体化的体育行政管理,从而推动城乡体育一体化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一体化的市域高等级路网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市域高等级路网的规划布局,构建全市统一路网平台,协调公路与城市道路建设,落实“双快”交通体系,支持战略规划确定的“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促进广州范围城乡一体化和“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大的问题,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公平性.通过研究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总结苏州在打破瓶颈实现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的经验,包括更新理念、统筹规划、多元筹资、统一标准和完善管理机制等,并分析这些经验的可推广性,为正在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谋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城市和地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陈力 《商品与质量》2012,(Z3):16-17
目标新疆正处在战略发展机遇期和社会问题凸显期,城乡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本文是从分析新疆的城乡一体化情况,并结合其发展的特点,从多个角度深入发掘促进新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因素,论述这些因素对于新疆城乡一体化的促进作用,找出其中的特点,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