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原子吸收法测定牛奶中的游离乳酸,在弱碱性溶液中乳酸与Cu3(PO4)2悬浮液作用,置换出Cu3(PO4)2中的Cu,形成更稳定的乳酸铜,离心沉降未反应的Cu3(PO4)2,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上层清液里乳酸铜中的铜,根据铜能与乳酸定量形成配合物,可间接求得乳酸的含量,对牛奶样品中乳酸的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4%,回收率在95%-98%之间。  相似文献   

2.
以氯化铁(FeCl3)为催化剂,聚乳酸(PLA)为原料,通过醇解反应制备乳酸烷基酯。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了反应条件对甲醇醇解PLA结果的影响,得到的较佳反应条件为温度130℃、时间4h、n(FeCl3)∶n(PLA)=0.01∶1、n(甲醇)∶n(PLA)=5∶1。在上述反应条件下,PLA转化率≥95%,乳酸甲酯收率≥87%。将甲醇换作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或正丁醇,也得到了较好的反应结果。另外,对催化剂的回用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重复回用6次后,PLA的转化率及甲酯的收率无明显变化。采用FT-IR技术对醇解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对从Lactobacillus lactis BME5-18M发酵生产乳酸的发酵液中提取乳酸的工艺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了乳酸铵发酵液除色素、除蛋白和除盐转酸等对提取过程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采用粉末状活性炭脱色,用量为发酵液质量的3%,温度为43℃,时间为20min,pH为5.8左右;用超滤法除蛋白,超滤时间为45min,操作压力为200kPa,pH为5左右;采用联合使用强酸性树脂001×7树脂与强碱性树脂201×4进行脱盐转酸,并且先过阳离子交换柱后过阴离子交换柱脱盐效果更好.在最佳条件下乳酸收率可达65.8%.  相似文献   

4.
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复方乳酸乳膏处方中辅料胆固醇、单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聚烃氧(40)酯、白凡士林的用量,筛选出最佳处方,并对乳膏样品的性状、微生物限度、pH及含量等进行质量考察。结果表明:通过正交设计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法得出的最佳处方为胆固醇的质量分数为2%、单硬酸甘油酯的质量分数为8%、硬脂酸聚烃氧(40)酯的质量分数为5%、白凡士林的质量分数为30%。制备的乳膏性状、微生物限度、pH及含量均符合标准要求,制剂稳定性试验乳膏未见分层,含量没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乳酸发酵过程中的某些抑制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底物浓度、培养基pH值,产物乳酸浓度及某些乳酸盐对乳酸发酵都有较大的影响,其中底物浓度大于10%,pH值小于4.0,培养基中乳酸浓度达6~7mg/ml,产酸将受到抑制.乳酸盐对乳酸发酵的影响:乳酸钙对乳酸发酵无抑制作用,但乳酸钠对产酸却有明显的抑制,而乳酸铵对乳酸发酵的影响则视菌种而异.  相似文献   

6.
乳酸细菌在葡萄酒生产中十分重要,它们可以产生苹果酸乳酸发酵,也可引起乳酸酸败。本文阐述了葡萄酒中乳酸细菌的来源,生长循环以及存在于葡萄酒生产中的主要乳酸菌,并列举由乳酸细菌引起的各种病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磷钨酸催化合成乳酸正丁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磷钨酸为催化剂,用乳酸和正丁醇为原料制备了乳酸正丁酯。催化剂用量为原料总质量的0.5%,酸醇比为1:1,反应温度110-125摄氏度,反应时间2小时,粗酯收率可达98.6%。催化剂可重复多次使用。  相似文献   

8.
活性炭固载杂多酸催化合成乳酸正丁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活性炭固载杂多酸催化乳酸与正丁醇的酯化反应 ,探讨了催化剂用量、酸醇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 ;在酸醇的量比为 1∶3.0 ,催化剂用量为乳酸质量的4.0 % ,反应温度为 10 8~ 12 5℃ ,反应时间 2 .0h ,乳酸的酯化率达 97.6 % .结果表明 ,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  相似文献   

9.
一株高产乳酸细菌的分离鉴定与发酵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食物垃圾中分离到1株乳酸高产菌株TD175,该菌株在含100 g/L葡萄糖的发酵培养基中,经72 h发酵,可产生78.56 g/L的乳酸.根据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将菌株TD175初步鉴定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sp.)的细菌,其16S rDNA序列与乳杆菌MR2菌株、植物乳杆菌(L.plan tarum)和戊糖乳杆菌(L.pen tosus)的相似性最高,均达到99%.菌株TD175经过耐酸选育得到的新菌株TD175-1的乳酸产量提高了10.7%.菌株TD175-1能促进食物垃圾的乳酸发酵,厌氧发酵48 h,产生29.65 g/L的乳酸,比不接种的自然发酵高34.3%.  相似文献   

10.
芽孢乳酸菌产乳酸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同型乳酸发酵菌株TQ33的主要产物为L-乳酸,论文对其适用的发酵培养基和最佳的发酵条件进行了讨论,认为TQ33在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0g,酵母膏1.5g;蛋白胨0.5g;MgSO4·7H2O:0.05g;碳酸钙6g(pH7.2-7.4)时,40℃下振荡培养24h后转入静置发酵阶段,发酵72h产酸量达到最高为67.8g/L,其中L-乳酸占96%以上。  相似文献   

11.
聚乳酸立构选择性聚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聚乳酸立构选择性聚合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较详细的总结和评述;对聚乳酸立构选择性聚合的发展进行了预测,指出高效立构选择性催化体系的筛选和聚合工艺的优化是聚乳酸工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高效乳酸菌增殖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获取高效廉价的乳酸菌增殖培养基 ,通过正交试验及混料回归试验 ,确定了培养基的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的配比 ,其配方为 2 %蔗糖、0 .5 8%蛋白胨、1 0 .92 %大豆粉 (均为质量分数 )。在上述增殖培养基中添加质量分数 0 .5 %的 KH2 PO4- Na2 HPO4,可增强其缓冲能力 ,促进细胞的积累 ,每m L培养液中发酵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细胞的数量可分别达到 6.0 2× 1 0 9和 5 .88× 1 0 9。适用于大规模生产乳酸菌发酵剂  相似文献   

13.
青贮是新鲜牧草安全贮藏的方式之一,青贮原料附生乳酸菌和青贮料的乳酸菌的菌群结构影响青贮品质.本文综述了青贮附生乳酸菌及青贮乳酸菌的种类,并综述了乳酸菌制剂对保障青贮发酵品质、提高有氧稳定性的作用以及抑菌、消除真菌毒素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乳酸/淀粉接枝共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具有生物降解性的乳酸与淀粉进行接枝共聚反应.接枝前先采用二氢吡喃把乳酸上的羟基保护起来,再将乳酸上的羧基酰氯化,将淀粉在吡啶作用下进行活化,然后将淀粉和过量的乳酸氯进行接枝反应.接枝反应的最佳反应温度为65℃,最佳反应时间为3 h;在此反应条件下接枝共聚产物的接枝率最高,为46.38 %.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对接枝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乳酸与淀粉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  相似文献   

15.
从蛋白质去除、过滤速度、颜色的变化、结晶条件等诸方面 ,探讨了以土豆粉为原料生产食品级乳酸的提取工艺 ,以提高提取收得率和产品质量 .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乳酸菌的生理特性、分布和发酵性质,阐述了乳酸代谢后在促进养分吸收、抑菌抗病、健胃整肠、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绿豆为基本原料,乳酸菌为发酵菌种,研制乳酸发酵饮料。实验结果表明,绿豆糖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其中绿豆85%,麦芽15%):4.5,α-淀粉酶用量2%,糖化酶用量0.5%。绿豆单菌种前发酵最优工艺条件HSR-Ⅰ:35℃(发酵温度),1%(接种量),4.5天(发酵时间);HSR-Ⅱ:30℃,1%,4.5天。通过品尝试验,确定了发酵原料配制成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重组质粒pMG36e-nisI-gfp在乳酸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将带有nisI和咖(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乳酸菌表达载体pMG36e-nisI-gfp转化至乳酸菌中,观察其在宿主内的稳定性.对重组菌进行了菌体形态、传代培养、质粒验证等研究,考察了该质粒的稳定性.结果显示:重组菌在不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中连续传代20代后,质粒丢失率低;菌体大小和形态基本不变;质粒经HindⅢ酶切后大小不变;GFP在第0、5、10、15和20代宿主菌中都可以表达,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别,在SDS-PAGE中的带型一致;初步的动物实验验证了该质粒作为遗传标记的应用效果.说明该质粒在宿主菌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乳酸的应用与发酵生产工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乳酸的应用、发酵生产和分离提纯的工艺,并提出了加快中国乳酸工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乳酸是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有机酸,可应用于食品、制药、生物降解性塑料生产等领域.发酵法是生产乳酸的主要方法,发酵液中的乳酸可以通过萃取、吸附等方法与发酵液分离.  相似文献   

20.
预处理后的乳酸发酵液,经过5种树脂对吸附及解吸性能的筛选,确定选用弱阴离子树脂D301G从发酵液中提取乳酸.在正交试验优化基础上,得到该树脂单级工艺最佳操作条件为:时间3h、发酵液浓度86.0g/L、pH值为3,此时交换容量为237mg/g.又测定了流速和高径比对固定床吸附操作的影响,最终确定流速为1mL/min,高径比为10.8:1是最优固定床吸附工艺条件,并绘制该条件下的穿透曲线,此时穿透时间为60min,交换容量为193m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