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黄河源区降水量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Voronoi图插值法计算长江、黄河源区1961年以来各年代年均降水资源量,并结合产水模型中的年产水系数得到各年代水资源量。分析结果表明:降水资源与水资源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1,说明长江、黄河源区降水资源变化与水资源量的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五道沟水文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道沟水模型是我国第一个以试验站命名的平原区“四水”转化水模型,它根据五道沟试验站(1953-2000年)47年的径流实验资料研制而成,该模型由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模型、地表水径流模型、田间蒸散发模型、地下水开采模型、土壤水模型、潜水蒸发模型6个子模型构成,模型输入为降水量、水面蒸发量,输出为土壤含水率、地下水位和地表径流过程,模型可广泛应用于农田除涝水计算、产汇流分析、水资源评价等领域。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四水"转化产流模型,选取石桥站为代表站率定出模型参数,成功计算出了水文气象资料缺乏的黑木伦河口以下水资源四级区的水资源量。  相似文献   

4.
关于水资源评价和人均水资源量指标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家琦  钱正英 《中国水利》2003,(11):42-44,7
正确评价水资源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条件。在评价的内容、方法与范围上,以及在人均水资源量指标方面笔者提出一些见解。如对一个区域的天然淡水资源总量除降水及其所产生的径流外,浅层、深层地下水,地球水圈中一切形态的水是否都统计为水资源量,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应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限度,人均水资源量“界限值”的确定等,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水资源评价不能反映水循环过程中的全部有效水量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需求,将水资源划分为广义水资源、狭义水资源、国民经济可利用量和针对水功能区划水质目标的可用水资源量.以分布式水文模型耦合人工水平衡模型作为分析工具,以降水为资源评价的全口径通量,实现水资源的层次化评价和针对水功能区划水质目标的可用水资源量的水量水质联合评价.以天津市为例,对1980年~2004年水循环过程进行了模拟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对汉江中下游降水、径流、蒸发等水文水资源因子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它们的年际年内及地域空间上的变化规律。通过区域水资源组成分析、分区水资源量的计算,对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特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1发展节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水资源短缺,天然降水不足,十年九旱,是大同市农村经济落后与农民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大同市水资源总量只有13.9亿m,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96m,按耕地面积计算,平均每公顷水资源量为3930m。由于水资源短缺,多年来农业...  相似文献   

8.
云水资源及其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国家对云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合理配置的需求,本文首先以二元水循环规律为理论基础,通过对空中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四水转化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云水资源的内涵并揭示其组成过程及其3种存在形式;其次,依据着陆后云水资源3种存在形式,给出云水资源水量计算公式模型;最后,以研究区为例进行应用研究,在雨季末期人工降水20mm时,用此模型计算了研究区3个子区域云水资源水量。通过应用得知:受水区得到云水资源转化的土壤水和地下水水量受到其初始土壤含水率和初始地下水位限制。结果表明,云水资源量计算公式为云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配置和效益补偿等下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关于水资源评价和人均水资源量指标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正确评价水资源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条件.在评价的内容、方法与范围上,以及在人均水资源量指标方面笔者提出一些见解.如对一个区域的天然淡水资源总量除降水及其所产生的径流外,浅层、深层地下水,地球水圈中一切形态的水是否都统计为水资源量,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应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限度,人均水资源量“界限值“的确定等,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贾仰文  王浩  仇亚琴  周祖昊 《水利学报》2006,37(10):1181-1187
本文介绍了WEP-L模型在黄河流域的应用情况,包括输入数据处理、参数估算与模型验证,以及广义水资源初步评价成果。应用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和方法,能够评价径流性水资源、生态系统利用的雨水资源及其构成,能够分析在强烈人类活动影响下黄河流域广义水资源与构成所发生的显著变化。1985年及2000年下垫面条件下的水资源评价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水土保持、农田建设及取用水活动等引起的下垫面条件变化,使得流域狭义水资源总量减少(地表水减少但不重复地下水增加)、广义水资源总量增加,水土保持及农田建设增加的降水高效利用量远大于其减少的径流性水资源量。最后讨论了成果对黄河流域水安全战略和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长治市1985年水资源评价相对于华北地区是比较丰富的。近年来,由于降水偏少,开发量的增加,社会的发展使该市水资源量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针对长治市水资源现状,研究探讨了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近期方针和远期对策,以确保长治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湖北平原水网区水文水资源系统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夏军  刘德平 《水利学报》1995,(11):46-55
本文以湖北汉川洪西垸径流试验区为对象,探讨了水网地区水量转化的系统模拟问题,通过单元系统的水均衡分析,提出一种能反映平原湖区水文基本特征的水资源系统模型,它能够定量描述降水、灌溉水、流域产水量、入渗补给理、潜水蒸发量以及地下水动态变化;可进行日径流长序序操作,由系统输入自动实现地表和地下水动态过程分割和水资源总量评价。该模型用洪西垸径流试验区实测资料做了验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区域内的水资源量为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量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之和。文章通过对水资源量时空分布及计算分析,为当地某房地产地热供暖项目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描述了干旱半干旱区域(或大型灌区)的四水转化概念,系统的说明了区域的水资源量、水资源可利用量及区域的可供水量。根据区域的四水转化特点与水土资源平衡的要求,提出应进行水资源的三个平衡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目前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数据资料依赖性强、测精确度有限等问题,文章以锦州市为例,提出PC-QNT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分析了锦州市水资源量的演变特征、不同情景下的水资源量、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以及水资源承载指数。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从而可为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过程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蒋晓辉  刘昌明 《水利学报》2004,35(12):0077-0083
本文根据水资源量可再生能力的评判条件,提出了水资源量再生能力评判系数及计算方法,并在水库合理调度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建立了黄河干流水资源再生能力的评判和调控模型。模型对不同需水水平年黄河干流水资源量再生能力进行了评判,并从维持水资源可再生性角度,考虑了南水北调及降低需水水平对黄河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为黄河干流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评判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合理控制阈值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 一、青海水资源概况 (一) 降水与水资源量我省多年平均降水量2062.78亿立方米,平均降水深度为285.6毫米。水资源总量(即水资量)等于河川径流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并扣除它们之间的重复量。经计算:全省自产水资源量624.92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620.4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71.54亿立方米,河川径流与地下水之间重复量267.05  相似文献   

18.
在一定地域内,天然降水落于地面,称为当地"水资源".通过地表汇集形成地表水,入渗土壤产生土壤水,再渗入地下产生地下水,各水之间再经水平和垂直运动互相转化.这种水资源转化关系的分析计算,是将以往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计算综合在一起,建立"完整的水文体系".我们在做哲盟东南部科左后旗坨甸区的水资源规划时,就"三水"转化做了估算.  相似文献   

19.
栖霞市地处胶东半岛腹地,总面积2016.02km^2,65.96万人。耕地面积6.8万hm^2,其中山区丘陵地占90%多,基本特点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栖霞水资源主要靠降水和人渗补给。全市水资源总量为5.24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780m^3,占全国人均的28.37%。水资源不足是制约栖霞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长期以来,栖霞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20.
赵斌  彭功勋  张丽 《人民黄河》2002,24(1):20-22
水资源量的概念及其计算一直是国内外水利界所关注的问题。目前水资源量是一个体积意义上的概念,它未考虑淡水作为资源的时效性,简单地认为“等量即等价”。为弥补水资源量概念存在的缺陷,从时空的角度提出了水资源丰度模型,并在模型中开拓性地提出了“淡水寿命”概念,用于描述水资源的潜在价值,同时还尝试性地把淡水的污染和治理也纳入该模型中。该模型为评估地区水资源富含程度、界定水资源归属和评价河流战略地位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