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室内实验数据,围绕影响残余油饱和度的两大主控因素——流体性质及岩心物性,深入分析在相同油水黏度比下残余油饱和度随着岩心物性改变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油田稀油相渗残余油饱和度随岩心物性变化会出现阶段性的趋势拐点,且低渗和常规岩心的变化规律具有差异性。将渤海稀油相渗岩心划分为稀油低渗固结岩心、稀油中高渗固结岩心、稀油疏松岩心三大类,建立各类岩心残余油饱和度预判图版。应用预判图版能够在相渗实验前和已知常规孔渗数据的条件下,根据不同油水黏度比的图版预判残余油饱和度的合理值范围,以指导后续相渗实验数据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影响渤海S油田典型疏松砂岩油藏天然岩心室内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总结了岩心物性、实验流体性质、实验驱替方式对海上疏松砂岩油藏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关键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岩心物性、注入水类型和模拟油黏度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稳定流法和非稳定流法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小。高渗岩心与中渗岩心相对渗透率相比,其束缚水饱和度平均值较低,残余油饱和度平均值较低,两相流动范围平均值较大,驱油效率平均值较高;模拟注入水驱油效率高于地层水,地层水高于海水;样品实验原油黏度越低,其束缚水饱和度平均值较高,残余油饱和度平均值较低,驱油效率平均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有关特低渗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研究较少的现状,通过岩心流动实验,得到不同温度条件下特低渗岩心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将其与中渗油藏的相渗曲线进行对比,并对其相渗曲线的特征值进行了定量描述。对比分析得出:相对中渗岩心,特低渗岩心的相渗曲线有整体向左移动的趋势,残余油饱和度较高,且该饱和度对应的水相相对渗透率很低,岩心的水驱最终采收率较低;随着温度的升高,特低渗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逐渐升高,油水同流区变宽,等渗点饱和度右移.残余油饱和度相应减小.岩心的水驱最终采收率增大。  相似文献   

4.
熊健  郭平  张涛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25(3):111-113,116,9
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西部某油藏的特低渗透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具有束缚水饱和度较高,残余油饱和度较低,油水两相流动区间范围宽的特点,且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分为直线型和上凹型2种形式,而且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具有较好的指数关系模式,水驱曲线的驱替特征满足甲型水驱特征.  相似文献   

5.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渗流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通过分析中国西部某特低渗透油藏岩心相对渗透率的曲线特征,认为特低渗透岩心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可近似看成"直线型",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主要为"直线型"和"上凸型".研究结果亦表明: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逐渐减小,两相共渗区变宽;无水期驱油效率和最终驱油效率同时增大.对残余油饱和度下水相相对渗透率大于1这类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认为油水启动压力的存在以及岩心的均质程度可能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驱油实验计算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的方法比较复杂,得到油水相对渗透率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离散数据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高含水饱和度末端。利用Willhite模型拟合求取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曲线,偏差较大。对其进行改进后,经实际油田相渗数据应用,模型拟合精度高、偏差小,标准化后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基本位于多条岩心实验数据中部,且形态与岩心数据趋势一致,值得参考推广。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亲水岩心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对渗透率是描述油藏多孔介质中多相流动的重要参数,而束缚水饱和度是影响、控制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一个关键因素。通常,相对渗透率是在室温下测定的,高温相对渗透率实验用的岩心偏向于亲油。针对轮南油田油藏温度高的特点,分别应用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研究了温度升高对亲水岩心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及其对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的影响。室内实验结果表明,亲水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随温度上升而下降,其相对渗透率曲线向左移;亲油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疏松砂岩油藏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地层压力下降会对储层产生损害,影响油井产能,需要对储层再压实作用下的物性及油水两相的渗流特性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储层压力条件下的连续测试方法,以恒定的驱动流速、变化内压的方式测试了储层岩心在再压实作用下的物性,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疏松砂岩再压实作用下的物性变化规律;再通过压实作用下的压汞试验,从微观角度阐述了疏松砂岩的孔隙结构演化特征;最后通过压实作用下储层岩心的油水流动试验,分析了压实作用下油水两相的渗流特性。疏松砂岩的渗透率随着再压实作用增强持续降低,降幅达53%左右,在孔隙度约降低7%时,岩石中相当大部分孔隙在压实作用下蜕变成喉道,孔喉体积比由1.50增至1.96,峰值对应孔径降至压实前的50%,造成渗透率下降幅度远超过孔隙度下降幅度;随着再压实作用增强,油、水两相的渗透率约降低50%,残余油饱和度由17.8%增至19.2%,束缚水饱和度由18.5%增至21.2%。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再压实作用增强,疏松砂岩的孔隙和喉道均被压缩,导致储层物性变差,而孔隙度的降幅相对较小,渗透率呈幂函数下降,降幅明显且在地层压力恢复过程中无法恢复;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随有效应力增加呈指数上升,油相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增大呈线性下降,这就是在注水不及时或注水不足的区域油井产能大幅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温度对稠油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规律,选用委内瑞拉某区块稠油,配制实际油藏条件下的含气原油,基于一维岩心流动模拟实验,在考虑油藏条件下,采用非稳态法测定不同温度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研究结果表明,稠油油相相对渗透率较大,水相相对渗透率极小,油水两相渗流能力极不平衡;随着温度的升高,束缚水饱和度呈线性增加,残余油饱和度呈非线性减小,等渗点对应的含水饱和度呈幂指数增加,相对渗透率曲线整体右移,两相共渗区域扩大,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均增大,水相上升幅度小于油相。  相似文献   

10.
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廉培庆  程林松  刘丽芳 《石油学报》2011,32(6):1026-1030
裂缝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研究对指导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应用某碳酸盐岩油藏天然岩心进行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对基质岩心进行造缝,对比了造缝前后的岩心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的差别:造缝后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下降(上升)较快,残余油饱和度较大,且残余油饱和度下水相相对渗透率高,油水共渗区变窄,最终驱替效率变小;对同一块天然裂缝性岩心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应力敏感特征进行了研究:随着围压增大,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束缚水饱和度变大,残余油饱和度变化程度较小,等渗点下降,驱替效率变小。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使用围压较大条件下的相对渗透率计算,含水率较低,在相同开发期限内阶段采出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1.
渗透率合成在石油储量计算、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油藏数值模拟等油藏工程研究中经常遇到,主要包括垂向上不同层段渗透率的合成以及沿渗流方向不同渗透率带渗透率的合成。根据达西定律,结合建立的渗流模型,经数学推导,得到两类渗透率的合成公式。其中,垂向上不同层段渗透率的合成公式与前人文献中一致;而沿渗流方向不同渗透率带的合成公式与前人有较大差别。经实测数据检验,用新推导的公式计算所得的结果误差为0.28%~53.5%,基本上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unit of permeability is Darcy, md, or unit of area. The symbol used to represent it is k, and the symbol K is used to represent mobility. Many references including some textbooks in soil mechanics contain confusion between these two terms, that is, hydraulic permeability K is used to refer to permeability k. In these books the term hydraulic permeability or coefficient of permeability is used to refer to mobility. Moreover, the symbols k and K are used in a contrary manner. Also, there is an error in the unit of hydraulic permeability. This work is a trial to clarify and correct this error.  相似文献   

13.
低渗岩石孔渗及相对渗透率测试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隙度、渗透率以及相对渗透率是开发实验中基本的测量参数,但现有的开发实验方法主要都是针对中高渗油藏的,对低渗油藏岩心样品缺乏统一、规范的测试方法和手段。在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低渗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的测试方法和技术,总结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确定油藏实际开采速度下的相对渗透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用油藏实际开采速度作为岩心流动实验的驱替速度时 ,获得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用有限差分方法求解渗流方程组 ,建立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模型是一不确定模型 ,有四个待定参数。用最优化方法使得累计产油量和岩心两端的压差的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方差和最小 ,反求相对渗透率曲线模型的待定参数 ,从而确定相对渗透率曲线。这种方法克服了JBN方法的局限 ,在求低渗岩心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时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低渗透储层不存在强应力敏感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9  
储层岩石对应力的敏感程度与岩石的致密程度有关,低渗透储层比中高渗透储层更致密,因而对应力变化应该更不敏感。但是,实测应力敏感曲线出现了反常现象:低渗透储层比中高渗透储层对应力更敏感。这是由于实验的系统误差所致,而非岩石本身的性质。实验时岩心与封套之间存在的微间隙,导致了低渗透储层比中高渗透储层对应力更加敏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运用压汞法研究低渗岩心的启动压力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便于研究低渗透岩心的启动压力,运用压汞实验设备,对大庆油田的32块低渗透岩心进行压汞实验研究,通过对压汞实验得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每一块岩心的平均渗透率及与其对应的启动压力梯度。对岩心的气测渗透率及其对应的启动压力梯度数据进行幂乘拟合,求得了岩心的启动压力梯度与气测渗透率的关系式。采用该关系式,可以根据低渗透岩心的气测渗透率求得其启动压力梯度,这对于今后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将有重要参考价值。图4表2参6  相似文献   

17.
多孔介质中存在多相流体时,其相对渗透率会受到润湿性、岩石结构、流体饱和顺序等因素影响。岩心室内试验得到的单个样品相对渗透率变化规律仅表征了某种孔隙结构下的渗流规律,而储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对渗流的影响很难用一块岩样试验结果表达清楚。表征油藏中多个含油小层、以及同一小层不同沉积相带孔隙结构储层油水渗流规律需要综合各样品的试验结果,不同样品在综合过程中所占比重也需要合理分配。利用室内相渗试验、岩心化验分析结果,提出油藏综合相渗曲线渗透率拟合目标值等于油藏的平均渗透率,样品在综合曲线中的权重系数根据孔隙结构分布规律或渗透率分布规律确定,并给出了拟合油藏综合相渗曲线具体方法及步骤。  相似文献   

18.
渗透率是确定储层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其准确性关系到储层产能评价的准确程度。测井数据相对试井资料更加丰富、成本低,可以有效获得井筒附近地带各小层的静态特征,为小层的产能评价提供参数支持。为了使测井渗透率的计算更为精确,以吉木萨尔致密油地区为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覆压孔渗实验数据,发现渗透率和有效覆压的无因次乘幂关系比一般认为的指数关系要好。用无因次乘幂关系模型预测地层真实岩心渗透率,进而来拟合测井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的关系,以达到优化测井渗透率计算模型的目的。该方法在吉木萨尔致密油地区的应用效果良好,比直接用地面岩心实验值的计算结果更为接近实际值。  相似文献   

19.
一般通过实验室岩心柱测定可得到绝对渗透率,但对于大量未取心井段和层位,渗透率的求得必须借助测井信息.以赵凹油田安棚地区Ⅳ油组取心井的分析资料为基础,利用测井资料,建立了渗透率与测井参数的关系图版,然后利用岩心分析渗透率对该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检验,相对误差达到了测井分析所要求的精度,较好地解决了安棚地区Ⅳ油组渗透率计算的...  相似文献   

20.
低渗透砂岩储层在开采过程中,随着有效应力的升高将会发生渗透率应力敏感,导致渗透率的下降。在考虑储层原地应力的情况下,对塔里木油层岩心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块的应力敏感性很强,变化规律符合指数关系式,在同一区块,渗透率相对较高的岩心随着覆压的变化渗透率恢复程度反而越低。通过对4个不同区块具有代表性的4块岩心进行饱和水后测定渗透率的变化实验表明:饱和水后渗透率急剧降低,渗透率相对较高的岩心渗透率下降得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