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盐固态酱油亦能与高盐稀醪酱油媲美———对提高低盐固态酱油风味的再探讨马金贵赵进生(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调味品实验中心)随着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酱油风味愈来愈显敏感。为满足消费市场的要求,不少新建酿造厂制作酱油采用“高盐稀醪发酵”工艺...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传统酱油生产工艺中存在不足,对比了“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和“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生产酱油的特点,提出了生产高盐稀态发酵酿造酱油的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3.
王立群 《粮油加工》2002,(10):53-55
分析了传统酱油生产工艺中存在的不足 ,对比了“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和“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生产酱油的特点 ,提出了生产高盐稀态发酵酿造酱油的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4.
采用低盐稀态法酿造酱油,发酵周期适中,其产品味气、理化指标均优于低盐固态发酵酱油,接近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相似文献   

5.
采用低盐稀态法酿造酱油,发酵周期适中,其产品味气、理化指标均优于低盐固态发酵酱油,接近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相似文献   

6.
固稀发酵酱油的生产工艺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先固后稀发酵酱油比高盐稀态酱油生产周期短,风味比低盐固态酱油好,是当前中小企业提高酱油风味,投资小、见效快的途径之一。固稀发酵生产工艺可以利用低盐固态发酵设备,采取低温制曲,低温发酵,生产接近广式淡色味鲜的生抽类酱油,收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以豆粕、小麦为原料,采用大水分制醪,通过夹层水浴控制温度在40℃~45℃进行温酿发酵酱油的工艺的探讨.温酿发酵酱油风味虽然不及高盐稀态酱油,但却远好于低盐固态酱油,而且发酵不受季节限制,周期较短,只要采用适宜的工艺参数,加强生产过程控制,该工艺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对高盐稀态工艺与低盐固态工艺发酵生产酱油过程中不同发酵时间及不同位置的酱醅(醪)的次生菌群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两种工艺中微生物类群及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与酱油的风味、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盐稀态工艺的总菌数要多于低盐固态工艺,其中前者的酵母菌数量为1.76×109个/g·酱醪,占总菌数的99%,约为后者的18 900倍;且前者毛油各项品质均优于后者.说明酱油的风味、品质与酱油发酵过程中菌群的数量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分别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和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制备牡丹籽酱油,并与采用相同发酵工艺制备的黄豆酱油进行对比,研究其感官特性、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发酵工艺相同的情况下,牡丹籽酱油具有比黄豆酱油更明显的甜味和更好的色泽;高盐稀态牡丹籽酱油和低盐固态牡丹籽酱油的总酚含量为571.73 mg GAE/100 mL和516.77 mg GAE/100 mL、总黄酮含量为87.78 mg RE/100 mL和76.05 mg RE/100 mL,均显著高于高盐稀态黄豆酱油和低盐固态黄豆酱油(P<0.05);高盐稀态牡丹籽酱油和低盐固态牡丹籽酱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75.57%和75.79%)、ABTS自由基清除率(180.25 mmol Trolox/mL和169.17 mmol Trolox/mL)和还原力(6 577.60μg AAE/mL和6 039.58μg AAE/mL)也均显著强于高盐稀态黄豆酱油和低盐固态黄豆酱油(P<0.05)。综上可知,牡丹籽酱油具有更优良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酱油是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之一,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酱油多以大豆或豆粕、 皮、麦粉等为原料,经蒸煮、制曲,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或低盐固态发酵工艺生产而成。 国际上,高盐稀态发酵工艺技术是生产酱油的先进技术。它克服了传统作坊式生产带来的种种弊端及产品缺陷,在卫生保障、营养价值、口味色泽等方面均有超前的优越性。与传统采用的低盐固态发酵工艺相比有绝对的优势。 首先是投资大。如果生产出1万吨的成品酱油,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要比低盐固态工艺成本高出25倍。其次是设备上。传统的发酵工艺是一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  相似文献   

11.
酱油生产技术(二) 酱油的分类及主要成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鲁肇元 《中国调味品》2002,(2):45-46,42
1 酱油的分类1 1 按标准划分根据GB1 81 86— 2 0 0 0“酿造酱油”标准及SB1 0 336— 2 0 0 0“配制酱油”标准的规定 ,我国酱油产品 ,按生产工艺的不同 ,划分为“酿造酱油”及“配制酱油”两大类。1 1 1 酿造酱油标准规定 :酿造酱油 ,系指以大豆和 /或脱脂大豆小麦和 /或麸皮为原料 ,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料。“酿造酱油”再依据工艺条件的区别 ,细分为 :1 1 1 1 高盐发酵 (传统工艺 )包括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高盐固态发酵酱油 ;高盐固、稀发酵酱油。1 1 1 2 低盐发酵 (速酿工艺 )低盐固态发…  相似文献   

12.
对酱油双酿工艺的技术创新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其生产工艺。双酿工艺体现了高盐稀态发酵和低盐固态发酵各自的优点,又避开了它们各自的短处,是优化组合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13.
浅谈高盐稀态发酵法酿造酱油的生产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比较高盐稀态发酵法和低盐固态发酵法酿造酱油工艺条件的差异,论述了高盐稀态发酵法的特点以及酿造高盐稀态酱油的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4.
为了获得含高活性染料木素和大豆苷元的功能风味酱油,探明酱油在高盐稀态发酵和低盐固态发酵中大豆异黄酮含量和构成变化。研究以不同发酵过程中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变化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别对高盐稀态发酵法和低盐固态发酵法生产酱油过程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在发酵第60天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达到局部峰值6.92μg/mL和7.69μg/mL,而低盐固态发酵中大豆苷元在第20天即达到峰值5.92μg/mL,染料木素第30天达到峰值5.83μg/mL。低盐固态发酵酱油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变化较快,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到达峰值,而高盐稀态发酵酱油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相对较高,其风味较好。研究不仅为酱油的发酵调控技术及制备高品质发酵酱油提供指导,而且为我国生产高品质调味品的技术提供借鉴作用,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黑豆酱油同稀发酵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探讨.先固后稀发酵酱油比高盐稀态酱油生产周期短,风味比低盐固态酱油好,固稀发酵生产工艺可以利用低盐固态发酵设备,采取低温制曲,低温发酵,收效较好.利用黑豆,以固稀发酵工艺生产酱油,提高了酱油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6.
酵母菌对酿造酱油风味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固态低盐发酵还是高盐稀态发酵,工艺上都广泛采用酵母菌来改善酿造酱油的风味。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对4-乙基愈创木酚、4-乙基苯酚、4-羟基-2-乙基-5-甲基-3-呋喃酮等酱油特征性风味物质的积累有重要的影响。文章简述了鲁氏酵母(Zygosaccharomyces rouxii)、球拟酵母(Tetragenococcus Halophila)等耐盐酵母菌在发酵代谢途径、条件、风味物质种类及风味测定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为改善酱油风味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比较高盐稀态发酵法和低盐固态发酵法酿造酱油工艺条件的差异,论述了高盐稀态发酵法的特点以及酿造高盐稀态酱油的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8.
刘军  杨勇 《中国酿造》2003,(3):21-22,28
该文论述了将啤酒酵母泥用于酱油酿造中,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优于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取代率60%为最佳,蛋白质利用率达77.79%,出品率达12.14kg/kg蛋白质。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酱油的品质,对不同的发酵方法进行分析。论述了天然晒露法、低盐固态发酵和高盐稀态发酵等不同发酵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采用高盐、低温、稀醪及长周期的发酵工艺,可进一步提高酱油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浙江绍兴地区酱油生产多数采用传统工艺,其代表产品为母子酱油。此类酱油香气足,口味好,体态浓,因受传统工艺限制,产量不大。近年来,酱油作为生活必需品,市场需求呈持续增长,因此低盐固态发酵酱油获得较大发展。由于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应用单一菌种,制曲时间短,酶系不足,发酵不够完善,使酱油产品风味较差,原料利用率较低。为了提高低盐固态发酵工艺生产水平,提高酿造酱油全氮利用率,改进酱油风味,在酿造酱油生产中应用了“酿造酱油专用酶制剂”,取得较好的效果。1原辅料及生产试验方法1.1主要原料酿造酱油专用酶制剂:上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