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介绍了日本消费量较大的浓口酱油的原料选择、原料处理的方法;同时简单介绍了日本市场上的淡口酱油、白酱油、溜酱油和再发酵酱油、减盐酱油和少盐酱油等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永正 《食品科学》1980,1(4):64-67
<正>台湾省酱油品种中既有大陆传统的大豆酱油,也有当地传统的荫油和仿效日本的化学酱油以及大豆酱油和化学酱油的调制酱油四种。  相似文献   

3.
根据日本酱油标准中原料配比和工艺控制的不同,把日本酱油具体分为浓口酱油、淡口酱油、溜酱油、再发酵酱油和白酱油.现将它们的定义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以无添加酿造酱油(无添加酱油)为研究对象,对酱油低聚肽含量、分子质量分布及其氨基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并与市售的特级和三级普通酿造酱油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无添加酱油低聚肽含量为6.79g/100 mL,是特级酱油和三级酱油的2.23倍和2.30倍,其活性低聚肽(分子质量140~500 Da)组分高达47.47%,含量为3.22 g/100 mL,是特级酱油和三级酱油的2.95和3.03倍。无添加酱油低聚肽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229 g/100 mL,分别是特级酱油和三级酱油的2.08和2.63倍,其中赖氨酸含量是特级酱油和三级酱油的4.37和30.60倍。  相似文献   

5.
全面认识酱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如何通过产品标识鉴别和选择酱油,介绍了海带酱油、无盐酱油、蚕蛹酱油、草菇酱油、维生素B2酱油等的新品种以及营养性酱油等.  相似文献   

6.
酱油识别和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酱油是我国传统调味品,酱油虽然有理化,卫生指标,但消费者在购买使用酱油时无法检测理化卫生指标。因此酱油识别和选择显得十分重要。消费者掌握识别市场上良莠不齐酱油,选择优质、卫生产品的基本方法。 标签上识别 1、根据12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内贸易发布酿造酱油国家标准和配制酱油行业标准,酱油分为酿造,配制两大类。酿造酱油是以大豆和脱脂  相似文献   

7.
日本酱油的特征及其酿造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日本酱油按酿造方法分为本酿造酱油、新式酿造酱油和酶处理液--氨基酸液混合式酱油3类,按原料及成品特征又可分为浓口酱油、淡口酱油、溜酱油、甘露酱油、白酱油和其它酱油等,并介绍了各自的特征.着重介绍了本酿造浓口酱油的生产工艺,主要为原料精选、浸泡、蒸煮、混合制曲、入池发酵、压榨和灭菌等工序;新式酿造酱油是脱脂大豆酸解成氨基酸液,用碳酸钠中和,加入生酱油或本酿造醪经发酵、熟成、压榨、除糟和灭菌等工序制作而成的.简述了酱油的质量检验与保质期。  相似文献   

8.
研究建立了四种不同品牌酱油的配制酱油电子指纹库,建立的指纹库能够正确识别原酿酱油、配制酱油和劣质酱油.在市场上任意选取两种不知名酱油去验证建立的指纹库,这四种指纹库均判别一种为原酿酱油,一种为配制酱油,其中老才臣和龙菲黄豆酱油配制酱油指纹库还能准确判定此两种酱油中酿造酱油添加的比例.  相似文献   

9.
日本酱油最初的酿造工艺是从古代中国传入,在日本发展出很多独特的工艺,酿造出最常见的浓味酱油、淡味酱油、溜酱油、二次酿造酱油和白酱油5种日本式酱油.在酿造过程中的制曲、装料、发酵管理、压榨、沉淀等工艺过程跟国内的多数酱油酿造工艺相似.因原料和工艺的差别,酿造出如二次酿造酱油及白酱油等独特的产品.  相似文献   

10.
浅谈提高酱油原料全氮利用率与改善酱油风味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高酱油原料全氮利用率和改善酱油风味,从酱油质量与生产工艺的关系和影响酱油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论述。认为酱油生产工艺应采用稀态高盐、低温、长周期。  相似文献   

11.
谈谈淡色酱油的品质与生产沈祖耀(上海海鸥酿造公司200060)淡色酱油又称本色酱油(是区别于不加酱色的酱油)、白酱油、鲜酱油。抽油、生抽、生抽王也都是淡色酱油,由于淡色酱油色泽光亮,质地纯正,口味鲜美,风味独特,香气醇厚,因此生产和管理要比现在的浓色...  相似文献   

12.
<正>酱油及其质量标准的相关概述酱油是由大豆、小麦和麸皮作为原料,经过发酵而成的调味品。酱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味道鲜美,而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利。人们在炒菜中都会使用酱油,佐餐酱油是餐桌是不可少的调料,每个家庭中都会配备酱油。根据生产方法不同,酱油主要可以分为酿造的酱油和配制的酱油,前者是指纯酿造工艺生产出来的酱油,是不能添加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的,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酿造科学研究所最近研制成功营养系列酱油——低盐营养酱油、维铁营养酱油、维钙营养酱油和锌强化酱油。这一组营养酱油在营养剂的选择及合理配方方面得到上海医科大学营养卫生系邵玉芬教授指导,同时经过调香、调味比原有的酿造酱油在口味上有新的改善和提高。系列营养酱油能促进人们的味觉,增加食欲,特别对儿童厌食和老年人味觉衰退有所帮助,在改善膳食和  相似文献   

14.
对3种不同菌种发酵的米渣生酱油和一种大豆生酱油的风味进行比较,以阐释鲁氏酵母、植物乳杆菌参与发酵对米渣生酱油风味的影响以及米渣生酱油和大豆生酱油的风味差别。结果表明单菌种发酵的大豆生酱油及鲁氏酵母和植物乳杆菌分别参与发酵的米渣生酱油游离氨基酸含量、味道强度值、挥发性风味成分及相对含量均明显高于米曲霉单菌种发酵的米渣生酱油,鲁氏酵母参与发酵的米渣生酱油中4-乙烯基愈创木酚相对含量达9.71%;电子舌呈味分析表明4种生酱油的主成分存在明显差异,鲁氏酵母参与发酵的米渣生酱油和大豆生酱油呈味非常相似,鲜味突出而酸味相对较弱,植物乳杆菌参与发酵的米渣生酱油各种味道相对均衡,综合感官质量最好。米渣酱油和大豆酱油的整体风味有一定差别,优化菌种耦合发酵明显有利于增强米渣生酱油风味。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统计学方法的酱油二次沉淀形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市售25种酱油为研究对象,以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了酱油pH、总糖、还原糖、NaCl、总氮、氨基酸态氮、无盐固形物含量与酱油二次沉淀形成的相关性 . 同时,以T检验法研究了酱油不同发酵方式、类型、主要原料、质量等级和产地对酱油二次沉淀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酱油二次沉淀的形成与酱油中总糖、总氮和无盐固形物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酱油PH、还原糖、NaCl、氨基酸态氮含量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此外,分析结果显示酱油的发酵方式、主要原料、质量等级和产地对酱油二次沉淀的形成存在较大影响,而酱油类型对酱油二次沉淀的形成不存在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试制目的酱油是人民生活必需的调味品。长期以来,我厂生产的酱油品种较少,只有用固稀发酵法生产的一级生晒酱油、特级生晒酱油、滴珠酱油和用低盐固态水浴保温发酵法生产的一级麦色酱油、特级麦色酱油共五个品种,且以一级麦色酱油产量为主,年产七百万斤。为了增加花色品种,丰富市场供应,我们研究试制了酱油新品种。在试制中,为了创造名牌,主要试产一些有多种营养和具有一定药物疗效的酱油新产品。例如香菇酱油,主要利用香菇丰  相似文献   

17.
2种铁营养强化剂对强化酱油感官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实验分别用乙二胺四乙酸铁钠(NaFeEDTA)和硫酸亚铁(FeSO4)与柠檬酸的混合物对低盐固态发酵酱油(虎王酱油)和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宽牌酱油)进行强化,强化剂量均为5mg铁/15mL酱油。室温静置ld后,对强化后酱油的色泽、香气、味道、体态、金属味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种不同生产工艺的强化酱油中,NaFeEDTA强化酱油的感官评价得分较高,与空白酱油得分相似,明显高于FeSO4强化酱油,说明NaFeEDTA对2种工艺酱油的感官影响均低于FeSO4。  相似文献   

18.
氨基酸态氮也可称为氨基氮,是酱油中的重要成分,酱油中的氨基氮可增强酱油的鲜味并提升其营养价值。酱油中总酸含量会影响酱油风味,酱油总酸过量会严重影响其品质。研究改进酸度计滴定法以快速测定酱油中氨基氮和总酸含量,从而促进酱油风味及其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酶法”酱油生产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酶法"酱油的生产现状,分析了"酶法"酱油的优点和缺点,根据酱油的生产工艺现状,提出了传统酱油酿造工艺的改进方向,阐述了"酶法"酱油工艺流程的看法,提出了对"酶法"酱油技术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对不同酱油样品中的风味物质进行检测,根据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利用多元统计法分析散装酱油与品牌酱油的差异和散装酱油与不同等级品牌酱油的差异。结果表明,酱油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苯乙醛、丙醛、5-甲基-2-呋喃甲醇、2,3-丁二酮、5-甲基糠醛、乙醇、乙酸乙酯等11种化合物。散装酱油和品牌酱油的风味物质存在明显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显示,大部分风味物质在散装酱油中的含量低于品牌酱油,与风味指纹图谱结果基本一致;散装酱油与不同等级的品牌酱油也能区别开。该研究结果表明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为酱油风味检测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