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目前评估铸坯夹杂物水平的主要依据是夹杂物的面积(体积)分数。借鉴现有的国内外标准,制定了两个评价铸坯夹杂物的指标:纯净度指数和级别数。应用结果表明:这两种指标很好地反映了铸坯夹杂物的含量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如304不锈钢磨砂板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2.
Mn-Nb-RE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主要是氧化物、硫化物和碳化物。研究结果表明,为了使硫化物充分变质,以改善Mn-Nb-RE钢板横向冲击韧性、塑性和宽冷弯性能,当钢中稀土和硫之比控制在RE/S≈3时,力学性能可获得最佳值。钢中的RE/S比值不同,对硫化物的变质程度有较大影响,所形成的硫化物类型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夹杂物特征参数对40CrNi2Mo钢塑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定量金相、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方法获取了用2种工艺冶炼的40CrNi2Mo钢中夹杂物尺寸特征参数,研究了这些参数对钢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夹杂物的体积分数和尺寸比较小,夹杂物间距的增大,在塑性断裂时由夹杂物形成的微孔洞很难以内颈缩形式聚合,微孔洞间的局部剪切也不容易扩展。由此判断,真空自耗重熔钢的断面收缩率比电渣重熔钢的高。钢中的夹杂物对其均匀延伸率、形变硬化指数和拉伸强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用金相法检验精炼前后Q235B钢液中的夹杂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一炉Q235B钢液精炼前后的夹杂物从尺寸、分布密度、形状及数量的角度进行了金相检验及分析。结果表明:精炼后,小颗粒状夹杂物尺寸及分布密度均有所增加;而尺寸大于20μm的球状或近球状夹杂物和非球状夹杂物的数量减少了43%,其中非球状夹杂物尺寸及数量均大幅度降低,而球状或近球状夹杂物的比例提高了40%;同时尺寸大于50μm的夹杂物尺寸及数量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使用的精炼合成渣对改变夹杂物的形状和净化钢液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GB/T10561--2005并结合检验实例,介绍了X80管线钢中各种非金属夹杂物的形态及其特征;并分析了夹杂物对钢性能尤其是焊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X80管线钢中含有GB/T10561--2005中规定的A,B,C,D及DS各类夹杂物;钢中的夹杂物除了对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有影响外,对X80管线的钢焊接性能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6.
2.25Cr1Mo钢中的夹杂物和晶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用2.25Cr1Mo钢制成的螺纹承压环、封头、接管和法兰上截取的试样进行晶粒度等级评定及夹杂物形态和分布的研究.研究表明,封头和接管处晶粒度等级较高,四个部位试样的晶粒度等级均满足要求,夹杂物以细小的氧化物为主,有少量的硫化物,无硅酸盐类夹杂物,并且夹杂物呈独立分布.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工业纯钛TA2在-196℃到25℃时的拉伸性能及塑性变形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TA2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逐渐升高,断后伸长率先升高后降低,在-140℃达到最大值,断面收缩率逐渐升高,在-80℃达到79%后保持稳定。25℃、-80℃、-120℃、-196℃拉伸试样中均观察到孪晶、高密度位错、变形组织。25℃时,拉伸试样中孪晶极少。-80℃、-120℃、-196℃时孪晶数量大幅度增加,且不同温度拉伸样品中孪晶形态差异很大。25℃时,TA2拉伸过程中塑形变形为滑移主导,随着温度降低,挛生在拉伸塑性变形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管板大锻件的成品率,采用低倍和高倍检验、扫描电镜及微区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报废管板大锻件中夹杂物的形貌及性质.研究表明:报废管板中含有大量的片状夹杂物,管板的缺陷性质为夹杂性穿晶裂纹,具有氢脆特性.  相似文献   

9.
以不饱和树脂和环氧树脂为基体,与三维中空织物分别复合成中空夹芯织物复合材料,利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分别对2种复合材料的拉伸、压缩和弯曲性能进行测试,研究了树脂种类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饱和树脂与固化剂质量比为100∶2,固化温度为70℃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拉伸、弯曲和压缩性能。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弯曲和压缩性能远优于不饱和树脂基复合材料,而拉伸性能则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0.
钢-混凝土组合梁抗剪研究中的塑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聂建国  陈林  肖岩 《工程力学》2002,19(5):48-51
为了研究钢-混凝土组合梁正弯矩区的组合抗剪性能,本文对16根密实截面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组合抗剪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在试验研究中,为了分离组合梁各抗剪部分承担的剪力,需要计算钢梁腹板所承担的剪力。本文介绍一个钢梁腹板在塑性流动阶段的剪应力计算方法,并且该方法还能判断钢材是否进入强化阶段。为了验证这一方法的正确性,作者还进行了2个纯钢梁试件的抗剪试验,试验结果与计算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1.
损伤对低合金钢缺口试样解理断裂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一种低合金钢的缺口试样在常温下进行了不同预加载荷的四点正、反弯曲实验,以在缺口前引入不同的微孔洞损伤量,然后通过高温回火消除残余应力和加工硬化。在-196℃低温下进行弯曲断裂实验,通过力学参数的测量和微观观察就损伤对缺口试样解理断裂韧性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当预载荷比F0/Fgy<1.1时,预载荷对缺口解理断裂韧性基本无影响,其原因是在缺口前未产生微孔洞损伤。当F0/Fgy>1.1后,缺口解理断裂韧性随F0/Fgy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其原因是缺口前的微孔洞损伤引起的局部高应力应变集中促使解理起裂发生在低载荷下。  相似文献   

12.
X70管线钢断裂韧度的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阻力曲线法测定了X70管线钢的断裂韧度。结果表明,X70管线钢的相对屈服强度较低,而韧性极高,抗撕裂能力很好;JR阻力曲线法不适用于X70管线钢;采用不同标准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 92 5 4钢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检验 ,发现该钢用水剂型研磨料抛光易产生腐蚀点 ,且易与非金属夹杂物混淆 ;使用酒精剂型研磨料抛光 ,可以避免此假象。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五种含1-2的Ni和Si的试验钢淬火回火后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少量Ni和Si分别增加残余奥氏体(γ")的数量和稳定性,含1Ni和1Si的GD钢250℃回火后可得到大于10%的较稳定的残余奥氏体,Ni和Si共存使淬火未溶碳化物细化;使火过程中ε-碳化物熔解和渗碳体析出的温度提高到350℃左右;1Ni+Si可综合发挥Ni改善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Si提高回火稳定性和强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低碳钢形变强化相变的组织细化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利用热模拟压缩变形试验研究了应变速率,形变温度和应变量对Q235级别低碳20钢过冷奥氏体形谱强化相谱的组织演变规律,探讨了了奥氏体昌粒控制对形变强化相变的影响,分析了组织细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形变强烈促进过冷奥氏体相变,过冷奥氏体在800-740℃温度范围名义变形量为70%,应变速率为Is^-1,可获得了平均截径为2-3um及小于2um的铁索体细晶与珠光体混合组织,还观察到在局部细小铁素体晶粒的晶界上渗碳体以离异珠光体形式析出的现象,适当控制奥氏体晶粒尺寸有利于形变强化强晶组织的获得。  相似文献   

16.
分别用同炉浇注的基尔试块,长方体试块和铸件本体上取样检测的力学性能,探讨一种低合金铸钢力学性能的尺寸效应,对从长方体试块上取们检测学性能的判据进行了评定。  相似文献   

17.
非金属夹杂物对钢制零件产品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钢制零件中常见的非金属夹杂物的形貌特征进行了观察,并结合生产实际分析了不同类型的非金属夹杂物对钢制零件产品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钢的微观结构,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及力学性能随回火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钢的基体为细晶马氏体,且大部分具有位错亚结构;马氏体板条界上存在着较稳定的残余奥氏体薄膜;马氏体内均匀分布着大量固溶时未溶,5-50nm大小的V4C3;200-300℃回火析出大量细小的ε-碳化物。这种微观结构对于获得高强韧性是理想。Si使ε-碳化物溶解和渗碳体的形成温度提高到300℃以上,故钢在200-300℃回火有良好  相似文献   

19.
贝氏体相变区等温停留对低合金TRIP钢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膨胀法及XRD法研究了经780℃临界间加热后20Mn2SiMoV钢在贝氏体转变区域等温温度和等温时间对相组成、残余奥氏体含碳量(CA残)及其机械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等温温度的提高,残余奥氏体量(体积分数φA残,下同)增加、含碳量减小;随着等温时间的增加.残余奥氏体先增加后减少;在没有析出碳化物的前提下,残余奥氏体含碳量随着等温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380℃等温50min时残余奥氏体达到最高(22%);在340℃等温9.2min时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20.
采用金相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方法对0Cr17Ni4Cu4Nb钢小型锻件上用无损检测方法检出的磁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锻件的材质符合国标要求,但存在影响零件使用性能的细小条状夹杂物.通过对原材料的分析评价及锻造试验,探索了沉淀硬化不锈钢中细小条状硫化物夹杂的控制手段,并提出了评价这类夹杂物的补充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