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树华 《中国园林》2010,26(6):19-22
当前,建立低碳经济社会成为协调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基本途径,而对于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首先提出了共生和循环是低碳经济社会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次总结了共生型、循环型(生态型)城市环境建设的方针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最后,概括了共生型、循环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目标、规划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态势,建设低碳城市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根据传统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理论及其与城市碳循环系统(碳源、碳汇)的对应关系,尝试基于低碳生态视角,从聚居模式、公交格局、产业分布及生态绿地四个方面对重庆主城区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以重庆主城区生态绿地空间特色为导向,提出适合山地格局的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指状城市,为重庆市低碳空间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杨玲  展安 《建筑与环境》2009,3(5):74-77
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加剧、城乡建设无序等一系列问题使区域发展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生态资源成为宝贵的稀缺性资源,人们对休闲游憩场地的需求急剧增大.生态保护的理念也随之转变,开始注重挖掘生态资源的多元化功能,提升生态资源的内在价值。珠江三角洲地区于2003年首先提出区域绿地概念,并在随后的区域规划中对珠三角区域绿地进行深入研究和初步划定,在进一步落实过程中,根据新时代的发展需要,结合国外“绿道”规划建设案例的经验与启示,丰富了传统区域绿地的内涵,调整了区域绿地划定的思路,最终构建由维育生态安全的禁建控制线和促进生活休闲的区域绿道组成的区域绿地系统,并重点提出区域绿道建设行动。本文对建设“区域绿道”的设想,以及区域绿地系统的构建对其它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低碳生态控制性详细规划从"量、位、效"的分析出发,以改善环境污染、缓解热岛效应和服务居民为目的,合理布局绿地系统,并从碳氧平衡的角度预测区域的绿地量,构建了适应区域实际的生态系统,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城市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以及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存在的生态误区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应结合区域的自然条件,保障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区域绿地规划是城市资源环境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区域绿地系统概念,区域绿地及其规划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探讨东莞市区域绿地规划实践.明确东莞市区域绿地规划与生态控制线规划的关系,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划定东莞市区域绿地的范围,并为区域绿地规划的实施制定有效的措施。文章抛砖引玉,希望对其他地区的区域绿地系统规划建设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当前城市规划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要推动低碳城市规划,无论在理念、工具、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都需要创新。城乡生态绿地空间系统对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产生的影响作用应该受到重视,生态系统清除碳排放的能力在城乡规划决策过程中不可忽视。本文希望通过建立以城乡生态绿地空间为本位的碳汇功能评估模型,探讨将新规划理念与方法引进法定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内: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需要建立低碳规划工具,而以生态绿地空间为本位的低碳规划,最重要的是要确立有科学基础、有操作性的碳汇功能评价方法。本文同时以案例说明有关评价方法如何应用在空间规划方案编制中。  相似文献   

8.
王静文 《华中建筑》2014,(5):101-104
在全球变暖,环境危机加剧的今天,低碳城市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的途径除了通过技术手段的节能减排外即是增加碳汇,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即是实现这一途径的最有效的方法。该文以城市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从低碳城市理念视角出发,归纳绿地系统之于低碳城市的碳汇与减排效应,总结基于低碳城市理念的绿地系统优化策略,之后以岳阳城市为例,分析其现状绿地系统固碳释氧功能与存在问题,并分别从强化绿道和生态廊道、构建绿色网络布局模式、发展城市立体绿化及采用多元低碳措施等方面探讨低碳城市理念指导下的城市绿地系统优化策略,以期对我国绿地规划建设有所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5,(Z2)
"绿地+"理念借鉴"互联网+"关于跨界融合的思想,促进绿地建设与智慧城市、低碳城市深度融合,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绿道、生态维育等的复合发展。文章基于"绿地+"理念,重点分析了防城港市绿地生态格局,进行了绿地系统结构规划、绿地分类规划、景观系统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构建了防城港市绿地生态系统新格局,并确定了实施与保障措施,以期能为其他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一、立项背景 为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城乡区域可持续发展,珠三角曾先后探索了"生态敏感区"、 "区域绿地"等生态资源保护方式,但这些孤立地进行保护的做法,难以改变生态系统被不断蚕食的局面.2009年编制的《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在评估和反思《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实施效果时发现,单纯划定区域绿地并进行严格保护的做法过于被动和静态化,并未能完全遏制区域生态不断遭受非农建设侵蚀的状况,只有将生态资源的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图面上的生态安全格局变成现实,从而首次提出了建设珠三角"区域绿道网"的构想,通过构建贯通城乡区域的连续性、网络状的绿色开敞空间系统,融生态廊道和慢行系统于一体,使"区域绿地"被动的生态保护功能与"区域绿道"主动的生活休闲功能合而为一,推动珠三角生态一体化、生活一体化乃至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tuttgart Region's Landscape Park concept, which is an instrument for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open spaces within a densely populated region. The Stuttgart Region covers 5 counties and 179 independent municipalities over an area of 3650 square kilometres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Germany. The competences of the Verband Region Stuttgart cover not only (mandatory) regional planning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regional railway system,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In this context, the Landscape Park has been introduced to enhance the ecological quality and recreational value of open spaces. By now, it has become a successful instrument which helps local institutions to develop green infrastructure as an important locational factor.  相似文献   

12.
微绿地如同大量“肺泡”,以散点的方式分布于高密度城区,为高密度空间提供大量“自由呼吸”的渗透表面,提高城区绿地空间承载力的同时也完善了城市公园体系。微绿地对恢复并再生城市中心活力具有关键作用,必将成为未来高密度城市中心绿地发展的主导方向。文章提出微绿地在我国高密度城区发展的迫切性,以海绵城市、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梳理国内外微绿地设计的成功经验、方法和技术,提炼出以点带面、人性体验和文化载体的设计原则,并以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设计为实践案例,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研究。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设计中,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明确场地条件和服务对象,结合上海老城厢文化确定“庇护伞”的设计主题,从而展开集约型微绿地设计构架。方案引入立体绿化、雨水花园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生态技术,设计一系列生态伞和生态廊架以提高景观的生态性和实用性,为身处高密度城区的居民提供一个绿色节能的生态庇护所,并为未来微绿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构建基于社会-生态功能复合的城市生态源地综合 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市闵行区城市绿地为对象,运用GIS、 RS、Invest及景观连接度模型等方法计算指标,采用SPCA确 定指标权重,通过空间加权计算和重分类识别重要源地。结果 表明:1)在424个备选源地中,极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 和极不重要等级面积占比分别为16.2%、16.1%、25.3%、 23.0%和19.4%;2)共识别极重要、重要源地139个,总面 积18.61km2,平均面积0.134km2,占备选源地总面积的 35.6%,占全区总面积的5.0%;3)区域绿地是重要源地的主 体,其次是公园绿地和附属绿地;4)在规划实践中,可依托区 域绿地开展绿林农湿多要素复合,提升源地总体规模和服务功 能。研究成果可为上海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精准识别城市绿地生 态网络重要源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生态·人·绿地 珠海市绿地系统规划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持续发展、生态为魂、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确立珠海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目标、规划结构以及生态健康游憩体系的构成。以突出地缘肌理,在不同空间与地域,合理配置绿色资源,科学进行绿地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对于营建城市生态系统及提高公众福祉具有促进作用。探讨、厘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审美的关键因素,对于健康、稳定的绿地生态景观营造及公众生态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生态审美的概念和内涵,总结符合生态审美的绿地特征,提出符合生态审美的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原则与对策:基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绿地基础条件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将城市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功能型及生态景观型3类生态绿地,构建生态绿地网络;基于绿地植物群落物种构成、空间布局及绿地功能需求,提出6类自然式植物群落配植模式。旨在为营建高生态效益、高景观质量的绿地景观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住宅小区宅间绿地的布置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住宅小区主要绿化的手段,宅间绿地在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休息场所方面具有很多优势。文章在分析论述宅间绿地的规划设计的同时,提出住宅小区的宅间绿化要由地面扩展到空间,最终形成立体化的宅间绿地系统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7.
大规模、高强度的旅游区开发,会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的失衡,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为了使旅游开发与区域生态环境相协调,该文从生态基础设施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生态基础设施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以哈尔滨市道里区长岭湖风景区概念规划为例,从核心节点(开敞空间)、链接环节(水网系统链接环节和绿带系统链接环节)、技术措施(雨水处理与净化和湿地植物与物种选择)三方面深入阐述了生态基础设施理论在旅游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以期望为其他地域旅游区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选取上海市典型的绿色廊道分布特征区域青浦—松江生态功能区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区域绿地空间规划的实施和影响政策体系之间互动作用进行分析评价。研究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区域河流和道路绿色廊道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和演变特征。通过建构区域绿色廊道空间实施的评价要素体系,分析实施影响政策体系的影响作用。最后,结合绿色廊道空间实施的政策性评价结论,提出区域绿色廊道实施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吴晓敏 《华中建筑》2014,(8):102-106
当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脆弱,国外绿色基础设施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建构城市绿色生态功能空间的理论,该文研究了英国伦敦绿带、公园系统、绿色通道、绿链以及绿网等典型实践案例,对比分析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的快速发展让人们逐渐模糊了对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的记忆,方案旨在改善台儿庄马兰屯镇京杭运河沿岸的自然环境质量,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体验地,使运河景观改造设计具有本土性和地域性。在方案设计中,充分利用场地现有的景观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提出与台儿庄古城氛围相融洽,与传统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又体现时代精神的设计思路:整个方案表达出绿色生态休闲的主题,侧重运河文化与自然景观规划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