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普环境信息场”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科普环境信息场”理论的视角进行研究,“做科普”的内涵就是为受众营造良好的“科普环境信息场”服务,它体现在“为谁做”、“做什么”和“怎样做”三个方面。通过分析构成“科普环境信息场”的信宿、信道和信源三要素,提出了如何使信宿(受众)一生都能够保持“好奇心”、信源(科普信息内容)的“黑箱”理论、科普活动中的“多元信道法”等“做”科普的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钱贵晴 《科普研究》2009,4(4):16-23
从科普的自然属性理解,科普是非学科科学技术教育与传播的集合。作者综合应用脑科学及创新教育理论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对科普进行研究,提出了“科科普环境信息场”理论,从中国国情出发,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围绕以人为本的宗旨来理解科普,并从这一新视角对科普的定义、内涵、属性特征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莫丽芸 《科普研究》2014,9(4):66-71
本文将20世纪20年代美国华盛顿科学院拟出的"百本优秀科普佳作"和2011年《美国科学家》杂志选出的"20世纪百余本科普佳作"进行对比分析,从入选书目的类别、具体书目、作者身份等方面的变化做了探讨,认为经历约一个世纪之后,美国的科普作品观念经历了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到以弘扬科学理念、激发科学精神为旨归的转变,而优秀的科普作品则以普及效果的广度(受众广泛)和深度(激发科学兴趣)为衡量标准。同时,"普及"的观念已经基本成为科学家的一种自觉,甚至成为科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这些都为我们培养自己的科普大家和培育我国优秀科普佳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03—2018年间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出版的气象科普图书概况的定量分析发现,这一时期,气象科普图书出版进入繁荣阶段,儿童、青少年是重要的受众群体,科普图书创作紧扣气象学科特色且丰富多彩,同时深受社会背景影响,服务于国家防灾减灾需求和公众诉求.未来气象科普图书需进一步以需求为导向,丰富和拓展创作选题、题材和受众群体,探索与新媒体融合路径,打造有影响力的精品.  相似文献   

5.
科学松鼠会是网络影响力最强的中国民间科普组织之一,通过对其微博粉丝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受众主体男女数量和文理科背景较为平均,趋于青年化、高学历化、较高收入化,职业较为稳定,且具备较充足的上网条件与时间。对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等基本属性进行细致考察后得出以下结论:(1)性别、年龄、学历、专业是受众选择不同科普知识的重要原因。(2)少年的主观辨识度低,针对少年的网络科普组织应更注重科普信息的简洁性、趣味性和引导性。(3)青年的主观辨识度高,针对18-39岁的青年网络科普组织更注重提高科普知识的专业性、精准度和互动性。(4)网络科普组织还存在较大数量的不稳定受众群体,有理科背景的年长男性较容易转化为稳定受众。(5)微博在网络科普传播中的缺陷逐渐暴露,其信息有效到达率较低且容易造成信息误读。  相似文献   

6.
杨琴琴 《科普研究》2014,9(1):54-61
英美获奖科普图书的类型主要依据受众对象、学科性质的不同来划分。按受众对象分的奖项如英国皇家学会的"青少年图书奖"(Royal Society Young People’s Book Prize)、美国科学教师协会的"青少年优秀科普图书奖"(Outstanding Science Trade Books for Students K-12)等,按学科性质分的如美国图书馆协会的"STS奥伯利农业或自然科学书目奖"(STS Oberly Award for Bibliography in the Agricultural or Natural Sciences)、"罗伯特·F·塞伯特信息图书奖"(Robert F.Sibert Informational Book Medal)等。本研究旨在了解英美不同类型科普图书奖项设置需要考虑的共同因素,主要以两国科学、教育、图书馆等组织下设置的科普图书奖项为例,对这些科普图书奖项的背景、评委会、评奖过程、标准等做出综述,并在分析提炼比较的基础上给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7.
体验式科普及其行为机理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验式科普是用体验概念重新构架的科普活动。体验式科普的主要特点是受众的自主参与和感性理性认识的完美统一。体验式科普的维度包括信息、娱乐、升华和共感四个方面。科普体验行为受行为因素影响明显,主要的行为机理包括消费归因、心理账户、偏好逆转、信息瀑布、时间偏好等。本文总结了受行为因素影响的科普体验模型,并给出了未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调查是在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为纪念2009年世界环境日举办主题科普展览期间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参观科普展览的受众群体文化层次较高、年龄层次偏小,多为21~30岁人群,男女比例基本一致;接近一半的受众有主动了解环境保护知识的需求,植物园举办科普展览满足了受众观光休闲、学习的双重要求。举办一个优秀的科普展览要对展览的主题、宣传、内容、形式以及对象等进行认真考虑是这次科普展览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9.
崔媛  任秀华 《科普研究》2022,(4):8-15+39+101
以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中热门科普视频的弹幕信息为研究对象,利用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受众观看科普视频的多元化需求,探析优质科普视频交互规律。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归纳了受众观看科普视频的四大需求:科普认知、情感共鸣、社交互动、价值导向,总结了基于弹幕的视频交互特征与规律。最后结合公众四大需求提出了科普视频设计策略建议:内容翔实、画面直观,讲解语言生动有趣,选取贴近生活的案例,传播正确科学观念等。  相似文献   

10.
江惠婷  魏景赋  郭健全 《科普研究》2016,11(1):22-24,32
移动时代的到来使得科学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而高效的科普传播应当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注重对场景(情境) 的感知及信息(服务) 的适配。本文结合媒介场景理论,从场景四大要素(空间与环境、用户实时状态、用户生活惯性以及社交氛围) 入手,分析了科普信息传播中如何实现场景适配,提出科普信息的表现形式应当与移动场景相适配,并取得标准化适配与个性化适配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公众是科普动漫的最大受益群体,也是科普动漫传播的主要对象。并且随着网络的发展,我国的网络科普动漫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从网络科普动漫影响力出发研究网络科普动漫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从受众的角度利用结构方程理论来研究网络科普动漫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利用受众的视角发现我国网络科普动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科普体验是对科普内容的参与、认知和选择过程,受众从中获得情感愉悦和理性层次的升华。科普受众的偏好和信念影响了科普体验的决策和认知,行为科学能够很好地解释科普体验从偏好信念向决策认知的转化过程。本文利用行为科学原理设计了心理账户实验和信息瀑布实验,分别考察科普体验的消费和认知选择。研究结果发现,科普体验受众按心理账户决定是否进行科普体验消费,同样的资金具有非替代性,得失编码规则影响体验选择,教育和学习因素是促使受众进行科普体验活动的最关键要素。在科普体验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瀑布,科普受众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受到前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娜 《科普研究》2021,16(5):59-65,84
对斯宾诺莎、德勒兹和马苏米视域下"情动"的方式和本质进行了比较,在斯宾诺莎-德勒兹-马苏米的情动本体论路径下,探究"动情"(Hearts-On)这一当代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主旨内涵,通过虚拟、疗愈、表象、联觉、生成、主体等情动理论关键概念阐释"动情"科学教育理解科学精髓,享受科学之乐,感受科学之美,体验科学之用,意识科学责任,参与科学进展的主旨,并在科技馆/科学中心场域中寻求其科普展示化的案例并加以辨析,得出叙事是"动情"科普展示化的共性特征,提出"现象叙事"的概念,并对作为现象叙事的科技馆/科学中心展项进行理论和现实层面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县域科普的工作成效直接决定县域范围内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基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访谈调研和网络爬虫获取的资料,运用扎根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提炼出11个制约县域科普工作成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ISM模型对各制约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环境和体制机制是制约县域科普工作成效的根源性因素.其中,政策环境和人口环境是最深层次的因素;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渠道是最直接的制约因素,且受到组织建设和科普经费的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提高县域科普工作成效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科普研究》2015,(3):28
《科普研究》(双月刊)是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专业学术期刊。它的刊文范围包括科技传播、科学教育、科普展教、科学与文化等领域。本刊以"促进科学技术普及理论的研究,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以"百家争鸣、求是创新"为办刊方针,  相似文献   

16.
《科普研究》2015,(2):11
《科普研究》(双月刊)是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专业学术期刊。它的刊文范围包括科技传播、科学教育、科普展教、科学与文化等领域。本刊以"促进科学技术普及理论的研究,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以"百家争鸣、求是创新"为办刊方针,坚持聚焦中外科技传播前沿动态,促进科技的传播与发展,为广大科技传播和科普工作者搭建一个活跃学术思想、发表学术论文的平台,努力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及  相似文献   

17.
高文娟  任秀华 《科普研究》2021,16(6):9-17,24
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基于对科普专业方向的教育场域和劳动力市场互动机制的理论分析,收集首批试点高校2013—2019级科普硕士毕业生的调查数据,从课程学习、学位论文与科研经历、实习与就业等方面实证分析科普硕士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的建议:区分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两个主要培养方向,依托教育或社科相关院系设置面向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专业,依托理工科院系设置特色专业的科学普及专业,对不同培养方向的课程做进一步区别和细化,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突出课程内容和毕业设计的专业实践性,同时打造数字化科普作品的管理平台,依托院校建设特色科普中心,从而多方位地保障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胡俊平 《科普研究》2015,10(6):86-92
环境是我国科学小品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1 世纪,以环境为主题的科学小品在创作内容、表达方式、人群定位和传播媒介上均表现出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为信息社会背景下的科普创作提供启示,也为当前科普信息化建设中的科普作品策划与创作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十四五"时期上海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思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普人才队伍,是新时代上海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十三五"以来,上海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发展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十四五"时期持续推进上海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应坚持能力导向和问题导向,着力增强科普人才队伍的专业化业务能力,加快提升面向新时代的科普基础服务能力,助力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科普历史、新时代科普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信息通信行业的行业特点,提出了信息通信行业应定位于内容生产、平台搭建和网络保障,坚持价值引领,建立以融入国家“大科普”格局、打造具有行业特点和发挥行业优势的科普生态、实现五个结合的科普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