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鞍钢技术》2008,(2):48-48
目前,汽车行业对提高安全性、节约燃料和抗冲击性使用材料的要求不断提高。为此,浦项汽车用钢产品研究小组最新开发了一种拉伸强度为340MPa、r值≥2.3、具有良好可成形性的超级可成形高强钢(340ES)。对这种Ti—Nb无间隙钢的机械性能和析出行为进行了研究。此外,还对诸如冷压缩比和退火温度等加工条件对可成形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详细阐述了550 MPa级低合金高强钢的关键试制方案,包括化学成分、热轧工艺、冷轧工艺、退火工艺。研究了合金元素、生产工艺对产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试制结果表明,550 MPa级低合金高强钢微观组织主要由铁素体与弥散分布的TiC析出相组成,其主要强化机制为细晶强化与析出强化。试制钢带屈服强度为556~581 MPa,抗拉强度为622~653 MPa,延伸率为14.0%~16.5%,满足相关标准及产品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冶炼了一种低碳高强度微合金钢,进行了轧制和回溶试验,对轧制试样进行了拉伸试验﹑检验了金相组织,并用TEM对比分析了不同加热温度下试样的析出物形貌、成分、尺寸。结果表明,1 280℃加热保温后轧制产品的性能优于1 180℃加热轧制后产品的性能;两种加热温度下轧制试样的组织都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晶粒尺寸基本相同;轧制试样的析出物均为(Ti,Nb)(C,N)复合析出,但1 280℃加热温度的试样析出更加细小、数量更多。析出强化理论计算表明,加热温度高的试样析出强化要比加热温度低的试样高131 MPa。回溶试验表明,铸坯在1 280℃保温1.5 h后,析出物基本回溶,而1 180℃保温1.5 h后,析出物不能充分溶解,证明了加热温度对钛铌微合金化高强钢析出强化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日本新日铁住金与JFE钢铁公司近日宣布,两家公司分别与马自达公司共同研究,成功开发出使用抗拉强度为1 310 MPa级冷轧钢板的车体结构用冷冲压部件。马自达公司将使用这一级别高强钢的车辆结构技术命名为"Skyactiv-Vehicle Architecture",并将从新车型"MAZDA3"开始采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金相检测、能谱分析等方法,对Mo-Ti高强钢强度波动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卷取温度设定过高和板宽方向温度不均匀是造成Mo-Ti高强钢强度波动的主要原因。0.12%Ti-0.10%Mo高强钢的最佳析出温度为570℃,Mo元素能促使含Ti钢中生成大量细小而弥散的第二相(MoxTi1-x)(CyN1-y),这些纳米级的第二相能产生强烈的析出强化效果。通过下调卷取温度以及采取层流冷却边部遮挡等措施,得到了抗拉强度800 MPa、强度均匀的高强钢。  相似文献   

6.
超细晶高强贝氏体钢析出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分析了武钢生产的新一代超细晶粒800 MPa级钢卷的显微结构.研究发现钢卷的晶粒结构已细化到3~5 μm,组织主要是板条贝氏体;第二相析出物主要为(Ti, Nb)(C,N)和CuxS (x=1~2),CuxS析出颗粒形貌呈长椭圆或长条形,Nb含量高的析出物则为圆球形;大颗粒析出物(150~250 nm)是含Mn相对较高的Nb、Ti和Cu的复合析出物,其中MnS为核心,Nb、Ti和Cu的析出物规则地分布在MnS颗粒两边.  相似文献   

7.
采用金相检测、透射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方法,分析武钢CSP产线屈服强度700 MPa级别含Ti高强钢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温度波动对钢卷中第二相TiC粒子的析出形貌和析出量的影响,发现卷取温度、带钢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温度波动是造成含Ti高强钢强度波动的主要原因。通过优化卷取温度,层流冷却采用边部遮挡和卷后堆垛缓冷等相关措施,实现了CSP产线屈服强度700 MPa高强钢的批量生产,且产品强度稳定,性能均匀性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EBSD和TEM等手段对0.08C-1.60Mn-0.12Ti-0.04Nb高强钢的强化机理进行研究,发现其组织是细小的中温铁素体加少量M/A岛加少量先共析铁素体,其平均等效晶粒大小只有3.61μm2,在铁素体基体上存在纳米级的(Ti、Nb)(C、N)的第二相析出,只是钢板中部与1/4厚度相比,尺度略小,数量略多。  相似文献   

9.
主要阐述了当前含钛高强钢中钛的析出相的大小、形态与分布情况、钛析出物与性能的关系,分析提出了钛的析出工艺,在热连轧生产中通过控轧控冷获得TiC的析出相。  相似文献   

10.
简要回顾了国内外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的发展历程,详细论述了700 MPa以上级别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的研发现状,着重阐述了钛微合金化高强钢中纳米碳化物析出行为(形变诱导析出与相间析出)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钛微合金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旨在进一步完善钛微合金化物理冶金学理论,为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的发展和工业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含铜低合金高强钢的时效行为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研究了不同铜含量的低合金高强钢(HSLA)在450-650℃时效时的行为,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观察分析了钢中各种析出物的相互影响及其对组织变化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与时效过程中硬度变化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时效是组织软化与析出硬化两种机制相互竞争的结果,析出硬化过程包括ε-Cu析出,铌的碳氮化物析出以及含铬的碳化物析出3种强化效应。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成了时效过程中硬度曲线变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提高汽车安全性的先进高强钢高效成形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进高强钢与高效成形技术相结合并通过部件整合,可减轻部件质量或减少部件的使用,在提高汽车碰撞安全性的同时减轻车体结构的质量。总结了先进高强钢的激光拼焊板、定制钢材、热成形、拼焊板热成形、连续变截面板热成形、定制回火、定制热成形等高效成形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现状。展望未来,顺应汽车轻量化、提高汽车碰撞安全性能、降低制造成本和未来钢制汽车发展的需求,兼顾汽车轻量化和提高汽车碰撞安全性的先进高强钢高效成形技术必将获得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高强IF钢析出物的析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作成  朱学刚 《钢铁》1995,30(2):63-68
高强IF钢是汽车用深冲钢板中深冲性能最好的高强度钢板。目前,国际上对该钢种的研究十分活跃。本文在实验条件下,通过对高强IF钢析出物的观察研究了高强IF钢析出物的析出特征,发现了新的析出相TiFeP,并对磷对深冲性能影响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手段,对1 000 MPa级高强钢的显微组织与析出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板条状贝氏体和板条状马氏体,并存在少量残余奥氏体。大量析出相分布在基体上,平均尺寸30~60 nm,组织强化、析出强化、位错强化是高强钢主要的强化方式。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各汽车生产企业加速进行以降低油耗为目的的车体轻量化的进程。另外还从考虑保证乘驾人员的安全性的观点出发,强化了汽车碰撞安全基准,要求部件应对冲击的耐久性能。为此最近在汽车上以车体骨架为中心,高强度钢板的使用比率进一步提高,其中在要求耐蚀性能的底座下部或部件类等上积极采用带有热镀锌合金(以下称之为GA)的高强度钢板。  相似文献   

16.
支持车体轻化技术的汽车用高强钢板生产技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为防止全球变暖,在汽车方面限制尾气排放量、提高汽车碰撞时驾乘人员、行人安全性等方面的社会要求不断提高,降低车体自重对减少尾气CO2排量有明显效果,平均计算重量下降100kg相当于燃油消费节省1km/L尾气排量也相应减少,另一方面碰撞安全性要求逐年提高,提高车体强度,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一卷卷锃亮的DP780双相高强钢在武钢冷轧总厂二酸轧机组轧制下线,标志着目前武钢汽车板已突破轧制高强钢的瓶颈,成功实现批量稳定轧制。该钢种是汽车的"骨架",具有低屈强比、高延伸率以及初始硬化快等特性,广泛应用在汽车的边梁、侧面构件、横梁及支柱等车体的结构件、加强件和防撞件。该钢种在确保成形性能的基础上,还可提高整车的刚度和安全性,广泛应用于各品牌汽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含钒低合金高强钢沉淀析出的形成,分析了碳氮化钒的一般析出、相间析出和纤维状析出的典型形貌、析出模型等,给出了最新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含钒低合金高强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新型铁素体耐热高强钢的物理化学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新型铁素体耐热高强钢的析出相的类型、电化学提取和定量相分析方法.在热强钢中加入一定比例的 W-Mo,Nb-V,B-Ce 等合金元素之后,析出相的组织结构将发生变化。相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数据。本文还讨论了该合金的相分析结果与钢的强化机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热力学角度证明了增加冷却速度促使过冷奥氏体分解析出纳米级渗碳体颗粒的可能性,应用轧后超快速冷却技术将实验钢传统组织中渗碳体的片层结构细化成为了纳米尺度颗粒,起到了析出强化的作用,使实验钢的屈服强度提高100 MPa以上,并显著提高了钢材的扩孔性能,实现了钢材的产品升级,是未来钢种开发中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