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基于激光波形分析的脉宽测量方法,搭建了由高速光电探测器和高实时采样速度数字示波器组成的脉宽测量系统。实现了对二代和三代激光测距机调Q窄脉宽的快速测量,测量结果与实际相符。并得出探测器响应特性的非线性区域会引起脉冲失真;探测器上升时间决定了脉宽总上升时间,并且探测器上升时间越大激光脉宽的展宽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深海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掌握深海探测技术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探测深海热液喷口附近的海底结核矿物,设计了搭载深海原位实验室的瞬发俘获型中子探测仪的信号测量电路.探测仪基于中子瞬发俘获反应原理,并利用安装在其结构内部的锗酸铋闪烁晶体,接受并分析被测核素经由中子激发后退激所产生的特征γ射线,以实现核素种类的鉴别.针对...  相似文献   

3.
在脉冲辐射测量实验中,中子、γ射线等的特性测量是主要的测试内容,测量中子及γ射线时,如何降低辐射本底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模拟计算和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只要选择合适的屏蔽介质和适当厚度,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4.
研究XLPE电缆在线监测中微弱直流信号测量电路的关键模块和数字滤波设计.对测量电路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测量电路的设计方案可以较精确地测量约为1nA的直流信号,平均误差为2.25%,能够满足监测系统对信号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5.
祝嘉  阮庆洲  辛皓天 《低压电器》2012,(6):32-35,39
介绍了基于光电接近开关的激光技术在动作距离试验中的测量方法,以满足更规范、更高精度的试验要求,实现平行度校准、可见光射线辅助和动作距离测量等多种应用。最后阐述了相位法激光测距仪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6.
高层或大型建筑物 ,如大型火电厂的烟囱和冷却塔 ,为保证建筑物的质量 ,以激光束射入光靶的位置与光靶中心的横向偏移作为测量参数 ,利用激光测量技术和单片计算机测控技术开发出远距离定位测量装置 ,测量建筑物的中心或倾斜角的偏移。该测量装置成功地应用于华能丹东电厂工程的烟囱建造施工中。应用情况表明 :该测量装置能很好地保证测量精度 ,各项参数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紫外消毒是灭活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高效、广谱、彻底、无抗药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紫外消毒的效果取决于微生物所接受到的紫外辐射波长和辐射剂量等因素。准确的紫外辐射照度测量和控制合适的UVC紫外辐射剂量是达到有效杀菌消毒效果的重要条件。紫外辐射剂量不足不能有效杀灭病毒,过量则造成能源浪费、物品老化甚至人体伤害。本文介绍了紫外辐射的波长划分、紫外消毒的原理、紫外辐射剂量、紫外消毒(杀菌)灯和紫外辐射照度计的选择和使用方法。研究表明:对于不同的紫外辐照水平,UVC消毒所需的紫外辐射剂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紫外消毒时不仅要考虑紫外辐射剂量,还要关注紫外辐射照度的强弱。建议尽快开展紫外辐射照度水平与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紫外消毒效果的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特种设备检测工作者对起重机主梁下挠值进行测量的工作效率,保证测量精度以及实现测量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水平激光与光电传感器的测量方法,并设计了测量系统的原理样机.测量系统将起重机主梁拱度值转化为水平激光照射在光电传感器阵列上的高度差进行测量,通过纵向双排交错感光单元排布的方法提高了测量分辨率;利用双轴承重力悬吊结构保证了激光水平照射;通过点光源聚焦水平扫描代替一字线水平激光解决了激光远距离照射时衰减导致亮度不足的问题;借助LoRa和5G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了测量数据实时上传云端的功能.在某起重机主梁检测现场,将本文设计的系统样机与传统经纬仪法进行对比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测量方法以及设计的系统样机相比传统经纬仪法,各点的测量误差在本次实验中均小于0.6 mm,且总测量用时减少了70%左右,保证了测量精度与可靠性,显著提高了测量效率,实现了将测量数据实时上传云端,提高了检测工作的智能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气体绝缘开关/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S/GIL)装备在生产、安装和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微米-纳米尺度的粉尘,这种微尺度粉尘不易被检测到,其荷电运动的物理机制尚不清晰,带来的安全隐患隐蔽性强。该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主要包括粉尘的荷电运动行为与表征、粉尘浓度检测、粉尘可视化探测技术、粉尘诱发微弱放电机制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微纳粉尘研究有待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以及需要突破的技术难点。针对微纳粉尘的随机荷电机制与时空动力学行为特性研究,在测量基础上须突破微纳粉尘的快速识别方法和空间浓度的有效检测技术,其中,微纳粉尘运动行为的可视化探测技术是发展方向。针对荷电微纳粉尘诱导微弱放电的物理机制,需利用放电光谱学特征,发展基于飞秒激光和太赫兹波技术的高灵敏度检测方法。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可为处理GIS/GIL内微纳粉尘引发的绝缘缺陷与放电现象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0.
倪旺  刘兴江 《电源技术》2022,46(4):356-35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各种消费电子产品和电驱动移动平台的消费体验要求越来越高,激光无线充电技术有望成为下一代智能电子设备产品获取电能的重要方式.激光光伏电池,作为激光无线充电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需要具备激光波长响应匹配好、可接收激光功率密度大、光电转换效率高等特点.结合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进展情况,总结分析了各类激光...  相似文献   

11.
脉冲式激光测距仪原理简单,集成化和小型化比较好,采用直接计数激光脉冲延迟时间方法测量距离,精度比较低。本文采用高精度电容的大充放电时间常数比的方法,将待测的微小时间放大,采用较低的时钟精确测量激光脉冲回波与主计数时钟之间小于一个周期的时间间隔,提高了脉冲式激光测距仪的测量精度。本文给出了系统设计框图,实验数据表明,此系统和普通脉冲式激光测距仪相比,距离分辨率提高了20倍。  相似文献   

12.
激光测距的高速采集与处理电路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激光测距接收电路提出了将激光回波数字化处理的方法。基于激光测距中激光信号脉冲窄、上升沿陡、实时性要求高的特点,提出了采用ADC FPGA DSP的高速数据采集与实时处理的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电路的具体设计方法。分别对2MHz正弦波和重复频率5kHz脉宽为80ns的窄脉冲进行了采集实验,结果表明电路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自60年代初期激光的出现,激光测距取代了传统的测距方法成为测距系统的主流.本文所设计的激光测宽仪实际上是在激光测距的基础上实现双向测量,是激光测距的一个应用,旨在设计一套体形轻巧、性价比高、测距精度较高的双向测距系统,所采用的是相位法,即对半导体激光器直接调制使激光连续发射,通过测量往返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实现距离的测量.文中采用了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DDS),保证了主振和本振频率的准确性也避免了传统测距系统中正弦发生信号所出现的频率漂移和相位抖动等问题,实验结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激光测距仪原理简单,集成化和小型化都比较好。本文设计了一种脉冲-相位式激光测距仪,综合利用了脉冲式测距范围大和相位式测距精度高的优点。利用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信号发生技术产生高稳定低漂移的测量信号,通过脉冲计数对距离实现粗测,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器件(DSP)TMS320C6727B进行数字鉴相实现对距离的精测,保证了测距精度和测距可靠性,测量距离200m时测距精度达到厘米级别。  相似文献   

15.
激光车辆限高仪的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减少超高车辆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本文基于相位式激光测距原理,设计了单机可探测多条车道的激光车辆限高仪。实验表明此系统能够准确判断高度,分辨车道精度达到±5cm,已经高于实际使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雾衰减对雷达探测距离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面和低空目标探测时,雷达电波传播过程中会受到雾体衰减和散射噪声的影响.分析平流雾和辐射雾对电磁波的衰减及雾体散射带来天线辐射噪声温度增加等特性,构建雾衰减影响下的雷达探测距离模型.仿真分析典型频率火控雷达在不同俯仰角、能见度和媒介属性条件下的雷达探测性能,结果表明较高频率雷达受雾的影响较大,雾区内含水量越多对雷达影...  相似文献   

17.
为了检测激光外差玻璃厚度测量系统中的弱光信号,介绍了激光外差玻璃测厚系统原理,并用MATLAB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了PIN管光电检测电路噪声产生因素,提出了减小噪声、提高信噪比的方法,采用PIN管设计的光电检测电路,为激光外差玻璃测厚系统提供了一种单元模块电路.  相似文献   

18.
作用距离是航空声呐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在航空声呐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海洋环境、目标及探测深度都会对作用距离产生影响.本文根据简正波模型,结合实际海洋环境计算水下声传播损失,由声呐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建立了探测计算模型,并重点对工作深度的选择进行了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19.
黄莺  赵治华 《安徽电力》2007,24(4):31-33,75
为防止火力发电厂热力设备的腐蚀,对热力系统水汽中氯离子的在线监测非常重要。文中介绍1817LL型微量氯离子监测仪的工作原理、使用维护,并结合发电厂热力系统氯离子查定的试验和研究,阐述和分析其在发电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