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2,(3)
<正>本学期,国家实施了双减政策,朱老师本来让我们尽量在学校完成作业,这下双减了,我们就更轻松了。早在一年级时,朱老师就让我们尽量在学校做完作业,这正好符合双减政策,颇有先见之明。本来,她在下午便早早布置了晚上的作业,让有空余时间的同学早早完成。双减政策落地后,她在中午就布置作业,有时上午上完课就布置了,留给我们写作业的时间更长了。  相似文献   

2.
“双减”改变了基础教育的格局与生态;“双减”之后首次中考,充分发挥了“指挥棒”导向作用,促进了育人方式的转变。基于“双减”的中考变革与育人方式转变是当前教育的焦点与热点,包括:推进中考改革,促进“双减”落实,运用“六减六增”,变革育人方式。  相似文献   

3.
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和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一线城市,其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土地的供不应求给城市建设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应对这些问题,上海市政府于2003年提出"双增双减"政策,即中心城区的规划要注重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空间,控制建筑总量和高层建筑。研究对"双增双减"政策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并分析了其可行性与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城市设计、交通影响评估和弹性城市3个方面对未来该政策的实施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上海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和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5,(Z1)
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和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一线城市,其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土地的供不应求给城市建设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应对这些问题,上海市政府于2003年提出"双增双减"政策,即中心城区的规划要注重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空间,控制建筑总量和高层建筑。研究对"双增双减"政策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并分析了其可行性与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城市设计、交通影响评估和弹性城市3个方面对未来该政策的实施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上海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和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0)
<正>关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诸如"仁爱产生仁爱","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的"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就是热爱儿童"……无不体现"关爱"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急功近利,没有耐心是搞不好教育的。我们每位教师要想真正做到赏识自己的每一位学生,不把自己的位置摆端正,不把我们个人的力量汇聚到整个民族的教育事业中去,不减少功利性,是无法真正实践"关爱"的要义的。那么,  相似文献   

6.
<正>“双减”作为2022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成为众代表热议的焦点。教学如何提质增效?教育质量如何保障?教师如何减负?本文整理了两会部分代表、专家的观点,重点围绕这几个话题为推进“双减”工作建言献策。“减负”“提质”,“治本”在于教育评价改革全国人大代表、谢家湾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重庆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认为,”推进“双减”,“治本”在于教育评价改革。要加大对各级政府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破五唯、“双减”等工作的专项巡视及督导力度;引导部分中学转变评价观念,由“数人数”“看指标生”到“看平均分”“关注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7.
“双增双减”政策自2003年实施以来已有10余载,这一政策对上海市的规划与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在打造宜居城市、优化城市布局、减缓土地沉降等方面贡献显著,但同时也带来了限制容积率、助推高房价、降低土地集约利用等城市问题。本文归纳了该政策提出10年以来对上海造成的8项利弊不同的影响.并提出了6条“双增双减”政策的扬长补短策略。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9)
<正>一、实施背景积极教育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启发下,反思教育现实和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构想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在我国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机遇期,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提出了基于"积极教育"的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育大计,  相似文献   

9.
<正>年年正月闹新春,无外乎人潮汹涌的春运、味同鸡肋的春晚、各式各样的年夜饭、喜人又恼人的爆竹。今年正月多了一些往年不曾有的"热闹":大批中国人涌向日本抢购马桶盖和高价大米,消费额高达60亿人民币(据说有个人买回一集装箱的日用品),党报怒斥"买不来品位和尊严";曾经是央视记者的柴静,自费百万元拍了一部有关雾霾的电视片《穹顶之下》,两天时间网上收看率破亿,引爆舆论热潮。这些意外的"热闹",和建材业不无关系。马桶盖,大宗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7)
精神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精神疾病的调研,简单分析精神疾病,呼唤人们关注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