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阐述了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发生的成因规律,根据其不同立地条件及石漠化程度,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石漠化相关治理措施和辅助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并进一步提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修复的对策及综合治理模式,实现喀斯特地区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已经成为生态问题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应对目前岩溶地区普遍存在生态环境差,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以石漠化监测与保障实现治理有效,缓解生态压力,发展经济提高人均收入为出发点,通过查阅书籍并结合实际理性分析,以科学有效防治为终极目标,对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的途径和保障的措施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石漠化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生活安全的重要自然灾害,制约和束缚着喀斯特山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剧了该区域的贫富程度。通过对云南省目前的石漠化现状和治理措施的介绍,分析云南省喀斯特山区的基本属性,总结现阶段云南省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模式,为云南省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余庆县处于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区,长期以来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土地严重退化,基岩大面积裸露。己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对余庆县喀斯特石漠化现状以及成因分析,提出治理思路及措施。为下阶段石漠化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肖时珍  肖华 《人民长江》2012,43(7):85-88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是实现水土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为了确保国家“十二五”期间200个重点县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试点县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十分重要。以贵州省赫章县为例,结合其“十一五”期间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分析总结了其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模式,指出,赫章县形成的石漠化草地建设与生态畜牧业主导型模式及初步建立的“资金整合、土地流转、以奖代补、耦合产业”机制,对过去3 a石漠化的综合治理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对全省乃至全国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跨界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的横向治理评估体系不完善、治理主体主动施策意愿低的问题,从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改善、生态价值实现角度探索治理主体协同决策的动力机制。分别构建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以及协同合作博弈模型,分析流域上下游政府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策略,并建立基于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发现:在非协同合作下,上下游政府努力程度不足;协同合作在经济层面上比非协同合作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上下游政府自发达成协同合作比较困难,通过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促进上下游达成合作并能提高跨界流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效益。研究成果可为跨界流域府际合作机制的构建及横向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石漠化是岩溶区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极端表现形式。它以岩石越来越裸露为基本特征.其结果是自然生态环境退化,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石漠化与贫闲是一对孪生兄弟,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不仅是严重的自然灾害,而且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生态安全和社会问题。2007年,国务院批复《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在全国确定了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贵州省有包括关岭自治县在内的55个县被纳入了试点范围,关岭县也被贵州列为全省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县。  相似文献   

8.
基于Markov的石漠化景观演变特征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是岩溶山区脆弱生态系统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相互作用而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分析石漠化演变特征,预测其发展趋势,对石漠化的治理和防御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以贵州六枝特区1990年和2010年遥感解译石漠化数据为基础,分析石漠化演变特征,运用马尔科夫法预测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研究区石漠化演化以不变型为主,占研究区喀斯特面积的46.79%;②通过预测,到2030年轻度石漠化为研究区主导石漠化景观类型,无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大量减少,轻度和中度石漠化面积大量增加;③在现有模式下,研究区预测时段内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应加大土地利用方式和治理模式的调整,重点加强潜在石漠化区域的生态保护,避免石漠化生态修复进入死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9.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土壤侵蚀及其造成的石漠化已成为制约该区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以桂西北喀斯特丘陵区环江成义屯的峰丛洼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137Cs示踪技术对洼地泥沙堆积与小流域土壤流失速率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963-2007年的44年间,洼地泥沙堆积速率和堆积模数分别为0.38 cm.a-1和51.4 t.km-2.a-1。讨论了流域土壤地面流失与洼地泥沙堆积速率的关系,认为前者应比较接近于后者,研究小流域的土壤地面流失模数为57.1 t.km-2.a-1。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近几十年以来的地面水土流失轻微,土壤流失速率仅为数十t.km-2.a-1。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是自然地理单元、经济区域单元和行政区域单元重叠组成的空间结构,这种特定的空间治理不再是单纯的社会治理或生态环境治理,而是一种基于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大治理。黄河流域治理共同体是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为促进流域内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而形成的治理主体结构。它强调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共治,同时也超越了生态治理这一单一维度。面对当前复杂的黄河流域治理态势,可以通过引导和培育整体价值共识,完善多元共治的法律法规,拓宽公众参与治理渠道,建立流域空间发展机制、协同治理机制以及利益协调机制来构建黄河流域治理共同体。该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是政府和社会公众基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国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1.
贵州织金县石漠化防治对策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高贵 《人民长江》2010,41(9):101-103
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发展已成为当今生态建设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贵州西部岩溶地区织金县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现状,基于石漠化治理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适合项目区实际情况的石漠化治理对策与模式。最后指出,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区将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湘西岩溶水资源环境、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剖析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成功与失败的典例,总结出堵截地下河出口溶洼成库、引水农田灌溉或开发水能等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与方法及地表水、地下水综合开发利用与治理等经验,为湘西岩溶石山地区生态环境重建与恢复、石漠化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壤形成速率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烈的人为作用造成我国西南喀斯特区水土流失严重,并导致了石漠化。而碳酸盐岩风化后残留物极少,土壤形成速度极慢,又导致石漠化的恢复极难。因此,西南喀斯特区石漠化的核心问题就是土壤形成与流失的矛盾。目前对于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的计算,都是基于剖面上碳酸盐岩溶蚀速率来推算的,溶蚀速率是通过灰岩标准试片溶蚀速率确定的,只考虑了岩-土接触面上的碳酸盐岩溶蚀速率,不考虑碳酸盐岩岩层间和岩体内部的风化作用。而可以包含以上3种成土模式的流域地球化学平衡法,则是在花岗岩地区建立起来的,应用在碳酸盐岩上,必须对其进行修正。碳酸盐岩的风化成土与花岗岩的差异较大,碳酸盐岩的风化分成2个过程,即碳酸盐岩风化形成残积物和残积物进一步风化形成土壤。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风化速率计算中增加残积物风化模块,以区分碳酸盐岩基岩与残积物2个不同风化过程的方法,来修正基于花岗岩建立的流域地球化学平衡法,以适合碳酸盐岩上土壤形成速率的计算。  相似文献   

14.
在地处滇黔桂连片喀斯特腹心地带,极具喀斯特山区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贵州省毕节地区,结合石漠化坡耕地梯田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探索出包括石坎断面设计、砌筑、田间整地、蓄排引水工程配套等为主要内容的梯田建设模式。通过已实施工程的调查,这一建设模式的年保水率为37.4%,保土率为71.2%,玉米增产率为36.4%。对石漠化坡耕地粮食与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应对气候变化与植被恢复是岩溶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以云南石林岩溶区为对象,采用1987-2017年的长序列植被指数和气象站点数据,融合Sen's斜率分析、Morlet小波分析、偏相关分析与Mann-Kendall非参数检测等手段,从时间序列变化的匹配性视角研究岩溶区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因子波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4种植被类型呈现出减少趋势,均存在约21、11和6a的时间周期,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的突变年份发生在2009年,而石漠化灌草丛发生于2004年;植被NDVI与降水量间呈现为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现为负相关关系,1987-2017年植被NDVI的趋势性变化、周期性变化是降水韵律所控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3种植被类型的突变由降水量的突变引起,而石漠化灌草丛的突变则由气温的突变引起;石漠化灌草丛较其他植被类型稳定性最差,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较石漠化灌草丛更稳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更强。本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南方岩溶区植被恢复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的硝氮污染和氮素的循环过程备受关注,但对岩溶区土壤氮素的迁移过程研究较少。选取重庆市典型岩溶槽谷区的灌丛和菜园地,分层取样分析土壤中各种形态的氮素,并用曲线拟合的方法分析氮素随土壤深度的变化,了解岩溶区土壤氮素的垂直分布情况。从分析结果看,硝态氮为土壤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和淋失形式;铵态氮垂直分布规律为表层多底层少,说明受土壤吸附作用的影响向下迁移较少;硝态氮的分布呈波峰波谷式变化,干燥时由于硝化作用产生积累,降雨时可能随雨水向下迁移而减少。研究结果可为指导岩溶区农业生产和氮素管理,以及科学治理石漠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近几十年来西南岩溶区几个典型溶洼水库的建设、营运状况及防渗处理等工程实例,总结了溶洼水库的工程有利条件及工程要点;并结合近十几年溶洼水库的发展,谈一下我国西南地区溶洼水库建设的发展趋势及防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