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自然污染不同程度呕吐毒素的小麦为材料,通过检测制粉工艺过程中不同产物如麸皮、细麸、皮粉、心粉中呕吐毒素含量,探索小麦不同部位呕吐毒素的含量分布及制粉工艺中去除DON的效果。结果表明:呕吐毒素在小麦中的污染程度从外到内逐步递减;经过小麦制粉加工工艺后,存留在面粉中的DON浓度仅为原来小麦中DON浓度的49.17%~77.68%,而粗麸及细麸中DON浓度为原来小麦中DON浓度的132.00%~185.96%。另外,小麦中呕吐毒素的含量跟赤霉病粒的含量不存在完全的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赤霉病粒含量的多少不能完全反应小麦中呕吐毒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实验制粉去除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飞  刘阳  邢福国 《食品科学》2013,34(11):62-66
采用自然污染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不同程度的9种小麦为材料,通过检测其经实验制粉工艺得到麸皮、细麸、不同出粉点面粉包括最后统粉的DON含量,探索小麦实验制粉工艺去除DON的效果。结果表明:经过小麦实验制粉工艺后,能够重新分配小麦中的DON毒素,存留在面粉中的DON总量仅为原来小麦的31.03%~50.39%,并主要分布在小麦的表皮中,在小麦胚乳中也呈从内到外逐渐升高。制得面粉统粉中DON含量减少23.67%~58.97%,心磨粉最高能减少70.51%。小麦籽粒DON含量与制得面粉中DON含量之间呈幂函数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0.498x1.206(R2=0.991),随着DON污染程度越低,DON含量减少率越大。以上实验证明,小麦制粉工艺是一种有效的去除小麦中DON毒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粮食与油脂》2016,(1):67-68
采用受自然污染呕吐毒素(DON)程度不同的4种小麦,通过检测实验磨制粉得到的不同出粉点样品,以及整麦粉碎得到的全麦粉的DON含量,研究小麦DON毒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受污染小麦的DON毒素主要分布在不完善粒和小麦皮层中,在小麦胚乳中从外到里呈递减分布。因此,小麦重力分级工艺是去除轻质小麦、降低面粉DON含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以小麦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呕吐毒素,即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含量的相关因素,研究小麦不同粒型及籽粒不同部位DON的污染特性、分布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染病、破损,籽粒粒径及虫蛀类型对DON污染均有影响,DON含量与不完善粒含量呈显著的弱正相关,与赤霉病粒含量呈显著的强正相关。相同品种的小麦样品,小麦不同粒型和籽粒不同部位,DON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其中赤霉病粒显著高于未染病粒,破损粒显著高于完整粒,小颗粒显著高于大颗粒,籽粒胚部显著高于胚乳,粒面DON含量占35.2%~52.1%。胚乳结构越靠近外层,DON污染越严重,越靠近籽粒中心,DON污染越轻,制粉后外层麸皮DON含量较高,而可食用的小麦粉含量较低。小麦通过分级、分选、水洗和制粉加工可有效降低DON的污染。  相似文献   

5.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多见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生产的小麦籽粒中,累积超标后无法食用,造成经济损失。本研究旨在通过简单工艺处理使呕吐毒素超标面粉(或小麦),降低呕吐毒素含量,以期合理的再利用。实验中将呕吐毒素含量超标面粉经揉面、水洗处理后分离成湿面筋和水淀粉,分别脱水、低温烘干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其呕吐毒素含量,匀在1000μg/kg以下。本方法为被呕吐毒素污染超标的面粉或小麦的重新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检测小麦样品中容重、赤霉病粒、不完善粒、色泽以及呕吐毒素等指标,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小麦呕吐毒素含量与赤霉病粒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并检测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呕吐毒素的含量。结果显示,皮层、糊粉层高于胚乳;对小麦进行筛理,去除杂质和赤霉病粒,发现经过筛理小麦中呕吐毒素含量会下降4.6%~22%;对比分析小麦粉和小麦粉馒头中呕吐毒素的含量,发现小麦粉通过蒸煮等加工过程,呕吐毒素含量并不会减少,仍然有较高残留。  相似文献   

7.
小麦赤霉病不但会造成小麦减产、降低籽粒品质和价值,还可能会导致真菌毒素污染。本文采用柔性刮擦机对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不同污染水平的小麦进行柔性刮擦处理,采用国标方法测定处理前后呕吐毒素的变化。结果显示,低污染水平(DON <3 000μg·kg-1)的小麦经过柔性刮擦机的柔性打击、刮擦、磨削,呕吐毒素的脱除率可达66.2%及以上;而对于呕吐毒素污染严重的小麦(DON> 5 000μg·kg-1),呕吐毒素多分布于籽粒内部,柔性刮擦机对呕吐毒素的脱除率仅达到12.8%。工业生产中可根据真菌毒素的污染程度,选用柔性刮擦机对小麦中真菌毒素进行脱除,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富硒小麦从籽粒到面粉以及不同面制品中的硒及其损失的变化规律。方法:富硒小麦是通过对河南省目前推广的优质强筋、中筋、弱筋等小麦采取叶面喷施外源亚硒酸钠溶液以获得,随后对其采取磨粉、发芽和蒸、煎、煮、炸、烤、炒等方式加工成不同面制品以检测分析硒及其硒形态含量。结果:富硒小麦籽粒被磨成面粉后,其面粉中的硒、麸皮中的硒和加工过程中的硒损失分别占籽粒总硒含量约65.18%、22.20%和12.62%;而富硒小麦籽粒经发芽培养制成麦芽粉后,总硒含量增加约4.74%;富硒面粉制成不同面制食品后,面条、馒头、面包、油条、油饼中硒损失分别占面粉总硒约1.51%、3.10%、6.87%、8.90%、11.42%,硒损失大小依次为油饼(煎)>油条(炸)>面包(烤)>馒头(蒸)>面条(煮),而土馍中增加硒占面粉总硒约8.12%;富硒小麦籽粒、麸皮、面粉及各种面制品中有机硒形态以硒代蛋氨酸为主。结论:富硒小麦籽粒加工成面粉后,总硒含量平均减少约34.82%,麸皮硒和加工过程中硒损失是富硒面粉总硒含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富硒小麦籽粒发芽制成麦芽粉后总硒含量略有增加但不显著;采用煮和蒸...  相似文献   

9.
赤霉病对小麦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12年江苏产硬质白小麦,制备不同赤霉病含量的小麦样品,探讨不同赤霉病含量对小麦籽粒品质、小麦粉品质影响程度,以及由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分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在小麦籽粒中积累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小麦样品中赤霉病麦含量的升高,涉及小麦籽粒品质、小麦粉品质的主要指标明显下降;同时DON毒素在小麦籽粒中积累分布,皮层中含量明显高于胚乳(小麦粉)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然污染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小麦面粉加工面包,分析加工过程及还原性添加剂对DON毒素的影响,结果发现:发酵结束后,面团中DON毒素含量与原始面粉相比变化不显著;烘烤结束后,面包皮中DON毒素的含量降低7.95%~15.08%,面包囊中DON毒素的含量降低7.39%~17.06%,而面包皮与面包囊中DON毒素含量无显著差异,表明美拉德反应对DON毒素无显著降解作用;添加抗坏血酸0.20 g/kg、L-半胱氨酸0.06 g/kg、L-谷胱甘肽0.06 g/kg后,还原性添加剂在面包发酵及烘烤过程中对DON毒素均无显著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使用不同加工方法对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呕吐毒素(DON)含量的影响,得出:1、皮粉、芯粉中DON的含量低于全麦粉中DON的含量,DON主要分布于小麦的表皮附近。2、小麦制粉前进行筛杂或清洗对降低DON的效果不同。筛杂对降低皮粉、芯粉中DON的效果更好,清洗对降低粗麸、细麸中的DON效果更好。3、使用不同加工方法产生的小麦粉或麦麸中DON含量几乎相同。4、当全麦粉的DON含量低于1.56 mg/kg时,通过筛杂、清洗、磨粉后芯粉的DON含量可能会低于1 mg/kg的规定值。  相似文献   

12.
以污染不同程度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的3种小麦面粉为原料加工挂面并煮制,在和面时分别添加面粉含量0,0.3%,1.0%的碳酸钠(黄碱挂面)。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湿挂面、干挂面及熟挂面的DON毒素含量,探讨挂面加工及煮制对DON毒素的去除效果。通过DON毒素标准品与0.3%碳酸钠水溶液加热验证DON毒素的降解反应。结果表明:挂面煮制是去除DON毒素的主要过程。黄碱挂面煮制后对DON毒素的去除效果优于无碱及添加0.3%碳酸钠的挂面,其去除率增加10.0%~26.1%。无碱挂面与含碳酸钠0.3%的挂面煮制后DON毒素的去除效果无显著差别。其中,黄碱挂面干燥后对DON毒素有去除效果,而无碱及添加0.3%碳酸钠的挂面干燥后无去除作用。分析DON毒素标准品在0.3%碳酸钠溶液中加热后的HPLC图谱,DON毒素在碱性条件下降解并有新产物生成。  相似文献   

13.
为了消除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进入食物链对人和动物食物安全造成的隐患,根据DON毒素污染的小麦籽粒与正常麦粒比重的差异,基于重力分选技术的基础原理,提出在筛面出料边设置出料装置的分选改进技术。以DON毒素不同污染程度的小麦设计出料装置,并对DON毒素污染籽粒分选效果作评价。结果表明,出料装置的重力分选改进技术使筛面小麦分布理想,尤其使DON毒素污染籽粒高度集中在筛面污染籽粒出料口附近。与常规的重力分选技术相比,采用改进技术分选后所得毒素污染籽粒部分占总分选小麦的数量减少,且毒素质量分数提高,用于后续加工的正常麦粒的获选率提高。重力分选改进技术可实现小麦中DON毒素污染籽粒的高效分选。  相似文献   

14.
赤霉病是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大麦和其他小谷类作物而造成作物减产的世界性病害。小麦赤霉病发病需要高温和高湿的环境条件,感染程度及发病范围主要由寄主自身的抗性决定,对粮食产业以及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来源于籽粒中积累的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 DON)。赤霉病需要多层次、全流程的防治,而降低DON毒素的危害是防治赤霉病需要重点突破的环节。本文概述了DON的合成过程、致病机制、检测方法和脱毒策略,并提出防治赤霉病的思路,重点挖掘与DON毒素诱导、运输和转化相关的基因资源,为通过生物育种途径培育DON低积累小麦品种、减少DON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小麦赤霉病粒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烔毒素含量有密切相关。将赤霉病粒以一定梯度添加,再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小麦中DON、ZEN含量。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赤霉病粒的增高DON、ZEN含量增加,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中强筋小麦为原料,调节磨粉机磨辊轧距以得到不同的预皮磨剥刮率,研究预皮磨不同轧距处理对小麦表面杂质、出粉率及面粉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皮磨剥刮率随着轧距的减小显著升高;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预皮磨轧距的减小,小麦容重、表面呕吐毒素和微生物显著降低,预皮磨磨后筛下细物料的水分含量、白度逐渐增大,灰分含量、呕吐毒素、微生物逐渐减小,预皮磨对小麦籽粒达到了清理的效果;与未经预皮磨处理的小麦相比,随着轧距的减小,磨后麸皮中大片状麸皮占比和总出粉率先升高后降低,小麦粉的灰分含量先降低后升高,白度先升高后降低,湿面筋含量升高,破损淀粉含量降低,预皮磨的轧距在2.4 mm 时可以在提高出粉率的同时改善小麦及小麦粉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以2016~2019年江淮下游地区新收获小麦为监测对象,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不同呕吐毒素(DON)含量小麦的籽粒特征。结果表明:随DON含量增大小麦各类粒型呈现明显不同的变化规律,赤霉病粒、发芽粒和破损粒比例均呈现变大趋势,而黑胚粒则无相关性;玉米赤霉烯酮(ZEN)随DON含量升高而变大且呈显著线性关系。不同年份"纵向监测"与同年份"横向监测"其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筛选高效降解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的微生物并鉴定其种类。方法 分离培养出高效降解DON的微生物,鉴定该微生物种类,分析微生物各组分降解DON的效率,并在DON超标的小麦麸皮中开展应用。结果 筛选到高效降解DON的菌株MB-1,该菌株能降解82.3%的DON。鉴定结果表明菌株MB-1被命名为Bacillus aryabhattai MB-1,中文名为阿氏芽孢杆菌MB-1。各组分降解DON的结果表明菌株MB-1产生至胞外的活性物质主导DON的生物降解。菌株MB-1可降解小麦麸皮中80.4%的DON。结论 本研究筛选到降解DON的阿氏芽孢杆菌MB-1,这是首次报道阿氏芽孢杆菌可高效降解DON,为降解去除小麦等谷物中的DON提供了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9.
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含量超标的赤霉病小麦为原料,采用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小麦籽粒、研磨后各组分及面制品中DON的含量,比较和分析DON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剔除呆白粒后的小麦籽粒可食用部分的DON含量大幅度下降;经过煮制的面条中DON含量下降较大,而蒸制的馒头中则下降较小;同是烘焙产品,曲奇中的DON含量降低幅度远远高于面包。  相似文献   

20.
基层粮库小麦收购入库工作量大,小麦的呕吐毒素含量检测成本高、时间长,不能满足收购现场的需要。基层粮库小麦收购入库,可以通过赤霉病粒含量的检测来辅助判断呕吐毒素是否超标,对赤霉病粒严重的小麦在清杂后通过籽粒比重的差异实施分选处理,大大降低小麦赤霉病粒含量、呕吐毒素含量,这种处理方法对实际应用有极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