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吃"的内涵,或叫做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是指由饮食物质文化、技术文化、意识文化等反映的植根于中华文化的饮食思想和观念。这是反映中华饮食文化本质属性的因素,是中华饮食文化深厚坚实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2.
一、筱田统先生的治学经历 筱田统先生是日本的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的开拓者。筱田先生以前,在这个领域积累了研究成果的学者主要是青木正儿,但后者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中国文艺,饮食文化研究只不过是其“副业”。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前的日本学界,普遍轻视饮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筱田基于“生活史是社会史的一部分,饮食史作为生活史的一部分,应该能够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领域”的信念,展开了不仅中国,甚至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在内的东亚饮食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枣庄传统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具有优越的条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饮食原料资源丰富,饮食品种繁多,具有典型的地方饮食特色、浓郁清新的风味、健康的营养搭配、成熟的传统工艺、别具特色的饮食器具。文中探讨了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包括原料资源遭受破坏、许多饮食项目遗失、工艺被盲目窜改、外来饮食文化的冲击等。提出应加强传统饮食文化研究、保护与开发饮食文化资源、筛选核心品种、进行品牌保护等政策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尚静雅 《食品工业》2021,(1):I0036-I0036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天"者,至高之尊谓,也就是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出发点。儒家认为民食关系着国家的稳定,传统文化注重从饮食角度看待社会与人生。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之下,我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国开始传播,但受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对同一菜名的翻译也出现一些差异。王学泰先生的《华夏饮食文化》以历史学、哲学、文化学、民俗学的大视角,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我国饮食文化加以探讨:重点介绍了各时代的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调、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情况,并论述了不同阶层人群的饮食生活。本文拟根据《华夏饮食文化》的基本思路,刍议中西方菜名翻译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文化适应与融合理论为基础,以华人的饮食生产与全球化为视角,探讨了当代北美华人移民的饮食生产与文化适应的过程。通过聚焦华人移民参与北美饮食文化更新与再生产的方式,从饮食生产系统的嵌入、饮食生产技术的变革和饮食文化的深度创新传播等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解读。研究认为,华人饮食生产在当代北美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融入整体饮食形态,展现了其包容性、多样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说起广西的饮食文化.有两大特色让人不得不提起:一是具有浓烈的民族风味特色.二是倡导绿色生态的饮食环境。  相似文献   

7.
二要把握供的尺度深识膳食供应的“质量度”.在吃当、吃好上做文章.准确膳食供应的需求。古今谈.吃有节.食有道、用得法.是膳食养生、有生、长生的要则。纵观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历程.可知古人对饮食的观念是:第一是注视饮食;第二是注意科学饮食。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宫廷饮食则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饮食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由于唐代传世文献中专门记载宫廷饮食的资料十分缺乏,所以研究各地向朝廷进献的土贡就成为了解唐代宫廷饮食基本情况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饮食文化的文化自信中国的文明和文化,从诞生至现在,绵延数千年一直没有中断,一直是原生态存在,而且不断在繁衍和创新,有着强大的文化基因。而文明的载体如房舍建筑、语言文字、饮食文化和饮食习俗等。中国的饮食习俗和中餐的特点就是一脉相承,技艺多样、品种多样、风味多样,参与性强、互动性强、故事性强。所以,研究中国的饮食和文化,要从全国和世界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金华特色饮食街,是集饮食品尝、土特产购物、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和谐空间。通过饮食产业街与城市的互相影响,充分发掘金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现代价值,拓展金华城区的发展空间,促进区域饮食文化产业的繁荣,推动金华餐饮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白晶光 《食品工业》2021,(1):I0027-I0027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以我国为例,在我国各种各样的文化中,涉及国人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最为常见的文化便是饮食文化、礼仪文化、服饰文化、思想文化、建筑文化,等等。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文化都是我国传统文化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抹颜色,而且,这些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以及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在海内外的不断传播,进一步加深了外国友人对我国饮食,以及我国所特有的饮食文化的好奇与憧憬,因此近几年来,不少外国人士也热衷于研究我国的饮食,特别是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繁多的饮食物种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在饮食实践中,人们不断总结出有关饮食保健养生的理论与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是饮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其中的“饮食禁忌”,也是这笔财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丁震 《烹调知识》2010,(11):12-13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物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饮食生活和饮食生产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综合而成的。饮食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流派的珍馐佳肴如花团锦簇,异彩纷呈。以徐州为中心的徐海菜系则是这簇花团中一枝十分耀眼的奇葩。在江苏饮食文化史上,徐州菜不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是整个中华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不仅反映在中国烹任理论的最早提出或者形成上,而且体现在中国烹饪实践的发展中。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饮食文化宝库中,有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它就是素有“天下第—家”之称的孔府饮食文化。在中国食苑艺术中,与文化渊源最密切的,当属孔府饮食文化。孔府饮食文化在孔子饮食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历时2500余年,传承70多代而自成体系,这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相似文献   

15.
中山时子老师(御茶之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以国立御茶之水女子大学为首,还在其它几所大学和教育机关,长年为汉语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但是,在这里特别想要强调的是中山老师对中国饮食生活,饮食文化方面特有的兴趣及热情。由于持有“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研究中国饮食”这样的信念,招集合作者,制做了大规模的中国料理辞典。翻译了大量的中国料理书籍。这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饮食生活认识不多的一般日本人来说,起到了广泛地启发作用,这是他人无法比拟的个人价值。简单地列举一下中山老师的经历和主要著作,并且介绍一下她那热情积极地工作态度。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让我们有广泛接触外国文化的机会,社会信息化,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已成为现代饮食生活的时髦。人们对饮食的追求,更加注重营养、风味和情趣。因此教学生一些吃西餐的方法和礼仪,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一、西餐的用餐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一个民族或群体由于各自有较稳定的生存地域和生计方式,因而具有相对独立的饮食文化,这是其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事实上。每个民族或群体的饮食生活是动态的,反映在文化上是相互交流的。在不同民族、地域、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播、渗透、吸收、整合、流变中,饮食文化不断发展变化,这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中显得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与中原地区、周边民族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交流状况。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思想是历史的灵魂。民以食为天,民亦以食思之、悟之。中国的饮食思想生成于中华饮食历史之中,体现中国人对饮食的感知、认识和品鉴、评价的态度,是关于饮食文化的思想结晶;饮食思想是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和重要精神库藏之一。《中国饮食文化百科全书》首次设“思想卷”,旨在荟蕞、提炼中华饮食思想文脉,爬梳名人饮食思想精华,揭示中国饮食存在的本质和价值底蕴。古今饮食思想多散见于各类典籍、著述,在饮食典籍中有较集中表达。本卷对饮食思想的发掘和梳理,不刻意寻求与饮食现象的阐释对应,而是注重抓住饮食思想的内涵和文化特征,尽可能贯穿饮食生活的经验和历史传统,努力凸显饮食思想对饮食品鉴、评判的引领意义,以下从思想卷选取两个词条,“现当代饮食美学”系本人撰写,“烹饪技术生成思想”系张子平撰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邵万宽 《餐饮世界》2009,(11):26-31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数千年来,各兄弟民族之间不断交流.共同发展,创造了包括饮食文明在内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由于我国各民族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居住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食习俗。根据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食物来源及食物结构,从历史发展来看,可大致划分为采集、渔猎型饮食文化,游牧、畜牧型饮食文化,农耕型饮食文化等类型。  相似文献   

20.
饮食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娜 《烹调知识》1997,(6):34-35
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是的,美存在于人类诸多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美,把美融入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中。现代美食观认为:科学的合理的饮食,应是享受、健康、文明与美学理想的结合。 中国烹饪的传统体现于菜肴的色、香、味、形,而饮食文化更讲究环境、行为、人情和伦理;前者是视、味、嗅三觉享受的艺术美,后者则是精神与心理反映的感受美。现在让我们从日常的饮食生活中探讨一下美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