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赛时 《烹调知识》1999,(10):32-33
我国古代的节令活动往往与饮酒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最为耀眼的是重阳节的菊花酒。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时值秋高气爽,万菊盛开,人们在登高赏菊的同时,还要尽情地饮用菊花酒,从而形成了传统的节令风习。菊花酒也成为我国酒界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 据史籍记载,菊花酒起源于  相似文献   

2.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民间有佩茱萸、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传统习俗.糕、高谐音,酒、久比义,生活步步高.但愿人长久,这正是重阳节习俗的本义.  相似文献   

3.
九九又重阳.古人以“六”为阴数,以“九”为阳数,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两个阳数重合,所以人们把这一天叫作“重阳”,也称“重九”。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荣也被逐出宫,嫁给一个贫民作妻子.时间一长,贾女就将宫中的一些习俗传到了民间:每年的九月初大,皇宫里的人都要佩茱萸、食蓬饵(菊花糕)、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明代的皇帝在重阳节这一天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这些风俗以后代代相传,渐渐在民间就形成了重阳节登高、赏菊、吃蟹、做菊花糕、喝菊花酒、插…  相似文献   

4.
张正修 《烹调知识》2013,(10):12-13
农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古人认为这是个大吉的日子。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也多姿多彩,出游登高、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相似文献   

5.
菊花酒     
我国很早就有酿菊花酒的历史。据成书于西汉的《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遥想那时的人们,于“九九”重阳节,独行或相邀,神情怡然地去登高、赏菊,或深或浅地啜饮菊花酒,不禁令人神往。  相似文献   

6.
重阳话养生     
莲琪  潘铭  小风 《食品与药品》2011,(10):74-75
农历九月九,重阳佳节,天高云淡,菊桂飘香,携一家老小登高望远,饱览秋色,是很多人的不二选择。早在东汉时期,重阳就已成为一个节日,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使得这个传统节日份外热闹。自1989年起,我国政府又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爱老、养生保健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菊花酒史话     
“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茱萸赐朝大,难得一枝来。”这是杜甫的一首《九日诗》,诗描写了唐朝宫中重阳节赐菊花酒、佩茱萸的宫俗,也反映出重阳节饮菊花酒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仪。  相似文献   

8.
张鄂 《食品与生活》2005,(10):18-19
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唐诗中有许多咏重阳的佳作,那是属于炎黄子孙永远的菊花。  相似文献   

9.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在《易经》中,九是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据史料记载,魏晋时期就有了重阳饮酒赏菊的习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明代,更有了官民登高并且食重阳糕的风俗,不过民俗常因地区与时令的不同而具有多元性的意义。重阳节时有出游登高、插茱萸、放风筝、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相似文献   

10.
重阳侃糕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一天二九相重,俗称“重九”。《易经》云:“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齐人月令》中载:“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金秋九月,正是天高云淡、金风送爽、登高远眺的好季节,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老人节”。  相似文献   

11.
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唐诗中有许多咏重阳的佳作,那是属于炎黄子孙永远的菊花。一说到重阳节,人们自然会想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只身一人远离家乡到长安求取功名时写的。重阳节这天,长安城里万家插茱萸(一种有香味的植物,民间传说可以驱邪)登高过节。  相似文献   

12.
重阳糕四例     
“仲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我国素有佩茱萸登高吃花糕、饮菊花酒的习俗。各地的花糕各具特色,有用糖果做的,有发面垒果蒸的,有用糯米、黄米捣成的,现介绍数则如下: 一、重阳糕 主料:糯米粉850克、粳米粉1.2公斤,白糖250克,熬好的白糖油500  相似文献   

13.
缪士毅 《烹调知识》2012,(10):10-10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而吃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习俗之一。糕,一种用稻、黍等米粉蒸制而成的食点,源于上古,《周礼》中的"糗饵"即为出现较早的糕点食品。重阳食糕,古已有之,隋朝杜公瞻注《楚荆岁时记》云:重阳"今北人亦重阳节,佩莱萸,食饵(糕),饮菊花酒。"唐代重阳食糕  相似文献   

14.
九黄饼是湖北荆州人民重阳节登山赏菊时的名吃.它起源于晋朝,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据《荆州府志》载:当地百姓每年“重九日蒸糕,饮菊酒.插茱萸以避恶,登高览胜,  相似文献   

15.
鲜花作为菜肴,古就有之。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爱菊如宝, 他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诗坛脍炙人口的名句。民间就奉他为"九月花神"。相传有一次,陶渊明因九月九日重阳节,他没有酒过节,只是独坐在自己的寓所门口的菊丛前。他采下一大把的菊花,准备赏菊过节。这时有一白衣人来到,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人来送酒。他欣喜若狂,来不及去买菜,而以菊花烹制下酒菜肴,足见他食花的闲情逸致。  相似文献   

16.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故人们称其为“重阳”。自古以来,我国民间都有在“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的习俗。据《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重九日家有大祸,其师费长房未卜先知,令其携家眷,各带装茱萸的彩袋,离家登高躲避。桓景照办以后,才使全家幸免于难。于是就有了重九登高的习俗,后演变为户户插茱萸,家家都吃糕。魏晋时重阳糕名“蓬饵”,是以黍米或秫米制成。晋代的《玉烛宝典》载:因此时“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因以作糕。至宋代时,重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酒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50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酒文化作为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的饮酒习俗与传统节日密不可分。每逢佳节,芬芳之气从酒坛内渗出坛中甘美液汁的洋溢更为节日增添了一份喜气。我国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酒成了节日乐章中永恒的主旋律: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饮"年酒"等。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饮酒习俗更加丰富多彩,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也要饮酒。  相似文献   

18.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阳节.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重阳登高,赏菊,饮  相似文献   

19.
重阳节话糕     
农历九月初九,因"九"是阳数,这一天出现两个"九",故谓"重阳"。它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其起始,说法种种,不一而足,结论竟是:"自古莫知其由"。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现将部分有关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看: 最早说是"春秋齐景公始为登高节",但没有说出个究竟。 西汉初,一个被疏散出宫的宫女,说是每逢九月九日,宫内皆"佩茱萸、食蓬饵、饮菊酒,令人长寿"。 也有说:"汉俗九日饮菊花酒,以祓除不祥"。 另有一个传说:东汉汝南县  相似文献   

20.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诗人毛泽东的一首名篇,它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重阳节的物候特征以及作者的抱负与感怀。 重阳节亦称九月九、重九节、女儿节、敬老节、长寿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持螯节或花糕节,是流传在汉、蒙、彝、布依等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有“以阳爻为九”的记载,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为“重阳”。“九九”谐音“久久”,体现敬老之意,故寓“长寿”。是日民间有“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