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华北地台区早-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原理,建立了华北地台区下-中侏罗统的地层划分对比格架,并分别编制了早、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图。由于印支运动末期华北地台区整体抬升,下侏罗统的沉积范围与上三叠统相比明显缩小。中侏罗统在华北地台区沉积范围较下侏罗统明显加大,除鄂尔多斯盆地、南华北地区外,在渤海湾盆地也出现较多的中侏罗统沉积。下侏罗统的沉积中心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侏罗统在鄂尔多斯盆地沉积范围较下侏罗统明显扩大,沉积中心逐渐向西北方向迁移。南华北地区下侏罗统沉积区主要分布于合肥盆地和济源盆地,中侏罗统在南华北地区的沉积盆地增多,除合肥盆地、济源盆地外,在黄口、周口、义马等盆地也发育了部分沉积,并且均受到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的联合控制。在渤海湾盆地下侏罗统仅北部有少量沉积,中侏罗统盆地分布范围明显扩大,济阳坳陷区、临清坳陷区、黄骅坳陷区均出现了大面积的沉积区。  相似文献   

2.
根据野外典型构造变形观测和主干地震测线解释与分析,将柴北缘构造演化划分为早-中侏罗世的断坳盆地、晚侏罗世-自垩纪的坳陷盆地、自垩纪末期的反转挤压抬升剥蚀、古近纪坳陷盆地和新近纪挤压坳陷盆地5个阶段。柴北缘侏罗系主要是在造山期后的伸展作用及自身的沉积载荷下沉积的,其构造的复杂性主要是后期构造旋回叠加和改造的结果。受构造活动的控制,柴北缘侏罗系沉积中心具有由南西向北东迁移且沉积范围不断萎缩的特点。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显示,表观年龄(85±12)~(78±9)Ma、(34±9)Ma和2.9~1.1Ma,分别与燕山末期、喜马拉雅中、晚期挤压抬升构造活动相对应,为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提供了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3.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存在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烃源岩为上侏罗统黑色泥岩,储层为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砂岩,区域盖层为始新统泥岩。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为始新世,各种油气成藏地质事件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坳陷中、东部区域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而坳陷西部区域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小,油气资源前景较差。  相似文献   

4.
南海笔架南盆地沉积和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二维地震剖面综合解释和精细速度分析,研究了笔架南盆地的沉积和构造特征,认为盆地西部沉积环境稳定,为与大洋相似的深海-半深海环境;东部受构造活动影响大,以浊流沉积和深海沉积为主。盆地沉积厚度总体上呈西薄东厚。盆地的构造特征西部明显不同,西部为深海平原,发育少量正断层,地层无变形;向东部逐渐过渡为海沟坳陷带和逆冲增生带,正断层,逆冲断层发育,地层变形较强,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探讨了盆地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5.
三江盆地绥滨坳陷区域地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绥滨坳陷位于三江盆地西部.构造特征显示,绥滨坳陷是一个长期演化发展的一级构造单元,其二级构造单元为中伏屯凸起、军川-南大林子凹陷和四方林子斜坡.其中军川-南大林子凹陷是一个较有利含油气远景的凹陷,而四方林子斜坡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坳陷内主要发育23条断裂,主要发育压性和压扭性的逆冲断裂,北北西-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断裂构成了区块内基本的断裂体系,三组断裂活动具多期性和继承性.地层特征发现,三江盆地绥滨坳陷在前中生界基底之上发育9套充填地层,自下而上发育有中侏罗统绥滨组、上侏罗统东荣组、下白垩统城子河组、穆棱组、东山组、上白垩统猴石沟、海浪组、七星河组、雁窝组、下第三系渐新统宝泉岭组、上第三系中新统富锦组和第四系,各地层间以不整合或假整合面为界.地质演化史表明,绥滨坳陷从中侏罗世开始,经历了中生代的伸展作用和新生代的走滑拉分作用,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其构造演化经历了裂陷、断陷、挤压回返和走滑伸展等4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敦煌盆地五墩凹陷是河西走廊新发现的含油气凹陷,对其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通过二维地震和钻井的精细解释,综合分析凹陷的结构特征和构造演化历史,研究认为,根据凹陷的结构特征,将其划分为北部斜坡带、中央洼陷带和南部断阶带3部分;构造演化史可分为5个阶段,即早-中侏罗世断陷期、中-晚侏罗世坳陷期、早白垩世断陷期、晚白垩世-新近纪挤压抬升剥蚀期、新近纪-第四纪走滑-逆冲坳陷期。五墩凹陷下侏罗统大山口组和中侏罗统中间沟组沉积期,有利于主力烃源岩的形成,北部斜坡带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南部扇三角洲为有利砂体,是下一步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7.
通过二维地震剖面综合解释和精细速度分析 ,研究了笔架南盆地的沉积和构造特征 ,认为盆地西部沉积环境稳定 ,为与大洋相似的深海 半深海环境 ;东部受构造活动影响大 ,以浊流沉积和深海沉积为主。盆地沉积厚度总体上呈西薄东厚。盆地的构造特征东西部明显不同 ,西部为深海平原 ,发育少量正断层 ,地层无变形 ;向东部逐渐过渡为海沟坳陷带和逆冲增生带 ,正断层、逆冲断层发育 ,地层变形较强。在此基础上 ,结合区域构造背景 ,探讨了盆地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含油气盆地——塔里木、准噶尔、酒泉、柴达木、吐哈、焉耆、伊宁盆地周边断裂特征,都是向盆内逆掩逆冲,前第四系地层逆冲到第四系地层之上。在中国中部含油气盆地——陕甘宁、四川、百色盆地周边断裂特征也同样是前第四系地层逆冲到第四系地层之上,而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浅层只是形成坳陷式的盆地边缘零星断层向盆内逆冲。研究表明,中国西部、中部、东部含油气盆地最终定型期应在第四纪。但晚喜山期逆冲的力度从西向东依次减弱,这也说明晚喜山运动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挤压强度太大,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挤压的强度。中国含油气盆地最终成盆期——第四纪,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有实际找油、找气的意义。当前第四纪挤压盆地仅柴达木盆地在第四系构造层中找到了天然气藏,而塔里木盆地在天山山前库车坳陷和渤海湾盆地的渤中坳陷也具有类似的地质条件,因此建议在库车坳陷和渤中坳陷进行浅层地震成图,选择突破口,寻找浅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乍得Bongor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乍得H区块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海外最大的高风险勘探区块,Bongor盆地是H区块内一个完整的沉积盆地,是受中非剪切带影响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陆内强反转裂谷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断陷、晚白垩世强烈抬升反转和新生代统一成盆三大演化阶段。现今的盆地由北向南可划分为北部斜坡、中央坳陷、南部隆起和南部坳陷4个次级构造单元,中央坳陷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凹陷,其中南断北超的中部凹陷为盆地最主要的构造单元。反转和走滑构造是盆地最显著的构造特征。Bongor盆地的生储盖组合以下白垩统为主;油气成藏受断裂和走滑反转构造控制;反转构造带与有利岩相带结合控制了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反转构造地震反射特征、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珠Ⅲ坳陷反转构造形成期次,划分了该区反转构造样式,研究了反转构造对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研究认为该区发育古近纪末期断陷反转和新近纪晚期拗陷反转2期反转构造幕,早期反转构造发生在古近纪,是在断陷期—断拗转换期之上的叠加构造,晚期反转构造发生在新近纪,是盆地坳陷期之上的叠加构造。依据反转构造与先存断裂和构造的关系,珠Ⅲ坳陷反转构造样式可划分为断层限制型和褶皱挠曲型2个大类,细分为5类断层限制型和3类褶皱挠曲型反转构造样式。反转构造可以形成良好的油气聚集圈闭条件,但早期反转会使烃源岩埋藏变浅,难以达到生烃门限而导致生烃能力很小,晚期反转构造油气成藏条件良好,特别是坳陷西部较大反转构造是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埋藏演化史恢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背景和勘探资料表明,盆地西部地区白垩系的声波时差资料具有明显的分段性,用泥岩压实趋势法估算三叠系及其以上地层剥蚀厚度缺乏普遍适用性.采用钻井分层资料“点连线、线线相交闭合”方式及以地层对比为主的方法对三叠纪以来4期地层抬升并遭受剥蚀的剥蚀量进行了恢复,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恢复结果表明,白垩纪末期为三叠纪以来最强烈的一期全盆抬升剥蚀事件,三叠纪末期、中侏罗世和侏罗纪末期这3期剥蚀事件相对较弱.自三叠纪以来,盆地表现出掀斜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侏罗系煤系非常规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巨大,正成为未来一大勘探领域。准噶尔盆地作为西部最大含煤盆地,广泛发育侏罗系煤系,致密砂岩气勘探前景良好。盆地腹部中下侏罗统煤系致密砂岩气气源岩为中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与西山窑组煤系烃源岩,形成自生自储成藏组合,具深盆气特征,主要分布于埋深4 500~6 000m深度范围。煤系烃源岩与砂岩储集层多呈“上下”或“三明治”组合形式,表现出典型致密砂岩气藏储集砂体致密、普遍异常高压、气水关系复杂、产能较低、准连续规模分布特点。初步估算盆地侏罗系煤系致密砂岩气地质资源量为(13 630~11 740)×108m3,技术可采资源量为(6 140~5 280)×108m3;腹部侏罗系煤系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大,勘探前景良好;主要勘探方向为围绕中央凸起带的(莫索湾—白家海凸起)南北两翼与构造结合部,以及西部车排子凸起南部倾没端、东部北三台凸起西南倾没端;有利勘探目标区为莫索湾凸起南翼、白家海凸起南翼、莫索湾—莫北凸起结合部东侧、莫索湾—白家海凸起结合部、车排子凸起沙门子鼻隆及北三台西泉鼻隆,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应为主要勘探目的层。  相似文献   

13.
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构造简单,为平缓的西倾单斜,断裂褶皱均不发育,因此该区三叠系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一直被认为主要受沉积相控制,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研究结果表明,陕北斜坡三叠系油藏的形成与富集实际上受沉积相带、鼻状隆起背景、运移通道、水动力等多重因素控制.鼻状隆起背景的存在是中生界油气藏形成和富集的一个重要条件,大中型油田的形成均与一定规模的鼻状隆起背景有关.对延长组上部长1-长2-长3成藏组合以及侏罗系成藏组合而言,断裂及裂缝等垂向运移通道对其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水动力则是三叠系油藏形成的一个重要圈闭因素.因此,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油藏的类型复杂多样,除岩性油藏外,构造-岩性、构造-水动力等复合油藏是该区三叠系油藏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底界面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松辽盆地北部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和钻井资料分析为基础,对其姚家组底界面特征展开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该界面之下的地层内发育了4组近NNE走向长距离延伸的微幅褶皱带,并且这4组褶皱带的隆起幅度由东向西逐渐减小;沿该界面发育了东薄西厚的红色古土壤层;古生物资料也显示界面上下有明显的物种组合突变现象。地球物理、沉积、古生物等证据揭示,姚家组底界面是发育在盆地裂后热沉降期内的一个具有挤压背景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磁性地层、古生物和同位素年龄均显示该界面的发育时代为晚白垩纪(距今约88.5Ma),与中生代期间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间一次重大的板块构造运动学重组事件一致。由此推断,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底界面是晚白垩纪板块构造重组事件在松辽盆地内的响应界面,至此开始,松辽盆地进入了构造反转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5.
吐鲁番坳陷鲁克沁稠油油藏形成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克沁稠油油藏位于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的中部,是目前在该盆地三叠系中发现的惟一稠油油藏,也是该盆地中规模较大的石油聚集区,具有复杂而独特的聚集规律。印支末期的构造运动使该构造带在印支末期前后的地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构造上的复杂变化与某些成藏条件的变化造成了鲁克沁稠油聚集带异常的稠油聚集特点。该稠油聚集带东高西低,说明稠油的运移曾出现过较大规模的自东向西的运聚。高孔隙度厚层砂岩中的断层能形成侧向封堵,并形成厚层断块稠油油藏。稠油聚集带不同部位储层的含油饱和度与孔隙度的关系存在较大差异,石油的注入位置不在现今构造带的最低部位,而在其倾斜构造带中东部的玉东1井区。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及以上地层主要经历了三叠系-侏罗系、侏罗系延安组-直罗组、侏 罗系-白垩系和白垩系-第四系地层不整合面对应的 4 期地层抬升与剥蚀事件。 综合利用压实曲线外 推法及地层趋势对比法估算了三叠纪以来 4 期构造抬升事件导致的地层剥蚀厚度,并对其进行了对比 与验证,采用盆地模拟方法恢复了研究区长 8 油层组顶面构造演化过程。 结果表明,三叠纪末延长组地 层剥蚀厚度为 345~465 m、中侏罗世末延安组地层剥蚀厚度为 150~220 m,侏罗纪末安定组地层剥蚀 厚度为 160~250 m,晚白垩世-新近纪末志丹群剥蚀厚度为 980~1 280 m。 构造沉降及抬升与剥蚀共 同控制了研究区延长组地层的构造形态,自三叠纪以来,其表现为掀斜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大量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详细讨论了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石炭纪地层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了该区两统4组新的地层层序,恢复了巴楚组与卡拉沙依组的原定义,新建玛扎塔格组。确认“巴楚运动”发生在早石炭世晚期,其在塔里木盆地表现为西强东弱。巴楚隆起东段砂泥岩段角度不整合于上泥岩段之上,西段为小海子组覆盖在中泥岩段或生屑灰岩段之上,至隆起西端——柯坪地区则为康克林组覆盖在四石厂组之上,巴楚组至玛扎塔格组剥蚀殆尽。巴楚隆起西部小海子组产Triticites带,发育逍遥阶,东部则缺失。建立了小海子组与南闸组的岩电划分标准,2组分别产S. suberectus–S. parvus–G. bella带、Triticites带与S. isolatus带、S. whitei–N. pequopensis带、Pseudoschwagerina带;2组间的间断由东向西逐渐缩小,至巴楚隆起西端为整合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沉积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伴随大华北盆地分化瓦解,直罗—安定组除在鄂尔多斯盆地呈整体分布外,在其周邻地区亦有大量零星分布的同期可对比地层。在现今盆地内,直罗组主要为河流相沉积;安定组以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湖泊相沉积为主。直罗—安定组的湖相沉积主要位于盆地东南部的古沉积中心部位,其堆积中心位于盆地西部的乌海—鄂托克前旗—平凉一线,堆积中心与沉积中心偏离。直罗组沉积前古构造格局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直罗—安定期的古地质面貌呈西北高东南低特点,南、北分异表现甚微。结合周邻同期地层岩性、岩相和现今构造单元形成时限等综合分析,认为直罗—安定期原始盆地的边界大致为:西在贺兰山之西,东达吕梁山之东、太行山以西,北抵大青山,南至秦岭。  相似文献   

19.
贺兰山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贺兰山汝箕沟玄武岩形成于晚三叠世末期到中侏罗世末期,属大陆裂谷玄武岩,反映了贺兰山地区当时处于裂谷的沉积环境.贺兰山地区中生代早中期的沉积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与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相一致;贺兰山盆地沉积物源、古水流资料及其西麓小松山滑覆构造特征均显示贺兰山盆地是一个更靠近北部边缘、由西向东地势平缓降低的更大沉积盆地的一部分.现今的银川地堑当时也并不是贺兰山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分割.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生代早中期贺兰山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羊塔克油气田的特征及形成历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羊塔克油气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轮台凸起西端 ,由 4个凝析气藏和 2个挥发性油藏组成 ,具有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储集层 (白垩系砂岩、下第三系底砂岩 )、优质盖层 (下第三系膏泥岩 )和优越的圈闭条件 ,烃源岩为库车坳陷的侏罗系煤系地层。据油气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 ,原油为煤系泥岩生成 ,天然气为煤成气。圈闭形成于早第三纪末 ,油气藏形成于晚第三纪的上新世库车组沉积期。油气从油气田东部注入 ,由东向西运移并差异聚集 ,依次形成凝析气藏、带油环凝析气藏和挥发性油藏。图 3表 3参 2 (梁大新摘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