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溶胶凝胶方法制备CaOSiO2P2O5H2O系统中CBC材料的工艺流程为基础,利用XRD,IR及固体核磁共振(29Si,31PNMR)等测试方法研究了溶胶的形成及溶胶凝胶转变过程中的物相变化及物相间发生的化学反应。结果表明:在多组分溶胶的形成过程中,由Ca(NO3)2·4H2O和H3PO4反应生成Ca2P2O7和Ca10(PO4)6(OH)2(羟基磷灰石,简写为OHAp,下同),两者均在硅溶胶颗粒的表面上析晶长大;在多组分溶胶凝胶的转变过程中,发生失水,减少电解质,改变pH值等一系列现象。  相似文献   

2.
利用XRD,IR,SEM及^29Si,^31P-NMR等测试技术研究了CaO-SiO2-P2O5-H2O系统中干凝胶在烧成过程中的物相变化及物相间发生的化学反应,认为凝胶在烧成过程的不同阶段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如下:(1)673~773K,由Ca2P2O7和Ca(NO3)2.4H2O反应生成了OHAp;(2)733~873K,由Ca2P2O7和CaO反应生成了β-C3P;(3)873~973K;由C  相似文献   

3.
以溶胶-凝胶方法制备CaO-SiO2-P2O5-H2O系统中CBC材料工艺流程为基础,利用XRD,IR及固体核磁共振(^29Si,^31P-NMR)等测试方法研究了溶胶的形成及溶胶-凝胶转变过程中的物相变化及物相间发生的化学反应,结果表明,在多组分溶胶的形成过程,由Ca(NO3)2.4H2O和H3PO4反应生成Ca2O2O7和Ca10(PO4)6(OH)2(羟基磷灰石,简写为OHAp,下同),两者  相似文献   

4.
利用SEM-EDS和相分析技术对CaO-SiO2-P2O5-H2O系统中CBC材料的水化28d和365d试样的抛光表面进行了观察分析,发现水化初期的物相分布以Ca、Si、P矿相为基体,占总相的68.05%;水化后期该相的量减少,Ca、P相和Ca、Si相增多,并出现了纯Si相,表明随水化进行,SiO2和P2O5之间的相互固溶现象减少,最后详细分析了水化反应过程、强度机理以及水化后期体系出现较多SiO2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合国外文献,概括地介绍了Al_2O_3-P_2O_5-H_2O系统和MgO-P_2O_5-H_2O系统相平衡的研究结果;并参考相图,对相应的磷酸盐胶凝材料的常温胶结过程和常温胶结产物提出看法,以及据此解释了一些实际工艺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制备了CaO—-P2O5—SiO2系统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并通过一定的烧结工艺将其制备成用作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多孔材料。采用生物材料的体外实验方法(in vitro)及DTA、XRD、SEM及FTIR等材料显微结构及性能研究手段分析研究了烧结温度对多孔材料的显微结构、生物活性和可降解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Al2O3-ZrO2陶瓷薄膜早期干燥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无机盐先驱体,溶胶-凝胶法制备了Al2O3-ZrO2双组分溶胶,对溶胶膜的早期干燥过程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干燥制度下薄膜的典型形貌,结果表明:Al2O3-ZrO2陶瓷薄膜的早期干燥过程存在着两个恒速干燥期,第1恒速干燥期的干燥速度明显高于第2恒速干燥期,在早期干燥过程中温度的作用非常明显,随着温度的升高,薄膜质量损失率急剧增加,分级干燥制度可以获得光滑平整,无裂纹搞质量薄膜。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分析、扫描电镜、X荧光分析等测试方法研究了托勒莫来石、C-S-H等相在固溶铝后以及水榴子石相在固溶铁、硅后的形成条件及物化参数的变化。 此外,研究了CaO-SiO_2-Al_2O_3-H_2O系统中用细度不同的石英以及当 SiO_2 的活性不同(用石英或无定形二氧化硅)时所形成的水化产物的种类、数量、结晶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硅酸乙酯和无机铝盐为前驱体,通过水解法制备了TSiO2-Al2O3复合溶胶.通过粘度测量、红外光谱以及热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复合溶胶的溶胶-凝胶转变过程及对应凝胶热分解过程中的动力学,并对上述结果从化学键、电荷密度等方面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用溶胶凝胶法制备Y2O3:Eu薄膜红色电致发光材料,采用SnO2透明导电膜和SrTiO3陶瓷基片,制备出薄膜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运用XRD、SEM、荧光光谱、TEM等测试手段对制备的材料和薄膜发光器件进行表征.在制备Y2O3:Eu的薄膜发光材料过程中,考查了Eu3+掺杂浓度、烧结温度以及不同Eu3+的掺杂量对材料发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u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8mol%,最佳烧成条件是900℃、保温1h,其发射主峰在614nm处,是典型的Eu3+的5D0-7F2电偶极跃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二甲亚砜取代乙醇,并将凝胶进行热陈化处理,制得了无裂纹的K_2O-PbO-B_2O_3-SiO_2系统玻璃。其中,凝胶经热陈化处理平均孔径由36.5A提高到108.2A;以二甲亚砜取代乙醇,促进凝胶有机基因的分解,有利于凝胶向玻璃转变。  相似文献   

12.
烧成系统旁路放风装置的过程研究与开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原燃料中钾、钠、氯、硫等元素对新型干法窑生产过程造成影响,使系统运行稳定,以保证产品质量.采用窑尾旁路放风装置是目前解决高含量钾、钠、氯问题的有效途径.采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利用在开源代码OpenFOAM基础上的开发模型,通过对折流式放风装置的参数化研究,以及与直流式混合室的对比,对两种型式的放风装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折流式放风装置,采用低入口风速有利于提高冷却效果;其出口面积的大小影响装置的阻力,据此可通过出口尺寸确定来调整系统平衡;但在出口处会有部分高温区域与器壁相接触,可能造成结皮堵塞.(2)细长型蜗壳折流式混合室的冷却风混合效果不如短蜗壳好. (3)直流式放风装置,在出口处克服了折流式的缺陷,但其进口处也会存在部分高温区域与器壁相接触现象,且其混合强度较弱,需较长的混合距离.  相似文献   

13.
利用XRD和SEMEDS等测试技术对CaOSiO2P2O5H2O系统中CBC材料的水化产物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水化进行,OHAp、βC2S和βC3P的量均减少。水化365d时,体系中出现了一些不知归属的衍射线,三强线为:0.2092(100),0.8216(56),0.3091(41)。此外在水化产物中出现了两种不知名的水化磷酸盐:7CaO·3P2O5·xH2O和6CaO·P2O5·yH2O。前者是一种大片状的晶相,后者呈连续的大小不等的圆形小颗粒,难以断定是晶相还是凝胶相。  相似文献   

14.
试验用结合水法、化学减缩法、XRD定量等物理、化学分析方法 ,研究了C1 2 A7和石膏同时存在时C3S在不同系统中的水化动力学及水化机理。结果表明C1 2 A7能够促进C3S的水化 ,尤其是对C3S早期水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当有石膏存在时 ,这种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其机理是由于C1 2 A7水解放出的Al(OH) - 4 与C3S水解放出的Ca2 反应生成C3AH6 ,当有石膏存在时 ,生成钙钒石 ,从而加快了C3S的水化。研究得出了C3S在不同系统中的水化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陶瓷原位凝固成型技术 (直接凝胶凝固成型 )的基本原理和工艺过程 ,找出了影响成型工艺的基本因素 ,并且利用该成型技术制备出强度和密度较高 ,且密度均匀性好的坯体。  相似文献   

16.
ZrO2对CaO-Al2O3-SiO2系统微晶玻璃烧结过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何峰  钮峰 《玻璃与搪瓷》2005,33(2):14-17
CaO-Al2O3-SiO2系统微晶玻璃作为微晶玻璃中的一个新品种,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本文讨论了在CaO-Al2O3-SiO2系统微晶玻璃中加入ZrO2,研究了ZrO2对CaO-Al2O3-SiO2系统微晶玻璃烧结的影响.随着ZrO2加入量的增加,玻璃颗粒的烧结收缩率下降,说明ZrO2的加入对玻璃颗粒的烧结收缩有一定的阻碍作用.ZrO2的加入对CaO-Al2O3-SiO2系统微晶玻璃中的主晶相(β-硅灰石晶体)的析出没有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柠檬酸作为螯合剂,通过简单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富锂层状氧化物Li1.2Ni0.16Co0.12Mn0.52O2纳米颗粒。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显示:尺寸在100~300 nm的产物具有良好的六方层状结构。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物质,在0.1C电流密度和2.0~4.7 V电压区间,Li1.2Ni0.16Co0.12Mn0.52O2电极的初始放电比容量为245.9 mAh·g-1;在0.5C的电流密度下,经过6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达到97.3%;同时在5C这样高的电流密度下,放电容量也能稳定在115.8 mAh·g-1。  相似文献   

18.
探索了CaO-SiO2-P2O5-H2O系统中的化学结合材料的强度发展情况,其最大劈裂抗拉强度可达38.2MPa。用TMS-GC法和31P-NMR及29Si-NMR法综合研究了这种新型胶凝材料的水化性能,并将其和β-C2S及C3S的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这种CBC材料水化后,出现了Q3,Q4状态的[SiO4]聚合体,说明其水化过程及水化机理可能与β-C2S及C3S的水化完全不同,初步认为这是由于材料中的磷酸盐与硅酸盐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