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4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2例,随机分为PFNA组27例、DHS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指标,术后髋关节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1 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术中出血量均低于DHS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在住院天数比较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HS组,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月、术后6月以及术后12月,PFNA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FA较DHS方式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着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手术切口小、骨折愈合时间短以及髋关节恢复好等优点,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利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观察组利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自主负重时间、治疗有效率、髋部功能恢复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8.5±18.6)min、(5.1±0.8)cm、(120.0±15.2)mL、(6.5±2.1)周、96.0%、100.0%、0%,以上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利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有效率较高,且能够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撬拨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9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0例患者采用经皮撬拨联合PFNA治疗(观察组)、另外44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下PFNA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操作指标、骨折愈合情况、术后髋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对照分析行PFNA内固定(30例)和半髋关节置换(3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情况、近远期并发症及术后1年内髋关节Harris评分变化,总结两种术式的临床选择依据。结果:PFNA内固定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低于半髋关节置换组,其卧床时间、患肢负重时间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内固定组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0%、6.67%,与半髋关节置换组的6.67%、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逐渐改善,PFNA内固定组术后1~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低于半髋关节置换组,但术后12个月评分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PFNA内固定组临床优良率为80.00%,与半髋关节置换组的8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术均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临床实践中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黄皎春  程玲 《大重科技》1999,(4):19-20,29
股骨干骨折是四肢骨折中的常见病例,约占全身骨折的6%。近10年来,我院应用多种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病人120例。本文就各种方法的应用情况、注意事项、愈合后功能、术式选择进行分析总结。目的在于比较各种治疗的优、缺点,探讨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董宝铁  高伟  周振东 《现代仪器》2015,(2):86-87,92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2008年12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采用PFNA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DH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疗效、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所有入选病例均获得12至18个月以上有效随访,结果显示PFNA组优良率为96.67%(29/30),与DHS组的90.00%(27/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手术时间(70.73±2.84)min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97.56±2.25)min(P<0.05);术中出血量观察组(181.34±25.68)m L,明显少于DHS组的(332.33±18.84)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疗效与DHS相当,但PFNA治疗较DHS出血量少,手术时间明显较短,而且患者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四肢骨折术后发生骨不连原因,探讨治疗策略。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451例四肢骨折患者,分析其术后骨不连发生原因,并观察其治疗后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情况,总结四肢骨折术后发生骨不连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 :451例患者中,37例患者发生骨不连,发生率为8.20%,其中肥大性骨不连19例,萎缩性骨不连12例,感染性骨不连6例。37例患者中,因医源性因素发生骨不连者31例,占83.78%,其次为全身因素及药物因素,分别占13.51%、2.70%。37例骨不连患者骨折愈合、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75.68%、72.97%。结论 :医源性因素是导致四肢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主要原因,虽然个体化综合治疗能够有效保证患者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但严格遵守手术适应证、规范手术流程、重视术后康复锻炼为降低骨不连发生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与安全性,为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98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内固定方式纳入钢板组(n=47)和逆行交锁髓内钉组(n=51),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术后畸形愈合发生率为10.64%,高于髓内钉组的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骨折基本愈合时间、骨折完全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低于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髓内钉组1年随访时Kolmert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8.72%、86.2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钢板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相仿,逆行交锁髓内钉可降低患者术后畸形愈合风险,缩短骨折愈合及完全负重时间,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效果,总结治疗思路。方法:整理5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内固定术后3~45个月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对其手术方法、髋关节Harris评分变化进行分析,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效果并总结临床体会。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4.92±11.38)min,术中出血量(554.89±64.62)mL,术中未见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随访显示,骨折均于2~4个月内愈合,未见骨折不愈合;术后1例患者发生脱位,给予闭合复位;其他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感染、假体柄移位及断裂、骨溶解、脱位、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患者髋臼及生物型股骨柄均达到生物压配和即刻稳定,术后3个月X线片示广泛性骨长入,57例均达骨性固定。患者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各项目及总分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有效补救方法,准确评估股骨柄有效长度、规范植入操作、完善骨与软组织重建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老年髌骨下极粉碎骨折的效果与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33例老年髌骨下极粉碎骨折患者为对象进行前瞻性分析。患者均接受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记录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开始功能锻炼时间、下地行走时间等指标,检测其膝关节活动度、髌骨高度并与健侧进行比较,分析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总结治疗体会。结果:13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复位及固定效果满意,无中转髌骨完全切除者且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均获骨性愈合。128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12±2.71)个月,患者开始功能锻炼时间为术后(2.57±0.31)d,膝关节屈曲达90°时间为术后(7.85±0.92)d,膝关节屈曲达120°时间为术后(10.62±0.88)d,下地行走时间为术后(13.95±1.27)d。与术后1周相比,患者术后2周~术后8周膝关节屈曲度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周~术后8周,患者患侧与健侧膝关节屈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患者患侧髌骨高度Insall-Salvati指数为(1.01±0.25),与健侧的(0.99±0.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年Bostman膝关节功能评分优90例,良38例,优良率为100.00%。结论: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老年髌骨下极粉碎骨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能够在保证髌骨完整性的前提下促进髌骨长度的恢复与膝关节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我院2010年—2013年3年间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中随访时间>1.5年,资料完整者7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其手术入路,分别纳入前路组、后路组、前后联合入路组,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力学参数变化及围术指标、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前路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后路组,后路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前后联合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后路组术前脊髓感觉功能、运动功能、Cobb's角、椎体水平移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脊髓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均显著提高,但前后联合入路组上述指标仍显著低于前路组及后路组;各组患者Cobb's角、椎体水平移位均显著降低,但前后联合入路组上述指标仍显著高于前路组及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植骨融合率均为100%。前路组植骨融合时间为(11.73±2.45)周,后路组为(16.85±2.16)周,前后联合入路组为(21.40±2.78)周,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损伤类型、损伤节段及脊髓受压部位、受压程度等多种因素,选取合理的入路方案,是保证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基于粗集理论的往复泵泵阀故障诊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粗集理论的往复泵泵阀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可以直接从经过小波包处理的泵阀振动信号中提取故障诊断观测,并由此建立基于规则的泵阀故障诊断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对发生故障的单个泵阀进行诊断,而且还能对同时发生故障的多个泵阀进行诊断,试验结果表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也为其它复杂机械的故障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对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的粗基准选择原则用数学方法给予证明,并从逻辑关系上给出应用“原则”的条件;把“原则”扩展后,总结出各工序间余量、设计尺寸与各个加工阶段的工序尺寸及公差的关系,使粗基准选择原则的内涵更加丰富,进一步指导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合理制订。  相似文献   

15.
基于粗集理论的模糊神经网络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智能控制研究发展到了模糊神经网络阶段,其中5层模糊神经网络结构的物理含义清晰,而Max-Min模糊神经网络反应快,实时性强。在分析两者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粗糙集构建模糊神经网络的方法,并通过比较3种方法对同一个事例的建模,说明了基于粗糙集方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基于小波包与粗集的往复压缩机故障诊断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基于小波包与粗集的往复压缩机故障诊断的新方法。该方法使故障特征提取及规则的提取都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经诊断实例表明,使用该方法可对往复压缩机进行有效的故障诊断。  相似文献   

17.
彭娟媚 《工具技术》2005,39(12):55-58
介绍了一种计算与作图相结合的直齿锥齿轮粗铣刀齿形设计方法,推导了精确计算公式,详述了计算步骤和计算机作图方法,并给出了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8.
结合工程设备系统故障发生具有随机性的特点 ,基于概率粗集 (PRS)理论模型实现了故障诊断知识的提取。通过改进的模糊 C-均值聚类算法对原始故障数据加以量化 ,采用正则条件熵进行诊断知识系统的统计约简 ,对不协调的诊断规则利用最小风险 Bayes决策理论加以分析处理。仿真实验表明 ,该方法弥补了现有方法的不足 ,克服了基本 RS模型方法无法处理不协调规则的缺点 ,可得到有效的简化诊断知识  相似文献   

19.
20.
针对诸多关于数控指令的教材中,对G73复合循环指令参数确定存在一定的误解或者不确定性,本文运用图示法,形象地分析了该指令轨迹、参数的含义及确定方法,并结合刀路轨迹给出G73指令中参数的计算公式,避免了参数的不正确选择引起的空走刀、过切等实际问题。最后借助于实例及仿真软件验证该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