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实现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比较了新开发的顺序氯化消毒剂工艺与传统氯消毒工艺在常规工艺、常规+深度处理工艺、预氧化+常规+深度处理工艺中对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的去除特性。与传统的氯消毒相比,顺序氯化消毒工艺可以有效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THMs减少35.8%~77.0%,HAAs减少36.6%-54.8%:而且消毒进水水质越差,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消毒工艺就越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市备用微污染水源水,研究了在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氯化消毒工艺下的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并探究了消毒方式、加氨转化时间、氯胺比和p H对消毒副产物(DBPs)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顺序氯化组合工艺能够大大降低消毒过程中目标含碳消毒副产物(C-DBPs)和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的生成量,优化的加氨转化时间应控制在30 min内,适宜的氯氮质量比在1/5~1/3;组合工艺中产生的C-DBPs和N-DBPs受p H的影响较复杂,由短时游离氯和转氨后氯胺消毒两部分组成,前者DBPs生成量随p H的升高而增加,后者随p H的升高而降低,整体工艺随p H的升高由前10 min自由氯对DBPs生成量的贡献越大。  相似文献   

3.
不同原水的氯化消毒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炜  陈国光 《净水技术》2003,22(6):17-19
对上海市两个水源的原消毒工艺进行了化合氯和游离氯两种工艺的实验室和生产性试验,根据消毒副产物的测定数据,认为对黄浦江原水应采用化合氯消毒,而以长江为原水时,可采用游离氯消毒,要改变一次性加氯方式,减少预加氯量,增加滤后水加氯量。  相似文献   

4.
高锰酸钾安全强化预氯化工艺消毒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氯化是一种传统的应用比较广泛的预氧化技术,但其处理有机物浓度较高的水源水时不但生成大量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消毒副产物,而且消毒性能下降,不利于多级屏障作用的发挥。因此,对受污染水源水进行预氯化处理时.安全强化其消毒效能是十分必要的。以受污染水为试验水样.从微生物安全性及化学安全性两个方面考察高锰酸钾与氯联用预处理工艺的消毒效能以及对三卤甲烷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高锰酸钾与氯联用预处理工艺的消毒效能要明显好于它们单独使用的情况,经Berenbaum公式计算证实高锰酸钾与氯在降低微生物指标上具有协同作用;与投药总量相同的预氯化工艺相比,高锰酸钾与氯联用预处理工艺处理受污染水时,在消毒效能上相当.而在副产物生成上,能够减少近60%的三卤甲烷的生成量。此项研究为受污染水的预处理提供了一个安全预氯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氯胺消毒对管网中消毒副产物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氯消毒,氯胺具有消毒副产物生成量低的特点。本试验模拟管网,取典型的停留时间2d,考察了氯胺消毒时,pH和C12:N对管网中的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和卤乙酸)浓度的影响。试验表明,消毒副产物的浓度及其含溴的程度基本上随着pH降低、C12:N升高而增大。试验条件下,氯胺生成的卤乙酸量大都高于三卤甲烷,并且以二卤乙酸为主,这和自由氯时所生成三卤甲烷多、卤乙酸以三卤乙酸为主的倾向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6.
王万峰  黄耀  于建伟  潘峰 《水处理技术》2013,39(6):37-40,44
为阐明饮用水厂运行中主要消毒副产物的形成特征及转化规律,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北方某饮用水厂为研究对象,对采用预加氯的不同处理单元出水中3类消毒副产物,即8种卤乙酸(HAAs)、亚硝基二甲胺(NDMA)和4种三卤甲烷(THMs)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预氯化后3类副产物显著增加,HAAs、NDMA和THMs和质量浓度合计分别为33.1μg/L、9.0 ng/L和55.1μg/L;经双层滤料过滤后得到不同程度去除,5种可去除HAAs的去除率为15.7%~60.8%,NDMA去除率为48.1%,4种THMs的去除率为26.1%~49.2%。氯胺消毒下总出水中3类副产物含量也未明显增加,表明预氯化及氯胺消毒是进一步削减消毒副产物产生、降低饮用水健康安全风险的重要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为试验水样,观察了氯、氯胺单独消毒工艺以及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的消毒效能。同时比较了投药总量相同条件下单独氯胺消毒工艺及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的消毒效能以及对于THMs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污染严重,尤其是耗氯物质含量较高的污水,氯消毒效果受到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传统氯消毒工艺因易生成对人体有害的消毒副产物被广泛关注,采用替代氯消毒工艺控制消毒副产物是目前的研究重点。该文以天津市某自来水厂滤后水为试验对象,采用二氧化氯-氯胺顺序投加联合消毒工艺,分析了不同投加量组合对消毒副产物(THMs,HAAs和亚氯酸盐)产量的控制情况。结果表明当二氧化氯投加量为0.10~0.50 mg/L、氯胺投加量为0.50~1.50 mg/L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均能得到有效控制,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浣晓丹  罗岳平 《净水技术》1999,17(4):39-43,
自来水消毒对预防微生物疾病,确保饮用水安全卫生至关重要,但消毒过程中生成的各种副产物也威胁人体健康,目前,澳大利亚主要用氯和一氯胺消毒自来水。有些出厂水由于氯化而生成较高浓度的消毒副产物(DBPs),但除几家自来水公司并没有经常性地检测DBP浓度。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对澳大利亚饮用水的DBPs的性质、分布和含量等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0.
氯胺消毒及高锰酸钾氯胺联用消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为试验水样,观察了氯、氯胺单独消毒工艺以及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的消毒效能,同时比较了投药总量相同条件下单独氯胺消毒工艺及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的消毒效能以及对THMs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污染严重,尤其是耗氯物质含量较高的污水,氯消毒效果受到极大影响,氯胺消毒的效果要略好于氯消毒的效果,而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的消毒性能明显优于单独氯胺消毒工艺,并且能够进一步降低THMs的生成量。因此,高锰酸钾与氯胺协同消毒工艺可以使处理后水质从微生物安全性到化学安全性两方面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氯胺消毒法对自来水中三氯甲烷形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民强 《水处理技术》1997,23(6):341-344
本文对同一原水分别经单氯和氯胺消毒两种工艺制成的自来水中产生的三氯甲烷含量进行了对比,实验表明:当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氨时,氯消毒所产生的副产物三氯甲烷的含量显著减少,其生成量与氨的投加量呈一定的反比例关系。因此,氯胺消毒法对降低自来水中三氯甲烷含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控制氯化过程消毒副产物的生成,以苯胺(AN)作为目标污染物,探究了高铁酸钾(Fe(VI))预氧化对后续氯化消毒过程中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影响,并重点考察了Fe(VI)浓度、氯化pH、液氯浓度、氯化时间以及水质背景成分对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浓度Fe(VI)(150μmol/L)预氧化可有效减小各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势,氯化pH可以影响液氯的存在形式及消毒副产物的稳定性,从而对各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势产生不同的影响。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势受液氯浓度以及氯化时间的影响比较显著。在氯化工艺前耦合Fe(VI)预氧化工艺可明显降低天然水体中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势。  相似文献   

13.
《化工设计通讯》2017,(7):199-200
以西南某水厂进水为原水,采用净水工艺中常见的液氯、氯胺考察对不同季节原水的处理效果、消毒副产物及需氯量进行了实验分析,取得了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氯胺同液氯相比可以减少致癌副产物氯仿的产生,降低加氯量,提高灭菌消毒效果,并且在气温较高的春夏季节,有效氯消耗量大于气温较低的秋冬季节,这可能是与原水中含有的较多的有机物有关。  相似文献   

14.
饮用水中典型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自由氯及氯胺消毒技术产生的典型卤代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生成机理与模型进行了综述,并同时对其它消毒副产物3-氯-4(二氯甲基)-5-羟基-2(5H)-呋喃酮(MX)以及二甲基亚硝胺(NDMA)的生成速率和影响因素做了详细介绍。探索消毒副产物的产生与常规水质指标间的关系,建立与之对应的生成模型,可有效指导水厂工艺的运行,从而有效降低消毒副产物在出厂水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针对氯化消毒工艺现存的主要问题,分别从加氯点的设置、加氯量、加氯混合效果、加氯系统控制手段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以达到提高消毒效率、减少氯消毒副产物、控制生产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氯化消毒机理,氯化消毒副产物及对饮用水质的影响,并提出了减少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紫外线和化合氯联合消毒在水厂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方某水厂的中试和生产紫外消毒装置为基础,考察了紫外和化合氯联合消毒对生物活性炭出水细菌的杀灭效果,对紫外消毒在该水厂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在480 J/m2的剂量下,生物活性炭出水细菌对数去除率可达2.6 lg,但是紫外无持续杀菌作用。水厂的紫外消毒装置总体效果良好,紫外化合氯消毒后出水细菌总数为0,紫外线消毒长时间运行后灭菌效率有所降低;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氯胺消毒副产物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紫外消毒未增加氯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18.
自动加氯数学模型与加氯消毒理论相结合,对原有自动加氯工艺进行优化设计,改进国内加氯消毒控制模式,以出厂水余氯(一氯胺)目标值来自动控制整个工艺过程的加氯、加氨量;以滤后一氯胺和游离氨作为工艺控制参数,来监控出厂水的总氯和总氨值,使加氯和加氨量达到最小化,降低药耗,减少消毒副产物。  相似文献   

19.
运用法国威立雅水务的加氯消毒理论和加药量理论计算,结合水厂消毒过程和青草沙原水特点,优化青草河原水加氯工艺,合理加氯加氨。着重探究青草沙原水加氯消毒与饮用水安全,通过折点加氯来运行整个工艺,杀灭病原体,减少有机营养物,以滤后一氯胺和游离氨作为工艺控制参数,限制供水管网中微生物生长,控制加氯和加氨量的最小化,降低药耗,节约成本,改善饮用水口感,保证供水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20.
臭氧、一氯胺顺序消毒过程中pH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宁酸替代饮用水中的天然有机物,对臭氧、氛胺顺序消毒过程中臭氧和氯胺的衰减以及消毒副产物生成与pH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消毒阶段臭氧投加量由0.5mg·L-1增加到5mg·L-1,24h后溶液的pH从5.9下降到4.3;相应地,随着臭氧投加量的逐渐增加,氯胺消毒阶段一氛胺的衰减速率逐渐变慢,减少了氧化天然有机物所消耗的一氯胺.在pH为8.3,一氯胺的稳定性最好,但与pH对消毒效果的影响不一致,将pH控制在7.0左右可能更理想;二氛乙酸在pH为6.8时生成最多,三氛甲烷和三氯乙酸也基本在pH为7.0-7.5时达到最大.臭氧氯胺顺序消毒过程中,pH对一氯胺的衰减和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较大,应加强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