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开采厚表土层薄基岩浅埋煤层的过程中,尤其对于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容易造成顶板破碎、工作面漏顶现象。通过对某煤矿西翼2101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矿压观测和对该工作面顶板岩性的实验分析,采用"砌体梁"假说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漏顶机理进行分析,研究顶板破碎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作面推进距开切眼90m处时,上位基本顶顶梁达到极限垮落步距,上位基本顶破断并滑落失稳,造成煤层上方顶板破碎,工作面漏顶。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福达煤矿15101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过断层时顶板破碎,回采过程中多次发生冒顶事故的难题,通过分析过断层时大采高工作面顶板冒落的机理,提出了采用化学浆液注浆加固煤岩体的围岩控制技术,并设计了参数合理的破碎顶板注浆加固技术方案.现场应用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有效控制了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也为大采高工作面顺利通过类似复杂地质构造带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基本概况与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控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并结合实际测试结果,对大高采综采工作面顶板控制技术进行了详尽分析,对解决大采高综采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国红  吴鑫  吴洪胜  董立军 《中国矿业》2014,23(6):101-105,139
为控制大倾角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稳定性,通过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工程实践等研究方法,研究大倾角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覆岩移动特征及矿压显现规律,分析大倾角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支架与覆岩移动关系,进而找出改善顶板稳定性控制的合理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某矿3上509工作面的具体条件,就控制顶板稳定性,提出对液压支架的要求,而且采取了变换移架方式、超前移架、在支架底座增设底调和调架千斤顶以及在顶梁与顶板之间增设金属网等控制顶板稳定性的具体措施。对同类开采条件下的矿井有较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强  刘海双 《煤》2014,(1):18-20
利用高强度柔性网,加强对工作面末采期间回撤通道破碎顶板与煤壁的稳定性控制,从而实现综采工作面安全快速回撤,是保证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环节。文章主要介绍了万利一矿31303大采高工作面末采贯通期间,使用高强聚酯纤维柔性网对末采顶板进行维护的工艺流程,并且阐述了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可以为类似开采条件的矿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强度柔性网,加强对工作面末采期间回撤通道破碎顶板与煤壁的稳定性控制,从而实现综采工作面安全快速回撤,是保证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环节。文章主要介绍了万利一矿31303大采高工作面末采贯通期间,使用高强聚酯纤维柔性网对末采顶板进行维护的工艺流程,并且阐述了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可以为类似开采条件的矿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青龙煤矿11609W综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受地质构造的影响,煤体硬度非常低,顶板极易破碎。生产中随煤机割煤,破碎顶板直接冒落,伴随大量片帮,工作面新暴露的顶板空顶面积大并产生漏顶,容易引起综采工作面频繁冒顶事故。在综采工作面破碎顶板暴露之前使用超前管棚支护技术,能在煤壁前方形成可靠的金属骨架,当顶板因采动或暴露时可起到限制悬浮顶板岩石冒落的作用,能有效防止漏冒型冒顶引起的综采工作面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松软破碎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片帮冒顶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场观测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片帮冒顶情况,分析了松软破碎煤层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片帮冒顶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并进行了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采取治理措施后,对于较破碎顶板的冒落,通过采用降低采高以留设一定量煤皮的方法很好地防止了大面积冒顶的发生;片帮量明显降低,未发生超过2 m3的片帮.  相似文献   

9.
 综采工作面的“三机”(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及液压支架)配套及其系统的稳定性是成套综采设备的核心。羊场湾煤矿首个6.2m采高工作面煤层倾角大、走向起伏角大、顶板围岩破碎、工作面易片帮冒顶,赋存环境复杂。以此为工程背景,研究了该工作面成套国产设备的适应性及稳定性控制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控制措施。现场开采实践证明,现有的设备及技术措施有效控制了“三机”及系统的稳定,保证了工作面安全、顺利回采。该技术对宁东矿区其他大采高工作面设备系统的稳定性控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裴一锦 《煤》2023,(4):88-90
大倾角综采工作面过断层期间面临的主要难题为综采设备稳定性差、围岩破碎等,依据现场条件采用针对性技术措施对提高采面过断层安全保证能力及效率有显著意义。以31102综采工作面过DF37断层为例,通过卧底将采面角度控制在21°以内,减缓煤层倾角;通过注浆提高顶板稳定性,避免出现冒顶等问题,影响综采设备稳定性及采面推进;采用爆破方式提高采煤机破岩效率并减少设备磨损程度;通过采面调斜以及综采设备防滑技术,避免在大倾角条件下综采设备出现下滑问题。现场应用后,采面克服大倾角、围岩破碎条件得以顺利通过DF37断层影响区,相对于跳采可多回收30万t煤炭,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煤炭科学开采与开采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家臣  刘峰  王蕾 《煤炭学报》2016,41(11):2651-2660
从安全生产、机械化或自动化开采、共伴生资源共同开采、保护环境、降低开采直接成本、资源利用最大化、科学规划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煤炭科学开采的基本要求。介绍了国内外在煤炭科学开采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科学开采的共同点与差异。提出了我国实现煤炭科学开采需要从技术进步、思想观念、法律法规、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提出了煤炭开采今后需要在采矿开挖卸荷与偏应力作用、采动应力场动态变化、深部煤岩体的力学行为、煤岩柱的长期强度、采场的系统刚度等10个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民采矿对矿业经济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出限制其数量,改进其开采行为和市场行为,规模发展的矿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陈何  刘建东  王湖鑫 《矿冶》2014,23(5):1-4
保障生产能力的平稳过渡是矿山露天转地下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阶段强制崩落采矿法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均为适宜于开采低品位大型矿体的高效率采矿方法。根据杏山铁矿挂帮矿、地下矿开采技术条件,提出了大参数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基于大直径深孔采矿的阶段空场连续崩落法的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方案。经过开采技术经济比较,阶段空场连续崩落法采用大矿块参数阶段开采方式,在强化开采、提高生产规模、降低开采成本等方面都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煤炭开发一直处在高耗水、高损伤以及高排放的粗放式管理状态。而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的时机,必须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深化改革,以绿色开采协同创新原则实现煤炭行业的转型和升级。为此本文对比传统开采方式的弊端,对采矿工程中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和讨论,探索绿色开采的技术体系和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露天矿山分期开采的原则和目的,探讨了分期开采中影响矿山生产能力的因素,规避分期开采风险,整合矿山资源,提高矿山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分析地下开采造成的开采影响与损害的因素,对其影响进行分类,建议控制或减少影响损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采用理论分析和多方案对比法,以堡子沟煤矿为例,针对多个井工煤矿整合后转为露天开采特殊条件下的开采程序优化问题,详细对比了2个首采区位置情况下4种拉沟方案的优劣,制定了采区划分及转向方案,优化了堡子沟煤矿井工转露天后的开采程序。  相似文献   

18.
煤炭开发与地下水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煤炭开发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破坏,尤其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更为显著。如何实现煤炭开发与水资源保护间的相互协调是当前煤矿开采面临的巨大难题。通过分析煤矿开采对水资源尤其是对顶底板含水层的影响,进一步阐述了煤炭开采与水资源保护技术的技术进展情况及当前可实现保水开采的2种基本技术途径:以“堵截法”和“疏导法”为理念的保水开采技术的适用性和面临的技术难题,提出矿井要在不断探索实践中科学合理地选择适用于矿井自身的保水开采技术,对解决当前煤矿开发与水资源保护之间面临的双重难题,对矿井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煤炭科学开采是煤炭行业追求的目标,采动应力与岩层控制研究可以促进煤炭安全开采、提升自动化与智能化开采效率、保护地下水与地面环境、实现煤炭及共伴生资源协调共采,是实现煤炭科学开采的基础。采动应力可数倍于原岩应力,偏应力和采动卸压是促使围岩破坏的主要因素,在一些长工作面顶板会发生分区破断现象,要充分重视采场围岩控制的系统刚度原理,对一些特厚煤层和薄基岩煤层开采的顶板运动及载荷边界尚不清楚。随着开采理念和技术进步,岩层控制研究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今后需更多地关注覆岩运动、底板破坏与突水、裂隙岩体、地质构造等问题。由于煤炭开采更多研究的是岩层破坏后的力学行为,破坏后的岩层是以块体组合、非连续体为主,其宏观运动以接触面位移、大变形为主要特征,需要提出针对性的研究方法,开发专用的仪器设备,完善煤炭开采岩层控制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20.
露天转地下开采是许多大中型矿山迟早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板石矿业公司上青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的经验以及对眼前山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