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无论是天下名山,或是国家公园和自然文化遗产,主要是满足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大自然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的需求,是人与自然精神往来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们的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圆明园等早已经名满天下。我国的风景区的文化遗产80%左右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们源于古代的名山大川,融入了丰富的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是人与大自然精神联系的最佳场所,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们不仅是中国各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如何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知难行更难。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如何保护你!@王雷  相似文献   

3.
国家风景名胜区功能的发展及其保护利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谢凝高 《中国园林》2002,18(4):16-20
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主要满足人对大自然精神文化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世界遗产,国家风景区是祖国壮丽河山的缩影,是国土景观的精华,是祖国文明历史的见证,保护遗产,传承文明,永续利用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象征,本文据此分析了国家风景名胜区功能的发展,目前存在问题及保护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风景区不能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风景区?我国从1982年开始界定的国家风景区,就是国外所谓的国家公园,它有三大特点:一是国家级的,具有以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的主体,其科学价值如风景区的地质地貌学、生态学及生物的多样性;二是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三是满足人与大自然精神文化活动的要求,它不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而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如寄情自然、观察自然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国家遗产的基本组成。国家遗产是国家公共资源,是全体人民的公有财富,受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保护,不得随意改变其属性、构成、特征、规模、存在环境,以及生存与演替规律等。中国的风景区的产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目前已经有8个风景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风景资源是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历程。虽然伴随时代的发展,各方的保护意识有所增强,但是,我国风景区中的自然与文化遗传仍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冲…  相似文献   

6.
四川是全国的风景名胜资源 大省之一,列入联合国《世界遗 产名录》的世界遗产有:九寨沟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 产,黄龙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 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与 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国家  相似文献   

7.
泰山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基于泰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调研的结果 ,分析泰山在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并从风景资源的角度 ,对泰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名山大川风景区是中国人与大自然精神交往的传统场所和创造山水文化的主要源地.人与自然通过人景效应(风景效应),产生一系列山水文化。本文简述了山水文化的发展过程、存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弘扬和发展我国山水文化,只有提高对其价值的认识,加强保护,才能使山水文化长流不息,永享人类。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水文化源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凝高 《中国园林》1991,7(4):15-19
中国的名山大川风景区是中国人与大自然精神交往的传统场所和创造山水文化的主要源地。人与自然通过人景效应(风景效应),产生一系列山水文化。本文阐述了山水文化的发展过程、存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为了弘扬和发展我国山水文化,只有提高对其价值的认识,加强保护,才能使山水文化长流不息,永享人类。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江山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钱塘江的上游,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江山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织,独具一格。以“奇”著称的江郎山是“全国丹霞第一峰”;以“古”著称的仙霞古道是黄巢起义砍山伐道七百里京都通往福建沿海惟一的陆路通道,为我国古代名关之一;以“秀”著称的峡里湖、月亮湖水质清澈,群山环抱是盛夏避暑度假的胜地。须江穿城而过,它既是江山的母亲河,也是构成江山山水城的景观带。传承了江山文化记载了江山自然演变。因此,对江滨景观改造既是江山文化进一步提升,也是人和自然和协相处的进一步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