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是嵋 《工程力学》2000,1(A01):37-47
中建二局在赛格广场施工中,重点开发了四层地下室逆作施工技术、钢管混凝土结构综合施工技术、高抛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推广应用了劲性混凝土楼面无支撑吊模施工技术,核芯筒电梯井工具式整体提升模板施工技术,集中搅拌及高品混凝土技术,粗钢筋冷挤压连接技术。地下室外墙表面渗透型刚性防水技术,大体积混凝土自动测温电脑控制系统等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赛格广场高质量、高水平、高速度的建  相似文献   

2.
针对大芦线jj公路桥大跨度钢管拱的特点,在自密实混凝土配制思路的基础上,通过水胶比调整、胶凝体系优化、外加剂改进、掺适量膨胀剂等几方面技术的相互结合,采用优选骨料,配制超长工作性、微膨胀、高早强的自密实混凝土。经检测,钢管自密实混凝土在6小时内保持有良好的工作性,7天强度在C50的80%以上,14天限制膨胀率为1.6×10-4,28天限制收缩率为2.0×10-4,具有微膨胀的性能,满足施工及设计要求,在大芦线桥梁工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工民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种类繁多,诸多新的施工技术应用于工民建施工中,自密实混凝土技术是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施工技术,对工民建施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就自密实混凝土技术特点和技术要求进行分析,并对具体建筑施工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几点策略,为工民建施工技术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Design-Expert7.0软件对C60高抛钢管自密实混凝土进行配合比优化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模型拟合。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衍射分析(XRD)、超声波法、钻芯法及现场模拟浇筑实验,研究了硬化钢管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结果表明,通过Design-Expert7.0优化设计获得的C60钢管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较好,水化产物以球状颗粒的Ⅲ型C-S-H凝胶为主。优化设计有效减少了混凝土的收缩,避免了混凝土与钢管内壁粘结性能不良,完全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5.
高抛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戎君明  程宝坪 《工程力学》2000,1(A01):941-945
本文提出了对高抛免振捣自密实钢管混凝土性能的评价方法、性能指标以及相应的实验方法。根据上述方法对配置的免振捣自密实钢经凝土拌合物进行实验验证,并进行了两次与现场施工状况完全相同的模拟高抛实验。从模拟高抛实验的检验结果可以证明本文提出的研制高抛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的一整套技术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钢管内混凝土的密实度,减小混凝土的收缩,以保证钢管与混凝土更好地共同工作,满足实际工程需要,该文提出采用钢管自应力自密实高强混凝土柱,考虑偏心距、长径比和初始自应力等参数的影响,设计制作21根钢管自应力自密实高强混凝土柱和3根钢管自密实高强混凝土柱试件,通过偏心受压试验,考察试件的破坏形态,实测试件的荷载-挠度曲线和荷载-应变曲线,分析各参数对偏心受压试件受力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偏心受压试件主要发生弯曲失稳破坏;试件极限承载力随偏心距或长径比增大而减小,当初始自应力为3 MPa~5 MPa时,钢管自应力自密实混凝土偏心受压柱的极限承载力提高9.2%~11.7%。参考国内相关规范,通过试验数据回归分析,提出钢管自应力自密实高强混凝土柱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
施工超高层建筑工程的主体结构时,如果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技术来进行施工,可使建筑主体结构变得更加稳定,有效提高超高层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结合超高层建筑施工实际,本文从自密实混凝土的特点人手,对超高层建筑施工中所应用到的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旨在从整体上提高建筑施工水平,全面保障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8.
该文简要介绍拉林铁路藏木雅鲁藏布江双线特大桥大直径钢管拱内微膨胀混凝土选配及施工过程,通过采用新型材料和施工工艺,确保钢管内无收缩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灌注质量,进一步研究高原钢管内混凝土强度形成和温度场变化规律,验证了高原地区大直径钢管混凝土灌注施工工艺的可实施性,为以后同类型桥梁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自密实混凝土在赣州东河大桥加固改造工程中研究与应用,对自密实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的选择以及自密实混凝土生产与施工关键过程质量控制等问题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针对混凝土配筋密集、大落差等特点造成混凝土易离析、难振捣的问题,本文对C40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性能进行分析与应用研究。在完成原材料与配合比的设计后,从坍落扩展度、T500参数和“J”形环高差3个方面分析了不同水胶比和不同胶材用量条件下C40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性能。根据分析结果,将最优C40自密实混凝土制备方案应用到具体工程项目中,验证在该方案中,C40混凝土施工拆模后内部均匀、密实以及整体外观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1.
发展钢结构建筑,可化解钢铁产业过剩产能,推进建筑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我国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从1.0时代快速迈向2.0时代,发展了以传统钢结构形式为基础的改进型建筑体系,模块化新型建筑体系和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新形势下,预制混凝土构件解决了钢结构的传统难题,不同墙体交叉应用发展了新型围护系统,信息化技术促进了建筑业跨越式发展。全装配钢框架和盒子型模块化装配体系是新型低、多层模块化建筑体系,其采用“建筑元器件”的设计概念,以结构构件或建筑功能单元为基本元件组合而成,具有构件装配化、围护一体化、生产工厂化等特点。新型MCFTS(Multi-core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System)高层钢结构体系适用于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该体系分为组合多腔钢管混凝土框架-支撑住宅体系和组合多腔钢板墙核心筒-钢管混凝土框架公共建筑体系。MCFTS体系以组合多腔扁柱和双侧板连接节点为技术核心。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和可修复性能。  相似文献   

12.
钢管混凝土柱压、弯、剪强度的研究与理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建利  姜维山 《工程力学》1992,9(4):104-112
本文依据钢管混凝土柱在压、弯.剪复合作用下的试验分析,按不同剪跨比的不同传力路线和破坏模式,应用混凝土的楔劈强度理论及塑性力学,并考虑钢管和混凝土的相互作用,建立了一组钢管混凝土柱的强度计算公式,所推荐的公式既有理论基础,也符合实验结果,并且简单适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CFRP环向约束钢管混凝土柱在压弯扭复合荷载下的力学性能,该文开展了4个CFRP环向约束钢管混凝土柱和2个钢管混凝土柱的拟静力试验,主要参数为CFRP层数和轴压比,得到了在弯扭、压弯扭两种荷载作用下柱的破坏模式和荷载-变形曲线。试验结果表明, CFRP环向约束钢管混凝土柱的破坏模式为弯型破坏,其破坏过程为:塑性铰区域钢管局部屈曲、CFRP形成环向裂纹,随后CFRP断裂、与钢管剥离,最后钢管局部屈曲部位开裂。轴力的存在会使得钢管更容易出现“象腿”破坏模式。在弯扭荷载下, CFRP环向约束对钢管混凝土的延性以及承载力提高不明显;在压弯扭荷载下, CFRP环向约束能有效提高钢管混凝土的延性及其耗能能力,减缓刚度退化,但对承载力的提高不明显。此外,增加CFRP层数能有效抑制钢管的局部屈曲,增强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14.
钢管钢纤维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的受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娟  卢亦焱  李杉 《工程力学》2011,(9):115-121
为了研究钢纤维对钢管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的影响,对7根钢管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短柱和3根钢管高强混凝土短柱进行了轴心受压试验。根据试验中测得的钢管横向应变和纵向应变结果,采用内力分解法分析了钢管与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的应力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钢纤维对钢管高强混凝土短柱的横向变形影响较大,掺入钢纤维能有效...  相似文献   

15.
轴心受压薄壁圆钢管混凝土柱临界径厚比的确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耀春  曹宝珠 《工程力学》2005,22(1):170-174
通过对薄壁圆钢管与内部混凝土的相互作用分析,可以得出薄壁圆钢管与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二者间的作用力。在此基础上,把薄壁钢管纵向单元作为支承在弹性地基上的压杆,推导出钢管出现局部屈曲的临界应力和临界径厚比。由于内部混凝土的存在,大大提高了薄壁钢管的临界屈曲应力和径厚比。对Q235钢材、C30混凝土短柱构件的计算结果表明,钢管的最小临界径厚比为1700左右。  相似文献   

16.
圆钢管混凝土压弯长柱非线性屈曲承载力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三维线弹性大变形理论,构造了三维非线性虚拟层合单元法,利用此法对钢管混凝土压弯长柱的非线性屈曲承载力进行了研究,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最后,以典型截面形式为例,研究了长细比、偏心率等参数对钢管混凝土长柱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供工程设计和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承载力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本文报导了21个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的试验研究,其中18个钢管高强混凝土试件,3个普通钢管混凝土试件。试验的主要参数是套箍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当套箍系数较小时,钢管径向变形对钢管高强混凝土极限承载力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外套钢管自密实混凝土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新型复合加固方法。对9根复合加固钢筋混凝土圆短柱进行了轴心受压试验,根据试验中测得的钢管和钢筋应变结果,采用内力分解法分析了外套钢管、核心混凝土和钢筋的应力变化和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加载方式对外套钢管的横向变形影响较大,约束型加载方式外套钢管屈服时的横向应力大于钢管和核心混凝土共同承压加载方式;核心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系数和不同材料承担轴力的比例与加载方式、外套钢管厚度、后浇自密实混凝土强度和界面处理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钢管混凝土缺陷试件的徐变性能,进行了7组徐变试验研究,得到了钢管混凝土缺陷试件补强前后徐变度随持荷时间的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无缺陷钢管混凝土,存在缺陷的钢管混凝土徐变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大,其中,脱黏缺陷钢管混凝土试件的徐变度增量远大于空洞缺陷试件;脱黏缺陷削弱了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黏结,致使钢管与混凝土的应力重分布作用减弱,协同变形能力下降;空洞缺陷处混凝土由于发生应力集中而加剧了裂缝的产生和扩张,混凝土因此而发生错位滑移,增大了钢管混凝土的附加变形;注浆补强后,钢管混凝土的徐变变形减小,但相较于无缺陷钢管混凝土,缺陷补强钢管混凝土的徐变性能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折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