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钢中氢标样是钢中气体标样制取难度最大的一项,列为冶金部“炉前快速定氢”攻关项目之一。在上海新光金属厂和协作单位共同努力下,经多批测定,相互校对,加之一年半以上保存时间的试验,达到冶金部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1980年5月召开的有科学院、一机部、三机部、五机部和冶金部所  相似文献   

2.
3.
制造加氢反应器用Cr-Mo中温抗氢钢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介绍了高温、高压加氢反应器用Cr-Mo抗氢钢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焊缝金属典型裂纹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并讨论了Cr-Mo钢焊接材料的选择原则、接热输入和焊后热处理规范对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用质子导体传感法研究钢在脱氢热处理中氢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aZr_(0.9)In_(0.1)O_(3-α)质子导体传感法测定了钢脱H热处理过程中H的行为.氢传感器的阻抗谱表明氢传感器工作稳定,测定的数据精确可靠.测量了2钢种的p_(H_2)随温度的变化,及在600和800℃恒温时,p_(H_2)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不同温度下钢脱H的效果,研究了H析出过程的速度限制步骤.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的钢样去H热处理温度应高于600℃才能有效脱H,而温度大于727℃并不能进一步脱H.本文实验说明质子导体传感器可以用于在线、连续地检测固体钢中p_(H_2)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18Ni马氏体时效钢是由国际镍公司研制的一种新型超高强度钢,此种合金是利用马氏体相变加时效的方法强化的。820℃ 1h空冷固溶处理再经480℃ 3h空冷时效处理后,钢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经640℃ 3h空冷软化处理后,因有50%逆转变奥氏体存在,所以钢的冷成型性很好。这种合金是制造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6.
叙述了钛合金气相充氢中氢分压的测量方法——流量法和称量法,并作了比较。实验证明: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8.
本专利提供粉化金属的方法及装置,尤其详细地介绍了制取纯度高、粒度均匀的高质量金属粉末的方法。众所周知,用金属粉末能制成较复杂的部件。对用该法制成的工件和细小复杂另件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原材料——金属粉末的质量,这种认识人们很早就有了。对制造金属  相似文献   

9.
氢在钢中低温扩散系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93K~328K的温度范围内,用Devanathan-Stachurski电池装置测定了氢在A3、08F、16MnR和20G钢中的氢渗透曲线,求得氢扩散系数与温度之间的阿仑尼乌斯方程,为监测钢在使用中氢的积累提供基本参数. 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温显微镜,对碳钢氢腐蚀裂纹的愈合过程进行原位、实时观察,通过录象记录了整个裂纹愈合实验过程.结果表明,裂纹在加热到630℃左右时,发生明显愈合而变小变细.实验中造成的CH4气体散失和内部裂纹表面化使得实验结果与真实情况有一定的偏差,观察得到裂纹闭合的临界温度630℃低于实际裂纹闭合温度.发生氢蚀裂纹愈合的机制是热扩散,动力是氢蚀气泡长大导致的塑性变形能Es,在Fe、C和H原子扩散足够快的情况下,氢蚀裂纹愈合的条件是Es大于2γ/r(γ为界面表面张力,r为气泡半径或裂纹半长).  相似文献   

11.
熊涛  徐光  洪君 《热加工工艺》2014,(16):27-30
介绍了鄂钢高参数球形储罐用钢07MnNiMoDR的研制过程,阐述了07MnNiMoDR钢的化学成分、加热工艺、控轧工艺和热处理工艺的设计方法,并结合工业试制情况对实物性能和焊接的应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氢氧混合气体为爆炸源,乙酰丙酮铜(II)为前驱体,采用操作简单、高效的气相爆轰方式合成了类球形的铜纳米晶颗粒。进一步采用XRD、TEM、SAED和EDX对所获得产物的形貌特征、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同时为了预测气相爆轰流场中铜纳米颗粒的生长特性,将Kruis模型引入气体爆轰反应程序中。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合成的类球型FCC结构纳米铜晶体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在24 nm左右且纳米铜晶体外包覆了1nm左右的较薄石墨层。基于Kruis模型对球形铜纳米粒子的生长特性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为可控合成铜纳米粒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首先摸索了磁性法测残余奥氏体所需的标样处理工艺 ,认为GCr15钢经10 5 0℃淬火 ,-78℃× 1.5h深冷处理 ,2 80℃× 2 0min回火可得到全马氏体组织。用该标样测定不同工艺处理GCr15钢的残余奥氏体量 ,虽然各工艺的淬火温度不同 ,但经 >15 0℃回火后 ,回火马氏体的碳含量将趋于一致。经 85 0℃淬火 ,180℃、2 0 0℃、2 3 0℃、2 60℃、2 80℃分别回火 10min、2 0min、3 0min后GCr15钢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趋势与资料曲线相吻合。经 85 0℃淬火 ,2 0 0℃× 2 0min回火后 ,钢中残余奥氏体量为 10 %左右 ,满足使用要求。统一标样磁性法已被实践证明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介绍了几种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氢分布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氢渗透和氢脆研究中的应用,包括三维原子探针(Atom Probe Tomography,APT)、扫描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Scanning Kelvin Probe Force Microscopy,SKPFM)、二次离子质谱法(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scopy,SIMS)和氢微印技术(Hydrogen microprinting technique,HMT),以及可用来检测氢浓度的热脱附质谱技术(Thermal desorption spectrometry,TDS)等。总结了几种检测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并简要介绍了它们在与H有关领域里的典型应用。其中,APT和SIMS是利用质谱法直接检测H,以获得H在材料中的分布;SKPFM是通过H引起的电位变化,来获得H的分布;HMT是通过置换反应,即H原子将Ag+置换为Ag原子,Ag原子沉积在试样表面的分布来表征H的分布;热脱附法则是通过恒定的升温速率下H脱附速率对不同陷阱的敏感性差异,来获得不同陷阱中的H浓度以及H与陷阱的相互作用。这几种检测技术的空间分辨率可达亚纳米、纳米、微米至数微米直至毫米级。另外,SKPFM还具有时间分辨的功能。这些技术在H检测方面的应用,使得研究者对H在材料中的微观分布与聚集状态有了直观地认识,进而对由氢引起的失效破坏(即氢致延迟断裂的微观机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还介绍了目前比较常用的检测H浓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用抛光的恒位移试样对不同强度(σ_b=900—1800MPa)的四种低合金钢在各种致氢环境(电解充氢、氢气、H_2S气体、水介质、H_2S水溶液、缓蚀剂水溶液、丙酮、酒精等有机溶液)下跟踪观察了氢致裂纹的产生和扩展过程.与此同时也测量了在这些致氢环境中的K_(ISCC)(或K_(IH))和da/dt,并研究了它们随强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当加载裂纹前端的K_I>K_(ISCC)(K_(IH))后,在上面所说的任何一种致氢环境都能产生氢致滞后塑性变形,并由此导致裂纹的产生和扩展。即随着氢的扩散进入,原裂纹前端塑性区及其变形量逐渐增大。对超高强度钢,在滞后塑性区端点形成不连续的氢致裂纹,它们随滞后塑性变形的发展逐渐长大以致互相连接。当强度降低时,氢致裂纹沿滞后塑性区边界连续地向前扩展。这就表明,在Ⅰ型裂纹条件下,氢致滞后塑性是产生氢致滞后裂纹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在所有的致氢环境中,止裂的K_(ISCC)(K_(IH))均随钢的强度下降而升高,da/dt均随钢的强度下降而降低。强度相同时,水中加缓蚀剂和阳极极化使K_(ISCC)升高,da/dt下降,与此相反,阴极极化使K_(ISCC)下降,da/dt升高。而在饱和H_2S溶液以及加载下电解充氢时K_(ISCC)(K_(IH))最低,da/dt最高。实验也表明,在电解充氢条件下还能以另一种机构形成裂纹。它们的产生和展不依赖外载荷,且不伴随有宏观塑性变形,因此,是通过氢压机构形成和扩展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在脱气过程中快速精确地测定钢液中的氢含量,日本钢公司开发了几种在线分析方法。1.EB-MS 法:这种方法是从钢液中取得小试样,然后用电子束照射熔化试样,用质谱仪测定氢含量。测定程序由计算机自动进行。试样首先进入预真空的取样孔,然后送入真空室(10~(-6)托)。在真空室内用电子束照射(EB),局部熔化的钢样放出的氢气和氮气,由四极质谱仪进行测定。在110秒内测定出氢气和氮气,在平均2ppm 氢和300ppm氮时,误差为±5%。如果电子束的电流和电压恒定,则试样熔化区域的体积不变。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影响钢中氢含量的因素可知,从设备和工艺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使真空脱气处理后钢中的氢含量稳定在(1.3~1.7)×10-6。  相似文献   

18.
19.
20.
本文研究了18Ni马氏体时效钢氢陷阱捕集行为的热放氢法。结果表明,451K峰高的变化与析出相颗粒的数量及分布有关。未时效样品捕集氢最少,时效3h最多。并测得氢陷阱放氢激活能为23.2k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