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工作研究不同LET射线辐照对HepG2肝癌细胞辐射敏感性、周期进程和凋亡的影响,为重离子治疗癌症的临床应用积累基础数据.以0、0.5、1、2、4、8Gy剂量的12C6 离子及X射线分别照射处于指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用克隆形成率测定细胞辐射敏感性,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DNA含量以确定各时相细胞的比例及细胞凋亡情况.实验结果显示,12C6 离子辐照所致的HepG2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X射线.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加和修复时间的延长,12C6 离子能导致更显著的细胞S期阻滞、G2/M期阻滞延迟和细胞凋亡.说明与X射线相比,12C6 离子辐照能更有效地杀伤HepG2肝癌细胞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辐射诱导(Egr-1)靶向基因治疗与α粒子照射联合作用对靶区周围肿瘤及正常细胞的影响,将经辐射诱导腺病毒(Ad-ET)处理后的辐照与未受辐照细胞通过共培养体系进行培养,观察受体肿瘤细胞A549和正常细胞MRC-5的生存率和凋亡情况。结果显示,辐射诱导腺病毒Ad-ET联合剂量为0.5 Gy的粒子照射可以对肿瘤细胞A549产生显著的协同抗肿瘤作用,且辐射联合处理组中受体肿瘤细胞的存活率比单独病毒处理组的下降6%,凋亡率显著上升4.9%,而正常细胞中没有此现象发生。结果说明Ad-ET与α粒子照射联合可显著抑制旁区肿瘤细胞生长并引起凋亡,而对正常细胞几乎无影响。证明了辐射诱导的靶向TRAIL基因治疗与辐射联合,可通过特异性增强对靶区周围肿瘤细胞的杀伤进一步提高放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18F-FDG对HepG2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以0—92.5×106 Bq/mL的18F-FDG作用HepG2肝癌细胞后6、12和24 h,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流式细胞术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细胞增殖、凋亡、活性氧含量及P53基因表达。结果表明,18F-FDG能诱导HepG2肝癌细胞的凋亡,并随18F-FDG放射性浓度的增大,细胞凋亡率增大,活性氧含量增加,P53表达增强。由此可见,18F-FDG能通过诱发HepG2肝癌细胞凋亡来抑制其增殖,且抑制率呈放射性浓度依赖性升高。 相似文献
4.
观察LGK-974(CAS:1243244-14-5)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辐射增敏作用,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LGK-974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细胞克隆形成法确定1.0mmol/L LGK-974对HepG2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H2DCFH-DA探针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及其下游NQO-1、HO-1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LGK-974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增殖,24、48、72 h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4.3、2.14、0.536mmol/L(p0.05);1.0mmol/L LGK-974对HepG2细胞的放射增敏比(SERD0)为1.37;LGK-974能增大辐射产生的ROS水平(p0.05);照射后Nrf2及其下游基因HO-1、NQO-1的转录水平和表达水平均增加;LGK-974能降低辐射对Nrf2、HO-1和NQO-1的转录和表达水平的增加作用(p0.05)。由此得出,LGK-974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具有明显的辐射增敏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Nrf2信号通路,阻止细胞缓解辐射产生的氧化压力。 相似文献
5.
使用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tBr)诱导方法构建线粒体数目减少支气管上皮细胞(Human bronchia epithelia with mitochondrial DNA knock-down,ρ?HBE)模型并进行长期氡照射,用克隆形成法测定氡照射后HBE细胞的增殖能力,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结果发现,氡照射后,与线粒体DNA数量正常的HBE细胞(ρ+HBE)相比较,ρ?HBE细胞存活分数明显增高,虽然早期凋亡率明显低于正常细胞,但是总凋亡率增加,同时线粒体膜电位也显著降低。结果提示,氡照射后引起的线粒体减少HBE细胞增殖能力提高与总凋亡率的减少有关,并且与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6.
7.
本研究通过富勒烯与赖氨酸直接反应,合成了一种富勒烯赖氨酸衍生物(C60-Lys),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NMR、13C-NMR等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细胞毒性研究发现C60-Lys对人淋巴母细胞AHH-1的毒性较小,在1200mg/L浓度以下的细胞存活率和未用药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辐射生物效应研究发现400mg/L以上C60-Lys预处理能显著提高受照细胞的存活率,并降低辐射诱发的凋亡率,其辐射保护效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说明C60-Lys预处理对受4Gyγ射线照射的AHH-1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联合化疗有一定的作用,但二十多年来其疗效没有显著的提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发现,推动了EGFR为靶标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分子靶向治疗。本文对EGFR突变、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现状及其耐药性、放射性核素标记的EGF非小细胞肺癌的前景等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9.
10.
近年来,热休克蛋白(HSPs)对电离辐射损伤的保护效应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本文综述了热休克蛋白家族及其对电离辐射损伤的保护效应,包括HSPs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和DNA损伤的保护作用两方面,对热休克蛋白与电离辐射损伤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IV,ASIV)对肝细胞放射损伤防护的机制。以γ射线照射L-02细胞建立辐射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黄芪甲苷组(80μg/mL)、照射组(4 Gy)、黄芪甲苷+照射组(80μg/mL+4Gy),于照射前12 h更换含有黄芪甲苷浓度为80μg/mL的培养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黄芪甲苷对照后L-02细胞早期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以罗丹明123荧光探针检测黄芪甲苷对照后L-0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的影响;免疫荧光法观察γH2AX焦点数;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Nrf2、HO-1、NQO1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显示:照后细胞凋亡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黄芪甲苷能有效的缓解电离辐射引起的细胞G2期阻滞;黄芪甲苷+照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均高于照射组;黄芪甲苷+照射组γH2AX焦点数明显少于照射组;照射组细胞内Nrf2、HO-1及NQO1表达升高,黄芪甲苷+照射组Nrf2、HO-1及NQO1表达则是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而降低。综上可知,黄芪甲苷对L-02细胞具有辐射损伤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Nrf2途径来减轻电离辐射所致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重离子与X射线沿水介质入射深度诱导癌细胞失活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Hela、B16两种细胞分别研究了X射线和重离子在水介质中入射的深度与相应细胞的存活率(1-失活率)。结果表明:X射线与重离子在入射深度与细胞存活关系上有明显不同的变化规律。X射线的入射深度与其细胞存活率呈高度正相关,r=0.92;而重离子通过路径的细胞损伤率较小、且在一个细胞存活较高的坪区(86%-92%),到射程末端细胞损伤率剧增,出现倒Bragg峰。提示:重离子在深层肿瘤治疗上具有比X射线好的深度治疗分布。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盐诱导激酶2(salt-inducible kinase 2, SIK2)对电离辐射引起的自噬与凋亡的影响,以期为肿瘤的放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以慢病毒颗粒LV-GFP和LV-SIK2体外转染HeLa细胞,48 h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是否成功,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SIK2的干扰效果。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IK2低表达对8 Gy 60Co γ射线照射下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 和P62表达的影响来观察自噬的变化;利用流式细胞术来检测SIK2低表达对8 Gy 60Co γ射线照射下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SIK2低表达的稳转细胞系被成功构建;8 Gy γ射线照射后,SIK2低表达细胞系LC3-Ⅱ表达下调,P62表达上调,表明自噬被减弱;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SIK2低表达细胞系在照后12 h FITC+PI-细胞比例就显著增加,表明SIK2低表达增加了细胞凋亡。因此,SIK2低表达会导致电离辐射引起的细胞自噬大大减弱,凋亡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超大剂量6MeV电子束照射对大鼠脑Ca2+、Mg2+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超大剂量6 MeV电子束照射对大鼠脑Ca2+、Mg2+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放射性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SD大鼠用6MeV电子线进行10Gy、20Gy和30Gy全脑单次照射,应用等离子直读光谱仪定量分析大鼠脑放射性损伤后不同时间、不同剂量脑组织中Ca2+、Mg2+含量的动态变化,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大鼠全脑受照射后,均存在脑组织中Ca2+含量升高、Mg2+含量下降和脑水肿的发生.其中20 Gy照射后24 h脑组织中Ca2+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升高(p<0.05),Mg2+含量在照后7天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下降(p<0.05).在照后7天,上述各指标变化的幅度为30Gy组>20Gy组>10Gy组.基于大鼠放射性脑损伤后脑组织中Ca2+、Mg2+含量发生的变化,探讨了电离辐射所致脑损伤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C. T. White B. I. Dunlap D. W. Brenner R. C. Mowrey J. W. Mintmire 《Journal of Fusion Energy》1990,9(3):363-366
Cold fusion enhanced by chemical confinement of deuterons has been suggested as an explanation of recent reports of the production of neutrons in electrochemically-generated palladium deuterides. To test this suggestion local-density-functional cluster calculation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coulomb barrier between two deuterons within the octahedral cage in crystalline palladium. The calculated repulsive forces were always great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forces between deuterons in molecular D2.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room temperature fusion rate at this site is negligibl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