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普洱茶籽油中所含的金属是引起普洱茶籽油酸败、高温褐变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降低普洱茶籽油中的金属含量,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比较了水化脱胶、磷酸脱胶、柠檬酸脱胶法获得的脱胶普洱茶籽油中的Fe、Cu、Mn、Mg等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磷酸脱胶对油中金属的去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以机械压榨茶籽油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多因素正交试验法,分别确定了最佳水化脱胶、碱炼脱酸、活性白土脱色及真空脱臭等工艺条件,按照此工艺即可生产出优于GB11765-2003标准的优质茶籽油.  相似文献   

3.
茶籽油精炼工艺开发的实践性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现有适合茶籽油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通过实践性探索分析药物用茶籽油精炼的质量参数的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4.
对7个省份的山茶籽原油、化妆品级山茶籽油和食用级山茶籽油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GC法分析山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级别的山茶籽油主要在色泽、酸值、过氧化值上有差异,以化妆品级山茶籽油色泽最浅,酸值最低;共鉴定出5种主要脂肪酸组分,分别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主要脂肪酸成分均为油酸,而亚麻酸含量都很低;山茶籽油脂肪酸组分的差异决定山茶籽油品质的差异,可将山茶籽油脂肪酸组分的差异作为鉴别其产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茶籽油加工现状及开发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籽油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木本植物食用油。本文论述了油菜综合加工的意义和必要性,指出了茶籽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传统普洱茶与现代普洱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伟 《茶苑》2004,(1):21-22
普洱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及其保健功效。普洱茶经过1000余年的历史演进,至今仍处于上升发展的历史时期。普洱茶原产地在滇南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其原料为大叶种乔木型茶树鲜叶,采白海拔1000m以上的山区及坝缘丘陵地带。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普洱茶加工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  相似文献   

7.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美藤果油和普洱茶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并利用热重分析法(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测定不同升温速率下两种植物油的起始氧化温度(Ton)和氧化峰值温度(Tp),并对两种植物油的动力学参数进行求解。结果表明:美藤果油和普洱茶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92.89%、79.08%;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两种植物油的Ton和Tp均随之升高。由热重分析法计算出在Ton处的活化能分别为:美藤果油123.5 kJ/mol;普洱茶籽油125.7 kJ/mol。美藤果油在Tp处的活化能是150.9 kJ/mol,普洱茶籽油是127.6 kJ/mol。总体来看,两种植物油都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茶籽油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比较了几种产地的茶籽,其含油率为18%~22%,通过分析,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16.31%、油酸45.54%、亚油酸37.95%,维生素E(α)46.8mg/100g,是营养价值极高的特种油脂。还对茶籽油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脱色、脱臭、脱水可得到食用级的茶籽油,有广泛的开发前途。  相似文献   

9.
加工工艺对山茶籽油理化品质及活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种加工工艺(传统压榨、压榨-精制、精炼)制取山茶籽油,对不同工艺山茶籽油的理化品质、脂肪酸组成、感观品质、微量活性成分以及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工艺山茶籽油中,精制油在保留山茶籽油固有风味的同时,其酸值、过氧化值和色泽较压榨油有所改善;精制油总酚、植物甾醇、维生素E含量分别是精炼油的2.37、1.06、1.24倍,但其氧化稳定性不及精炼油。山茶籽油的精制工艺仍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0.
化妆品用茶籽油的分析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待应用于化妆品的茶籽油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及脂肪酸组成分析。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为:比重0.913,色泽Y4.0 R0.1,折光指数1.467,酸值0.1(KOH)/(mg/g),过氧化值3meq/kg,碘值84g/100g,含皂量0.003%,烟点205℃,各项指标均达到医药用和化妆品用茶籽油标准。脂肪酸组成分析表明,茶籽油主要含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及亚麻酸,含量依次为79.44%、9.12%、9.55%、0.16%和1.05%,其油酸含量高于橄榄油。对茶籽油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的分析检测,为将茶籽油应用于化妆品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压榨法与热浸提法提取普洱茶籽油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出油率、酸值及过氧化值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法,比较了压榨法与热浸提法对普洱茶籽油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浸提法提取效果较压榨法好。压榨法的最佳条件为:含水量7%,入榨温度110℃,粒度4 mm;热浸提的最佳提取溶剂是正己烷、提取时间4 h、料液比1∶8,温度60℃。  相似文献   

12.
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对茶叶籽及油茶籽的外观、含仁率、含油率等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对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及油茶籽外观相差较大,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在折光指数、酸值、碘值和皂化值等理化性质上较接近。脂肪酸组成上,油酸、亚油酸、棕榈酸为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中含量最多的三种脂肪酸,油酸含量分别为52.13%和73.67%,亚油酸24.32%和11.09%,棕榈酸17.36%和10.63%。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4.12%和75.78%,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4.55%和11.39%。茶叶籽含油率为19.88%,茶叶籽油潜在年产量可达15余万t。其必需脂肪酸含量是油茶籽油的2.15倍;不皂化物含量为0.77%,比油茶籽油高出22%;茶叶籽油脂肪酸比例均衡,适于人体的吸收,具有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普洱茶果油中金属离子,是引起普洱茶果油酸败、高温褐变主要原因。为有效降低普洱茶果油中金属离子浓度,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比较水化脱胶、磷酸脱胶、柠檬酸脱胶法获得脱胶茶果油中铁、铜、锰、镁等金属离子含量;结果表明,磷酸脱胶对金属离子去除效果最好,该测定方法相对标准偏差为0.5~7.7,回收率为80.1%~127.05%。  相似文献   

14.
茶叶籽制油及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曾益坤 《中国油脂》2006,31(1):69-71
介绍了茶叶籽及茶叶籽油的品质特点,阐明了茶叶籽制油的方法和技术关键,探讨了茶叶籽综合开发利用的途径,为茶叶籽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茶叶籽毛油为原料,通过水化脱胶、化学脱酸、吸附脱色和汽提脱臭实验,确定精炼工艺操作参数,制备得到茶叶籽精炼油。  相似文献   

16.
茶叶籽油理化特性及脂肪酸组成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索氏抽提法从4种茶叶籽中提取油脂,对茶叶籽油理化特性进行测定,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4种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茶叶籽油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组成,其中油酸60.89%~64.35%、亚油酸14.41%~20.55%,油酸和亚油酸之和为75.30%~84.90%,表明茶叶籽油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开发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未脱脂山茶油在冬季气温较低时出现混浊现象,影响产品的外在质量.根据食用油新的国家标准,研究了山茶油的储藏特性,分析了影响冷冻脱脂效果的因素,确定了山茶油冷冻脱脂的工艺与设备,并对工艺参数、设备选择、生产操作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资源油脂——茶叶籽油的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籽油是以山茶科植物茶树成熟种子——茶叶籽为原料制备的食用植物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独特的生理功能,是一种新开发的可食用植物油.茶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高于油茶籽油及橄榄油,且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在高级食用油、化妆品、医药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总结分析了目前我国茶叶籽油的提取工艺、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活性成分及保健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为茶叶籽油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以期促进我国茶叶籽油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普洱茶清洁化生产,研制普洱茶发酵罐,对发酵罐的设计原理、工艺结构进行阐述,并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利用组合试验设计对发酵罐的3个可控因素(潮水量、菌种、翻转周期)进行试验研究,得出各因素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提出普洱茶发酵罐合理工艺设计参数以及发酵过程中关键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