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食品科学》2005,26(6):51-51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发现,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大量产生DHAR酶,能显著提高玉米等谷物中所含维生素C含量。在作物中,维生素C的再循环主要受DHAR酶的控制,其可使作物中维生素C重复使用,缺少这种酶会使作物中的维生素C很快流失。科研人员由此推测,如果能让作物中产生更多的DHAR酶,作为维生素C的含量也许会相应得到提高。科研小组从小麦中分离出DHAR酶的编码基因,并在玉米中转录这种基因,结果玉米DHAR酶的含量最多增加了近百倍。  相似文献   

2.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5):50-50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发现,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大量产生DHAR酶,能显提高玉米等谷物中所含VC含量。  相似文献   

3.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里弗赛德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大量产生DHAR酶,能显著提高玉米等谷物中所含维生素C的水平,这一成果为改善某些日常作物的营养保健价值提供了新手段。维生素C在预防坏血病等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并有助于提高人体心血管免疫  相似文献   

4.
邓爱妮  周聪  赵敏  范琼 《食品科学》2014,35(22):198-201
优化树仔菜VC含量的测定方法并探讨不同条件下树仔菜中VC含量的变化规律。在GB 6195-1986《水果、蔬菜维生素C含量测定:2,6-二氯靛酚滴定法》的基础上,研究手工研磨与组织捣碎机捣碎样品前处理方法,分析贮存时间对树仔菜VC含量的影响、树仔菜不同器官组织VC含量的差别以及施用酸性土壤改良肥对树仔菜产品VC含量的影响、不同月份树仔菜VC含量的变化等。结果表明,研磨法制样测得的VC含量高于捣碎法;树仔菜产品和匀浆样品中VC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加草酸打浆的树仔菜匀浆样品VC测定结果高于不加草酸的匀浆样品;树仔菜不同部位VC比较结果为叶片>嫩茎,施用酸性土壤改良肥以及5~6月份采摘的树仔菜VC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产于汕头市郊区的苎麻、牛繁缕、革命菜和马兰菊等4种野生蔬菜的维生素C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被测4种野菜的VC含量都很高,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陕北不同产地红枣VC含量的测定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不同产地红枣中Vc的含量。利用2,4-二硝基笨肼比色法测定陕北各红枣主产区红枣中V。的含量。结果:每100g红枣中,Vc含量在2.64mg-69.7mg之间,含量差别较大。结论:佳县、清涧、米脂枣果Vc含量较高,横山、神木枣果Vc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7.
《食品科学》2006,27(7):221-221
科学家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一种小麦和大麦,让这两种作物种子里含有的一种重要的营养酶在烹调之后不会被破坏。  相似文献   

8.
酶法水解谷物胚芽蛋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介绍谷物胚芽蛋白(大米胚芽:玉米胚芽:小麦胚芽=0.665:0.024:0.311)酶法水解的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木瓜蛋白酶,在60℃、pH7.0、E/S比为3,000U/g、时间60min时,蛋白质水解度为12.28%,蛋白质提取率为80.1%,水解液无苦味。  相似文献   

9.
以探讨不同贮藏方式对土豆中VC含量的影响为目的;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不同贮藏方式下的土豆中VC的含量变化;结果是三种贮藏方式下的土豆中VC的含量随着贮藏时间增加而降低,常温贮藏比低温贮藏的土豆VC含量和保存率较高,连续干燥比间歇干燥时维生素保存率高。  相似文献   

10.
11.
营养学认为:最好的饮食是平衡膳食,平衡膳食的第一原则就是食物的多样化,不只吃精米、白面,还要吃五谷杂粮,如养麦、小米、玉米、高梁、燕麦等,谷物食品富含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其脂肪含量较低.谷物食品对心脏病、消化系统的癌症、糖尿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经试验证明:每天吃200g谷物食品的人患糖尿病的比例比普通人要低30%.  相似文献   

12.
柿树叶VC的含量及加工的生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饮食中氟可影响人体健康与安全,简捷准确检测饮食中氟含量十分重要.本实验在现有GB/T5009.18-2003的氟离子电极电位滴定法基础上,以高倍富集放大反应为突破点,以双点电位滴定法为确保方法准确的手段,探寻出灵敏准确测定谷物中微量氟的新方法.以方法的检测限(LOD)、加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RSD)等为衡量指标,通...  相似文献   

14.
【目的】饮食中氟可影响人体健康与安全,简捷准确检测饮食中氟含量就显得十分重要。【方法】以现有GB/T 5009. 18-2003的氟离子电极电位滴定法为基础,以高倍富集放大反应为获得高灵敏度的突破点,以双点电位滴定法为确保方法准确的手段,探寻出灵敏准确测定谷物中微量氟的新方法。以方法的检测限(LOD)、加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RSD)等为衡量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对影响富集反应的富集剂种类、用量、温度、时间、反应体系酸度(pH)、搅拌速率和洗涤次数等因素考察后,针对富集反应主要影响因素富集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体系酸度(pH)等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获得最适宜的测定条件。【结果】所得最适宜条件为:含Ca2+复合富集剂用量为(m/m复合剂) = 1:1×105,反应时间200min,反应温度22℃,反应体系酸度pH 5.5,搅拌速率200~300 r/min,沉淀物洗涤4次。该法的LODF = 5.3×10-3 μg/g,且cF在1.0×10-6 mol/L ~ 1.0×10-1 mol/L内呈良好定量函数关系:E = 38.657 lgc - 174.44 (R2 = 0.996)。加标回收率为91.5 %~100.3 %,测定结果较稳定(RSD≤2.7%)。实样氟含量测定值符合GB 2762-2005氟限量要求。【结论】本法集合了富集反应的高倍放大的效果和双点电位滴定法的高精准的特点,测定选择性高,速度快,灵敏度较高,是种实用可靠的微量氟的定量分析方法。且有易于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快捷在线检测的潜能。  相似文献   

15.
过去测定植物中维生素C的化学方法,一般是采用2.6-二氯酚靛酚法或碘量法。有的在测定前先用硫化氢处理,使脱氢维生素C还原;有的不经还原处理直接测定其含量。测定结果由于某些醛、酮类化合物在硫化氢处理...  相似文献   

16.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粮食谷物中赭曲霉毒素A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粮食谷物中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残留检测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方法人工改造OTA半抗原、制备包被原和多克隆抗体工作液,优化检测步骤,验证各项评价指标,比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的实际样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以此来实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结果 50%抑制浓度(IC_(50))为0.278μg/L;OTA的最低检出限为5.0μg/kg,样本添加回收率在65.4%到115.8%之间,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15%。同时,通过对实际样本检测,证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具有显著的准确度和可靠性。结论基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能够实现粮食作物中的OTA残留的快速检测,灵敏度高、成本低、时间短,为食品中霉菌毒素残留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马铃薯VC含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一种基于Fisher判别分析(Fisher?discriminant?analysis,FDA)可分性数据融合的检测模型输入变量构建方法。首先,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采集200个马铃薯的高光谱信息,通过对比6种预处理方法和原始数据的建模结果,确定多元散射校正为光谱数据的预处理方法;其次,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ompetitive?adaptive?reweighted?sampling,CARS)、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projections?algorithm,SPA)及CARS-SPA组合算法3种方法提取相应特征波长,通过对比分析最终确定34个有效特征波长;然后,将有效特征波长进行FDA可分性数据融合,根据融合的新变量对样本间差异性判别能力的大小进行筛选,确定构建检测模型的输入变量;最后,分别对FDA融合前后筛选的变量建立偏最小二乘模型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neural?network,BPNN)模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将CARS算法提取的34个特征波长进行FDA融...  相似文献   

18.
玉米中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有很多,GB/T 5514—2008标准中规定采用酶水解法对玉米中的淀粉含量进行测定,但该方法存在结果偏低、偏差较大的缺点。本实验对标准中的实验方法及相关条件,如玉米称样量、加水量、液化酶用量、液化温度、液化时间、水浴条件、过滤方式、加酸量等,进行了优化并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优化后的方法适合玉米中淀粉含量的测定,具有实用、准确、稳定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食品科学》2007,28(4):34-34
美国研究人员表示,他们采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地培育出含有人们每日所需的叶酸的转基因西红柿。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  相似文献   

20.
鲜食玉米因其营养丰富、口味独特而深受消费者喜爱,而由于贮藏方法的不当会导致其失去应有的口感。本文综述了鲜食玉米在贮藏期间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与淀粉含量的关系,为鲜食玉米采后的贮藏加工和保鲜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