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三明市市区及10个县(市)气象观测站1981—2013年雷电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了三明市雷电气候特征与变化规律.采用2003—2012年雷电灾害数据,从雷电致灾因子、承灾体因素考虑,选取雷击密度N_g、雷电灾害频度P、经济损失模数D和生命受损模数L作为分析雷电灾害易损度指标参数,通过广泛调研和抽样调查问卷,确定各要素所占权重,计算出三明市区及所属10个县(市)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值,确定了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分级指标,绘制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图,完成了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研究.  相似文献   

2.
基于相关分析的淮河流域暴雨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淮河流域暴雨灾害为研究对象,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易损性两方面出发,选择降水量、径流量、河网、高程、坡度、人口、经济等评价指标,通过相关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加权求和法得到淮河流域暴雨灾害的危险图、易损图及综合风险图,利用洪涝淹没面积数据验证暴雨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结果.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暴雨灾害危险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东部;2)淮河流域易损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中北部、安徽中部、山东南部及江苏东北部;3)淮河流域暴雨灾害高风险区集中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东部;4)洪涝淹没区隶属中高风险等级的面积占总面积的75.24%,与实际情况吻合,风险评估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洪灾综合风险结构与综合评价方法(Ⅰ)宏观方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洪灾形成的成灾模式入手,探讨了洪灾综合风险的宏观结构特征.从洪水灾害风险形成机制的角度出发,应用灾害学的研究理论探讨洪水灾害的风险性,建立由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脆弱绝对性、承灾体易损相对性及用于洪灾风险宏观评价的灾情损失评估所组成的洪灾综合风险分析的宏观结构,并给出了相应量化的分析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西部山地城市居民区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从高分遥感角度探讨了滑坡灾害损失发生的承灾体物质基础,提出一种基于遥感阴影与承灾体财产密度的城市居民区房屋滑坡风险评估方法。与以往方法不同,该方法利用了高分影像上的建筑物的落影信息,通过遥感落影成像模型反演建筑物的高度、楼层数和建筑面积,结合实地勘测和危险性区划完成滑坡风险评估。以广西梧州市为研究区进行风险区划研究,获得区划结果。结果显示:建筑物样本的楼层数反演结果与实地量测建筑物样本楼层数基本相符;与样方估计法相比,核密度函数法便于进行建筑物的财产密度分析,该方法更适合我国西部山地城市房屋的滑坡易损性与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5.
基于雷电定位数据的区域雷击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可为区域规划及防雷减灾提供可靠依据.雷电定位数据资料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提高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基于雷电定位数据的分析,采用定位误差圆覆盖法配合环境因素定性提取区域雷击风险因子,依据地形地貌及政治经济特点进行地理空间区划,分析雷暴活动时空频率分布特性,从雷电本身的特征分布规律研究限定区域内不同时域、不同雷电流强度造成的影响,建立区域雷击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以珠三角地区雷电定位数据资料为例的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分析中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应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福建省龙岩市烟叶种植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风险评价和管理.在对当地烟叶种植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3因子的分析,构建了当地烟叶种植面临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利用该风险评估模型对龙岩地区各县(市)进行了风险评估,得出了各县(市)的霜冻和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指数,并根据制定的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进行了风险等级的区划,为龙岩市烟叶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灾害预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城市建筑内涝损失和风险定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城市内涝的致灾因子、承灾体暴露性和承灾体脆弱性属性出发,研究基于GIS的城市建筑内涝损失及风险定量计算方法.方法整合了来自内涝模拟淹水深度、建筑物空间分布以及其脆弱性属性多方面风险影响因素,对城市内涝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对北京左安东路片区的建筑内涝损失计算实例表明,该计算方法能建立单个建筑物尺度、具有空间分布属性的内涝损失和风险量化结果,为工程减灾和制定内涝管理对策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江苏省灌南县为例,建立高分辨率ADCIRC非结构三角形网格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利用16期典型台风进行验证。通过模型对耦合风暴潮和天文潮的可能最大台风风暴潮和不同等级强度台风风暴潮进行模拟,选取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台风路径,叠加21年间各月最高潮位10%超越概率的高潮位(273 cm),形成了不同等级台风叠加天文高潮位的风暴潮淹没模拟结果。结合承灾体脆弱性等级和危险性等级结果进行灌南县风暴潮灾害风险等级评估与区划,灌南县高风险区集中在堆沟港镇东部区域。  相似文献   

9.
干旱分析是全面认识干旱及其影响的有效途径,是旱灾风险评估和管理的基础,可为旱灾风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此,以旱灾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旱灾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出发,提出了由14类分析技术组成的干旱分析技术体系,其中的关键技术是干旱区划、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旱灾脆弱性分析和抗旱能力分析。系统综述了这14类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从致灾因子、承灾体、防灾减灾措施、孕灾环境的单方面研究逐步过渡到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研究和多种干旱分析技术的复合研究,从定性分析过渡到定量分析,从统计分析过渡到物理成因解析的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干旱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影响范围大、时间长,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也较大.利用GIS统计分析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权衡风险的大小,预测干旱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同时确定干旱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对西北部中高山盆地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分析的层面上,从中选定降水量、土壤相对湿度、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率、人口密度、GDP等10个评价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价因子对导致旱灾所起的作用,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叠合分析计算旱灾风险指数,并得到西北部中高山盆地灾害风险评估图.  相似文献   

11.
变化环境下的涝渍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剧烈干扰使得涝灾在水灾损失中所占的比例呈增长的新趋势.从涝渍灾害致灾因子、内涝积水量形成机制与汇流过程描述涝渍胁迫条件下的水分生产函数、涝渍灾害控制标准、除涝排渍工程控制运用规律及涝渍灾害风险分析6个方面评述了变化环境下的涝渍灾害研究进展,并从涝渍灾害致灾因子的变异规律、孕灾环境的演变规律、承灾体的响应规律和除涝排渍工程控制运用规律4个方面,阐述了变化环境下的涝渍灾害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常州雷灾分布特征及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常州近50 a的雷暴数据、近5 a的闪电数据和近10 a的雷灾资料,分析了雷暴和雷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雷灾的发生不止与雷暴、闪电等自然因素有关,还可能与地区经济人口分布、区域雷电防护水平等人为因素有关;在雷击造成的损失中,电气和电子系统失效的损害占的比例最大,居民用户遭受雷灾的比重最大,这与各地区人们的防雷意识以及居民建筑防雷装置的完善程度有关.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用7个指标(雷暴日数、雷击密度、雷电灾害频度、经济易损模数、生命易损模数、经济损伤模数和生命损伤模数)评价常州市雷电灾害的易损性.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的常州各区县人口、面积和经济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得出常州市的雷灾易损性风险区划:高风险区(武进区)、较高风险区(天宁区、金坛市)、中风险区(钟楼区、戚墅堰区、溧阳市)和低风险区(新北区).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汶川地震重灾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地震灾害危险性、次生山地灾害危险性、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环境容量承载力、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重要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聚集度、交通优势度等10大评价因子,应用GIS技术,采用关键因子与权重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模型 ,对5.12地震重灾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重灾区人居适宜区和较适宜区位于东部平原、丘陵区;中等适宜区主要位于丘陵、低山、西北部高原及龙门山前过渡区;适宜性较差区和差区基本位于龙门山高山峡谷区。根据人居适宜性分区结果,讨论了各适宜区灾后重建的产业、城镇布局及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及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2011年浙江省雷电灾害事故调查资料、浙江省地闪监测资料,选取地闪密度、灾害频数、经济(GDP)损失模数、生命易损模数、雷灾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作为浙江省各市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对浙江省各市进行雷电灾害易损性综合评估,并结合GIS方法对浙江省进行了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区划,为有针对性做好防御雷电灾害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雷电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安徽省2005—2010年的闪电定位资料,以安徽省各市的行政区域为评估单元,考虑人口密度以及经济发展因素,选取雷暴日(T)、地闪密度(N)、人口密度(L)、单位面积的GDP(D)作为评估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得到安徽省的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然后利用历史雷灾频次对区划结果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黄山市、马鞍山、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淮南市、合肥市、阜阳市具有较高的雷电灾害风险值;宿州市、亳州市、淮北市雷电灾害风险值较低;其他城市雷电灾害风险值居中.  相似文献   

16.
集对分析方法在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是泥石流灾害预报和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和决策基础。它是对潜灾害进行预评估的重要手段,其涉及到了致灾体的自然属性,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科学问题。传统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由于需要根据经验确定各个影响因子的权重,这在实际应用很不方便。为了解决传统方法中因子权重难以确定的问题,作者提出了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新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消除应用时需要人为确定各因子权重的弊端,而且其联系度能够刻画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变量之间微观上的相关结构。最后将模型应用到北川县7乡镇,研究表明应用集对分析法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8年4月发布的标准,通过对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参数分析,建立风险管理模型,开发相应的风险管理系统软件.软件以功能模块化方式来实现对雷击风险评价、预测,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开发的软件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资料数据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特大地震成都市地质灾害易损性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市的都江堰等5个市县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质灾害是震后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造成威胁的方式。易损性区划不仅反映灾区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对地质灾害的敏感性,而且可以划分出对灾害最敏感的区域和承灾体,为灾后的重建规划提供依据。采用贡献权重迭加模型对5个市县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地质灾害。结果表明,高易损度区、中易损度区、低易损度区分别占5个地区总面积的19.3%、22.64%、58.04%,并且根据评价结果,对灾区易损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区域雷电灾害易损性区划中,大多采用层次分析等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值,然而层次分析法在确定指标权重值时,人为主观因素较大,必然会给所建立的综合评估模型带来较大的误差.因此,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雷电灾害易损性区划综合评价模型,从而很好地克服了层次分析等方法所带来的缺点,使得模型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水平.利用海南省雷击大地密度、雷电灾害发生的频数、经济损失模数、生命易损模数以及人员伤亡频数等5个指标数据,采用所建立的雷电灾害易损性区划综合评价模型,对海南省雷电灾害易损性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20.
沟谷灾害链是近期才引起学界关注的灾害类型,也是川藏铁路交通廊道建设和运营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本研究提出了沟谷灾害链的定义及组成要素,通过分析大量已发生沟谷灾害链事件,总结了沟谷灾害链的特性与类型、归纳出常见沟谷灾害链的演化模式、探讨了影响沟谷灾害链的关键物理过程,提出了沟谷灾害链的风险评估及防控对策新思路,取得了以下结论:1)沟谷灾害链由潜在孕灾体、原生灾害、次生灾害(系列)和承灾体构成,具有时间相接、空间相连、因果关联、链式演进的典型特性;根据原生灾害类型可将沟谷灾害链分为滑坡灾害链、泥石流灾害链和冰湖灾害链3个大类和11个小类,这些演化模式可以通过三个关键过程(崩塌/滑坡-碎屑流/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堵江-堰塞湖、堰塞湖/冰湖溃决)组合得到;2)沟谷灾害链的形成包含两种模式,一是原生灾害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在运动中发生改变而形成次生灾害,二是原生灾害改变次生灾害体的形成条件进而诱发次生灾害;3) 沟谷灾害链的风险评估要同时关注原生灾害的起动机制和次生灾害的链生机制,要强化潜在灾害链物源的准确识别,加强对灾种转化过程的科学认识,量化灾种转化机制和临界条件,构建灾害链全过程数值模拟评估方法,开展未来情景下沟谷灾害链的演进过程和风险评估;4)沟谷灾害链的防控研究在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在提高对沟谷灾害链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沟谷灾害链早期识别、监测预警、模拟评估、应急处置、工程治理、应急避险和风险管理综合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