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酱香型白酒下沙轮次堆积发酵过程中细菌、真菌进行了全面的测序分析,从而解析堆积不同时间节点的微生物的群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堆积过程中八个时间节点分别检测到113个、134个、176个、169个、198个、207个、158个、142个细菌属,51个、79个、60个、105个、121个、166个、114个、103个真菌属。堆积过程中细菌优势菌属为乳酸菌,占比可达85%以上,真菌优势菌属均为生香酵母。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酱香型白酒的酿造机理提供了前期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酱香型白酒二轮次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微生物多样性以及物种与样品之间的关系,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酱香型白酒第二轮次酒生产堆积及窖池发酵过程酒醅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主要功能菌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堆积过程中共检测到细菌138个属,真菌54个属;窖池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到细菌262个属,真菌267个属。酒醅中主要细菌类群为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主要真菌类群为Ascomycota和Basidiomycota。堆积过程中绝对优势细菌属有Bacillus、Enterococcus、Lactococcus、Lactobacillus;绝对优势真菌属有Thermoascus、Thermomyces、Candida、Aspergillus。在窖池发酵酒醅中其绝对优势细菌属为Lactobacillus;绝对优势真菌属为Saccharomyces、Candida、Penicillium、Fusarium。由于堆积、窖池发酵酒醅所处发酵环境、发酵物料物态及其工艺参数差异较大原因,使得两者之间生物物种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传统酱香型白酒糙沙轮次工艺是将下沙轮次出窖糟醅和糙沙轮次投入的粮食混合蒸料蒸酒并混合堆积。本研究对两种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即:①将下沙轮次出窖糟醅和糙沙轮次投入的粮食分别进行蒸煮,分开进行堆积,二者混合入池发酵;②将下沙轮次出窖糟醅和糙沙轮次投入的粮食分别进行蒸煮,下沙轮次出窖蒸馏糟醅进行堆积而蒸煮后的粮食不堆积,二者混合入池发酵。结果表明:方式①产酒最好,与传统工艺相比,1次酒酸味、生涩味减弱,酒体更干净,产酒量也略有提高;2次酒质量数量有所提高,但不如1次酒明显;3次酒以后,质量数量与传统工艺产酒趋于一致。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香型大曲及南北两地清香型大曲中微生物菌群结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南方清香型白酒大曲的细菌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菌群,其次以魏斯氏菌属(Weissella)、片球菌属(Pediococcus)及其他乳酸菌(Lactobacillus)为主要菌群;真菌优势菌种为覆膜孢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其次是弯曲假丝酵母(Apiotrichum)、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异常威克汉姆酵母属(Wickerhamomyces)等;霉菌以曲霉属(Aspergillus)占比最多。微生物群落由于制曲工艺不同与高温、中高温大曲有较为明显的差别,南北两地清香型白酒大曲的细菌真菌优势菌属均一致,但南方清香型白酒大曲中各类乳酸菌属与酵母属较北方清香型大曲丰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酱香型白酒下沙、造沙轮次堆积发酵酒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堆积过程不同位置和时间的酒醅温度与微生物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堆积发酵酒醅温度由内向外逐渐升高,表层酒醅温度变化呈"S"型曲线,其升温幅度高于内部酒醅;而堆子顶部与中部升温幅度高于底部。堆积发酵初期细菌数量高于酵母菌,经堆积发酵细菌与酵母菌的数量逐渐增加,至入窖前细菌和酵母菌数量均达到10^7~10^8CFU/g酒醅。酒醅温度升高会延迟微生物数量的增加,说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对堆积温度的升高有促进作用;而当酒醅温度超过50℃后,细菌和酵母菌数量均有降低。  相似文献   

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9):164-167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对清香型白酒酿造用大曲和酒醅中微生物构成进行了分析,得出大曲中优势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这四类原核微生物占大曲中原核微生物的30%左右;优势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曲霉菌属、热子囊菌属、根霉菌属、嗜热真菌属、假丝酵母。酒醅中优势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肠杆菌科、醋酸杆菌科、明串珠菌科、乳杆菌科、球菌科、芽胞杆菌科、假诺卡氏科,醋酸杆菌科和乳杆菌科是清香型发酵酒醅中优势原核微生物,占原核微生物70%以上;优势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双足囊菌科、假丝酵母、小囊菌科、毛霉科、赤壳科、毕赤酵母科、鬼伞科、酵母科、复膜孢酵母科、发菌科、丝孢酵母科,假丝酵母和毕赤酵母科是清香型发酵酒醅中真核微生物绝对优势菌。  相似文献   

7.
堆积发酵工序是酱香型白酒生产独具特色的生产工艺之一,能进一步网罗环境中微生物,同时产生大量香味物质.但因糖化堆体积较大,当糖化堆达到入窖条件时,不同部位的理化指标、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糟醅放香程度等差异较大.本文对糙沙轮次成熟糖化堆进行剖析,以期对成熟糖化堆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研究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细菌资源结构变化,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数理统计分析,系统地对酱香型白酒制酒一轮次、四轮次及五轮次的生产晾堂和大曲进行细菌资源结构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一轮次共分离出10个细菌门及所含的122个属,四轮次共分离出15个细菌门及所含的145个属,五轮次共分离出19个细菌门及所含的227个属;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片球菌属(Pediococc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等23种细菌属的相对丰度>1%且至少出现在2个样品中。通过对制酒各轮次晾堂地面和生产用大曲中细菌多样性分析、优势细菌差异性分析,深入剖析了酱香型白酒制酒一轮、四轮、五轮次优势细菌属的功能特性及演替规律,在微生物角度为指导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钟娟  何静  陈晓珍  杨涛 《酿酒》2023,(6):50-56
通过第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浓香型白酒酒糟堆积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真菌进行全面的测序分析,从而解析堆积不同时间节点的微生物群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堆积过程中,7个时间节点分别检测到125个、34个、72个、52个、30个、35个、47个细菌属,48个、16个、26个、23个、24个、30个、28个真菌属。自然堆积发酵过程中细菌优势菌属是芽孢杆菌,占比最高达到86.22%;此外,Tuberibacillus、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的占比也较高,相对丰度最高分别达到33.46%、15.79%。真菌优势菌属是嗜热菌属,在发酵中后期中稳定存在,占比大于40%;此外,棒孢酵母属(Clavispora)和丝衣霉菌属(Byssochlamys)的占比也较高,相对丰度最高达到77.40%、83.86%。该结果为深入研究和制备可高效发酵利用浓香型白酒酒糟的功能微生物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勇  周森  魏金旺 《中国酿造》2019,38(2):58-61
为了探究牛栏山大曲的微生物菌群结构,为制曲工艺及成品曲质量评估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牛栏山低温大曲原核16S rDNA V3/V4区和真核ITS1区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牛栏山大曲中共获得358种原核操作分类单元(OTU),乳酸菌类群是大曲中主体原核生物,维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e)、耐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etotolerans)和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分别占大曲总OTU的22.68%、16.54%和9.84%,同时大曲中高温放线菌(Kroppenstedtia eburnea)可占14.78%;而真核多样性较低,仅获得69种OTU,扣囊覆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和库氏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是主体真核微生物,其余真核微生物含量较低;综上得出,牛栏山大曲中原核微生物多样性要远高于真核微生物,且大曲主体微生物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清香型白酒酒糟中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酒糟样品中细菌菌群的丰富度与多样性均大于真菌,细菌菌群归属于10个门、18个纲、31个目、66个科、86个属、124个种,真菌菌群归属于5个门、11个纲、20个目、33个科、49个属、66个种。优势细菌门(相对丰度≥1.0%)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优势细菌属为根瘤菌属(Rhizobium)、拉乌尔菌属(Raoultella)、谷氨酸杆菌属(Glutamicibacter)、红球菌属(Rhodococcus)、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Devosia、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未分类-鼠杆菌属(unclassified-Muribaculaceae)、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毛霉门(Mucoromycota)及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优势真菌属为孢圆酵母属(Torulaspora)、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横梗霉属(Lichtheimia)、根霉属(Rhizopus)、曲霉属(Aspergillus)、酵母属(Saccharomyces)。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4种不同来源发酵豆腐乳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纯种发酵与自然发酵豆腐乳样品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差异较大,从不同豆腐乳样品中共检测得到3个优势细菌门(平均相对丰度>1%)、6个优势真菌门、13个优势细菌属和19个优势真菌属;共有优势细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透明颤菌属(Vitreoscilla)、魏斯氏菌属(Weissell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其中,假单胞菌属在自然发酵豆腐乳中平均相对丰度最高(62.05%);共有优势真菌属为酵母属(Saccharomyces)、曲霉属(Aspergillus)、德巴利氏酵母属(Debaryomyces)、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假丝酵母属(Candida)和有孢圆酵母属(Torulaspora),其中酵母属在纯种发酵豆腐乳中平均相对丰度最高(44.42%)。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蜂粮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和菌群动态变化,探究不同发酵时间对蜂粮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以发酵0.5、4、7、12 d的卡尼鄂拉蜂(Apis mellifera carnica)蜂粮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发酵时间蜂粮微生物的16S rDNA序列,比较各组菌群构成和丰度信息,通过α多样性分析和蜂粮菌群组成分析,考察蜂粮中的优势菌群。在4个蜂粮样品中共鉴定出27个门、112个属的细菌,其中4个样品中有25个共有菌属。结果表明:测序深度有效地覆盖了微生物种类,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蜂粮微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先升高后降低。基于门水平,生氧光细菌门(Oxyphot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群;基于属水平,unidentified Oxyphotobacteria为优势微生物。发酵过程中,unidentified Oxyphotobacteria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采用纯培养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第四轮次堆积发酵正常和腰线酒醅中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进行解析。通过纯培养计数发现,酒醅腰线处乳酸菌、细菌以及酵母和霉菌的数量均显著高于正常酒醅(P<0.05)。经α多样性分析发现,正常和腰线部位酒醅细菌及真菌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经β多样性分析发现,两处酒醅中细菌类群差异不显著(P>0.05),而真菌类群差异显著(P<0.05)。经Wilcoxon test检验发现,酒醅腰线处芽孢杆菌(Bacillus)和丝衣霉属(Byssochlamys)的相对含量显著偏高(P<0.05),而毕赤酵母属(Pichia)、酵母属(Saccharomyces)、有孢圆酵母属(Torulaspora)和接合酵母属(Zygosaccharomyces)显著偏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腰线部位酒醅微生物菌群间相较于正常部位存在更加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腰线与正常部位酒醅的微生物类群差异主要体现在真菌类群上。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酒酿造过程中真菌多样性,并阐明其优势真菌群落结构及其随酿造工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酒曲中主要优势菌有曲霉属(Aspergillus)、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堆积发酵酒醅中主要优势菌有拟青霉属(Paecilomyces)、念珠菌属(Candida);窖内发酵酒醅中主要优势菌有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窖泥中主要优势菌有假霉样真菌属(Pseudallescheria)、镰刀菌属(Fusarium)。同一酒厂和不同酒厂新老车间酒曲、堆积发酵、窖内发酵、窖泥之间真菌组成相似度较高,但其优势菌群丰度差异显著。发酵车间使用年限及窖龄影响着酿酒微生物多样性;使用时间长的车间和窖池其环境微生物种群结构更稳定,优势菌群更突出。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酒酿造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并阐明其优势真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随酿造工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酒曲中主要优势菌有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海洋芽胞杆菌属(Oceanobacillus);堆积发酵中主要优势菌有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变形菌纲(Proteobacteria);在窖内发酵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占绝对优势;窖泥中主要优势菌有放线菌(Actinomyces)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醋杆菌属(Acetobacter)。同一酒厂和不同酒厂新老车间酒曲、堆积、窖内发酵、窖泥之间细菌组成相似度较高,但其优势菌群丰度差异显著。发酵车间使用年限及窖龄影响着酿酒微生物多样性;使用时间长的车间和窖池其环境微生物种群结构更稳定,优势菌群更突出。  相似文献   

17.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东北豆酱的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东北市售豆酱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结构组成,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东北市售5种常见豆酱进行细菌16S rDNA V4区及真菌ITS1~2区基因序列分析,探究其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5种豆酱中细菌有效序列共131462条,1732个OUT,真菌有效序列120336条,1040个OUT。样本在门的水平上,优势细菌门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真菌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属水平上,细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芽孢杆菌属(Bacillus)、色盐杆菌属(Chromohalobacter)、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真菌主要为接合酵母属(Zygosaccharomycse)、曲霉属(Aspergillus)、赤霉属(Gibberella)、毛霉菌属(Mucor)、青霉菌属(Penicillium)。经OTU稀释性曲线的验证,能够证明本次实验结果覆盖了样品中绝大多数物种,实验结果较准确。综上所述,通过对豆酱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发现其微生物群落和风味与其地理位置以及加工方式存在一定关系,加深了对成品豆酱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认识,能为今后豆酱的生产、保藏和优良菌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成品甜芽菜中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结果显示:从3个样品中共得到65797条高质量的细菌序列代表,OTU聚类609个,分属7个菌门、114个细菌菌属;共得到54750条高质量的真菌序列代表,OTU聚类109个,分属7个菌门、28个真菌菌属。细菌群落中,Proteobacteria(49.1%)和Firmicute(40.9%)菌门具有较大优势;盐单胞菌属(Halomonas,27.2%)的丰度最高,芽孢杆菌属(Bacillus,11.9%)次之。真菌群落中,Ascomycota(63.7%),Basidiomycota(36.1%)菌门具有绝对优势;Saccharomycetales_unclassified (28.5%)、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15.8%)、Filobasidiaceae_norank(14.1%)3个菌属较为优势。研究结果加深了对成品甜芽菜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认识,对于成品芽菜的保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菜心冷藏期间的腐败微生物,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冷藏菜心切口处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分析,探究冷藏期间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的动态变化。以4 ℃冷藏菜心为研究对象,分析贮藏早期0 d、中期7 d、后期14 d的菜心切口处细菌的16S rRNA和真菌的ITS序列,比较各组菌群组成和丰度。通过物种注释评估和物种组成分析,明确菜心贮藏过程中切口处的优势菌群。在贮藏早、中、后期,真菌优势菌群均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unclassified Fungi。在贮藏早期,细菌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而在贮藏中、后期,细菌优势菌群转变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真菌的多样性要高于细菌。本研究明确了菜心冷藏期间的微生物多样性发生规律,为后续菜心保鲜剂和保鲜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5份浓香型白酒大曲真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样品真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表明,样品NX-1、NX-3、NX-4、NX-10、NX-11真菌组成相似、样品NX-2、NX-8真菌组成相似、其余样品真菌组成存在差异。15份大曲样品中共检测到393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隶属于6个门19个纲和117个属,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酵母纲(Saccharomycetes)和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在15份大曲样品中的相对丰度均较高。在属分类水平上,15份大曲样品出现明显差异,样品NX-1、NX-4、NX-11中的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样品NX-3、NX-10、NX-13、NX-6和NX-14中的覆膜孢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毕赤酵母属(Pichia),样品NX-5、NX-12、NX-15、NX-7中的曲霉属(Aspergillus),样品NX-9中的曲霉属和根毛霉属(Rhizomucor)、样品NX-2中的威克汉姆酵母属(Wickerhamomyces)、酵母属(Saccharomyces),及样品NX-8中的耐碱酵母属(Galactomyces)和双足酵母属(Dipodascus)相对丰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