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贫煤与不同煤种组成的混煤在一维火焰燃烧过程中氮的析出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贫煤掺混不同煤种燃烧时氮的析出特性差别较大,掺配比、氮存在形态对混煤中氮的析出产物形式、浓度有较大影响,在试验基础上找出了混煤燃烧过程中氮的析出规律,对混煤污染物控制,优化燃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一维煤粉燃烧试验台上对电站动力用单种煤及其混煤燃烧时氮氧化物的析出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探讨组分煤种的煤质比例以及掺混比例对氮氧化物析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NOx主要是在煤粉着火过程中产生的,其生成量与煤中的氮含量和挥发分含量密切相关;混煤燃烧时,各组分煤种氮的析出是既独立又相互影响的,混煤氮的析出曲线一般具有“双峰”结构,峰值区域较宽,其NOx生成量与各组分煤种的氮含量基本呈线性关系。掺烧比例对混煤氮的析出有较大影响,在贫煤中掺混其它煤种时,混煤氮的析出时间、析出浓度与各组分煤种的加权平均值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针对山东动力用煤,研究了混煤燃烧NOx的生成及煤质、温度、掺混比、掺混煤种对NOx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煤NOx的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混煤中的氮含量;在试验条件下温度越高生成的NOx反而减少;HT贫煤随掺混FF无烟煤的增大,NOx浓度升高;掺混煤种对NOx释放有较大的影响.混煤燃烧过程中NOx释放往往出现"双峰",同时燃烧工况、掺混比例及煤种影响"双峰"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利用自制能实现恒温下煤粉热重测量的试验台研究了几种典型煤种单煤及混煤燃烧的失重特性,并同步测试了NO的生成特性.结果表明:煤粉中掺烧印尼褐煤能增大整体平均失重速率和提前燃尽时刻,且对于煤阶越高的煤其影响越显著;混煤整体平均失重速率、初始反应阶段平均失重速率与掺混比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混煤燃烧时NO生成累积质量小于各单煤生成累积质量的加权值;塔山烟煤和印尼褐煤氮析出时,相互制约程度较大,导致塔山烟煤与印尼褐煤混煤NO生成累积质量试验值与加权值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5.
混煤可磨特性与掺烧方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4种典型贫煤与无烟煤分别进行了不同混煤方式下的可磨性、粒径分布变化规律实验室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混煤的可磨性趋向于难磨煤种、成粉样品中粗颗粒难磨煤多、细颗粒易磨煤种多。从可磨性标准测试角度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物理解释,提出混煤的可磨性必须由实验确定、"炉前掺混"时混煤的煤粉细度必须由挥发份较低的煤种决定、"分磨制粉"时各组份煤选取各自合理细度的结论。针对几种可磨性差异较大煤种的掺烧,根据制粉系统、燃烧系统的特点,进行了3种不同方式的"分磨制粉"掺烧方式优化试验,通过较好地控制难磨、难燃尽煤种的煤粉细度,锅炉效率较传统的"炉前掺混"方式均提高1.5%以上。  相似文献   

6.
以高硫贫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别加入低硫贫煤和低硫烟煤组成混煤来研究它们的硫析出特性。在试验中,研究了各单煤的燃烧性能、掺配比与SO2、H2S析出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单煤的燃烧性能对混煤影响较大;混煤的SO2排放浓度基本介于各单煤之间,但混煤H2S析出浓度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贫煤和贫煤混煤与贫煤和烟煤混煤的硫析出有一定的差异。图9表3参9  相似文献   

7.
不同煤种混煤燃烧时NO_x生成和燃尽特性的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一维沉降炉上对无烟煤、贫煤、烟煤及其混煤的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NOx排放量的影响,并讨论了不同过量空气系数、掺混比及一、二次风比例对燃尽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烟煤的掺混比例为25%,NOx的排放量较低,混煤燃烧时沿程分析结果表明,煤种特性的不同导致NOx排放时有不同的峰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恒温热重-燃烧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对NO瞬时释放曲线的分析,并结合燃烧反应动力学计算,研究了恒温条件下燃烧环境温度对准东煤燃烧过程中NO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单煤和混煤燃烧过程中NO的释放时间会显著降低,释放速度显著提高;煤种成分的差异会导致NO释放特性的差异,固定碳挥发分的质量分数对NO释放有影响,而灰分的质量分数对NO释放无影响,当高固定碳、高挥发分的煤与低固定碳、低挥发分的煤进行掺混燃烧时,混煤的NO释放量和释放速率会降低。当燃烧过程中掺混北山煤时,混煤NO释放量低,释放速率慢,可以看作是一个较为优良的混煤掺烧方案。  相似文献   

9.
对五彩湾煤与乌东煤2种煤种及3种不同掺烧比例的混煤分别进行了物理化学特性分析、煤粉气流着火温度测试、一维火焰炉中燃烧与结渣试验以及200kW沾污试验台的沾污性能试验,并对各种混煤的着火、燃尽和结渣性能进行了评定.利用专家系统对试验煤样的主要特性进行了最终评价,并结合2种沾污性能判别指标对煤灰的沾污性能进行了验证,给出推荐的设计煤种和校核煤种.结果表明:混煤具有严重结渣倾向;五彩湾煤具有严重的沾污倾向,而乌东煤为低沾污倾向煤种,通过掺烧乌东煤可以减轻五彩湾煤的沾污;推荐选用五彩湾煤与乌东煤的掺烧比例为7∶3和5∶5的混煤1和混煤3分别作为设计煤种和校核煤种.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煤燃烧的氮排放状况及相应煤中含氮量、燃烧温度与其它参数的影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整理分析。针对煤热解、燃烧以及混煤时的氮析出研究现状,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全面研究国内各种煤中氮的相关成分及相互影响基础上,提出形成不同煤种氮析出的统一化评判标准,开发形成基于关键参数调整优化的精准控制燃烧技术,实现在配煤掺烧的经济条件下最小化NO_x析出的技术路线体系。  相似文献   

11.
褐煤混煤燃烧特性的热重分析法研究   总被引:89,自引:2,他引:89  
利用热重分析法对三种褐煤及其混煤的热解、着火和燃尽等燃烧特笥及其活化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混煤中的单一煤种在混煤燃烧过程中基本保持各自的着火和燃尽特性;而其热解特性和活化能与掺混比例有关。提出了能够表征单煤及混煤燃烧性能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SN。  相似文献   

12.
无烟煤与贫煤混煤燃烧和NO_x排放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热天平和小型煤粉燃烧实验台对无烟煤、贫煤及其三种配比混煤的燃烧特性、不同配风下NOx的生成规律和燃尽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认为无烟煤与贫煤在燃烧性能上略有差异,混煤的燃烧特性介于两者之间,合适的选取过量空气系数可实现不同掺烧比无烟煤与贫煤混煤高效低NO燃烧。并针对三种掺烧比的混煤提出了其高效低污染燃烧的过量空气系数范围,为燃用上述混煤的电厂经济清洁运行提供一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3.
混煤煤质及燃烧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混煤的煤质特性和燃烧特性开展实验研究,以指导燃煤电站科学合理的燃用混煤。研究结果表明,混煤的元素分析、工业分析及发热量满足质量加权平均,但混煤的可磨性和灰熔融特性不满足加权平均,低灰熔点煤中掺烧高灰熔点煤能显著提高混煤灰熔点,改善锅炉燃烧过程中的结渣问题,混煤灰熔点变化受到单煤灰成分的影响。热重实验分析表明,混煤的剧烈燃烧阶段与单煤存在明显差异,混煤的燃烧特性介于参与掺混的单煤之间,但不满足线性叠加,其燃烧过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混煤的着火特性接近于易燃煤,而燃尽特性与难燃煤相近。除此以外,随着氧浓度的降低,混煤的燃烧特性明显变差,易燃煤对氧浓度的变化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4.
混煤热重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NETZSCHSCHEMESTA 40 9型示差热天平 ,对烟煤的 3个单煤种和 8个混配工况进行了热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烟煤混煤的燃烧特性基本处于组分煤种之间。通过不同升温速率试验 ,发现高升温速率条件下 ,燃尽时间短 ,燃烧猛烈 ,燃尽温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混煤着火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混煤中的组合煤各自保持各自着火特性的基础上,应用热力着火理论,建立混煤着火计算模型,只要已知各分煤的煤质特性和化学动力不参数,就可以计算混煤的着火温度。采用该模型对混煤在一维沉降炉上的着火实验进行模拟,通过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说明计算模型与实验结果的趋势符合较好。计算结果进一步证明,由两种着火特性差别较大煤种组成的混煤,其着火温度主要取决于易着火煤的着火特性。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presents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influence of hydrothermally treated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on the co-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different rank coals, i.e. Indian, Indonesian and Australian coals. MSW blends of 10%, 20%, 30% and 50% (wt.%) with different rank coals were tested in a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er (TGA)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from ambient to 700 °C under the heating rate of 10 °C/min.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volatile release, ignition and burnout were studied for the blend fuel. Different ignition behavior was observed depending on the blends composition and the coal rank. The result of this work indicates that the blending of MSW improves devolatization properties of coal. But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SW and coal blend cannot be predicted only from the pyrolytic and or devolatization phenomena as the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coal quality also plays a vital role in deciding the blends co-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TGA combustion profiles showed that the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lends followed those of parent fuels in both an additive and non-additive manners. These experimental results help to understand and predict the behavior of coal and MSW blend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