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将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宗祠的装饰置于特殊的历史语境,剖析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宗祠的装饰艺术观念。文章以龙南县关西镇徐氏祖祠为例,通过分析徐氏宗祠的结构性装饰和依附性装饰主要审美意象、风格特征,探讨客家人的宗族观念、血缘文化和生活实践诸多因素对客家宗祠装饰艺术观的影响,认为客家人将自己民系的文化观、思想观以符合自身审美的心理尺度投射于祠堂装饰艺术之上,对于现代艺术设计实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韩瑞婷  武鑫 《湖南包装》2023,(6):77-79+84
明清晋中宗祠砖雕艺术既具有文化属性和纪念意义,也提高了宗族成员间的向心力。砖雕艺术体现了家族关系对礼教的重视,也通过艺术符号之美传达出对生活的寄托。山西明清时期的民居大院砖雕数量多、种类多,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彰显了艺术传承的特色之美。砖雕被用在宗祠不同位置进行装饰,最主要的是在屋顶和墙体,整齐有序的摆放、精致的雕刻表现出规范性秩序与庄严的风格,为建筑赋予了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为这一艺术形式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孙可 《包装工程》2023,44(6):320-327
目的 以毗卢寺壁画为研究对象,探索虚拟现实技术与古壁画保护传播的融合应用。方法 文化自信视域下,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结合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立体显示等数字技术,从文化资源的深度与广度发掘毗卢寺壁画;在对现有的古壁画保护与传播途径进行梳理研究的基础上,从文物保护、交互体验、文化旅游等学科角度总结古壁画艺术与新科技手段相融合的方法,探究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于毗卢寺壁画保护传播的具体策略方案。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可通过健全共享数据资源库、构建虚拟现实导览展览系统、开发推广虚拟文创产品、联动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四种途径介入古壁画的保护与传播建设,既能有效预防和弥补文物衰变或毁坏所造成的信息消亡,同时又可以促进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工作与文旅产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史原 《包装世界》2009,(4):83-85
目前散落在城乡的宗祠家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碑记,也是历史文化的遗存。从祠堂建筑的规模、质量可以看出彼时彼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祠堂是封建家族制度的产物,毋庸置疑,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封建的烙印,但它又是劳动人民的创造,凝结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当人们开始以豁达的胸怀和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时候,祠堂已越来越少,并潜伏着消亡危机。因此,研究它就更有了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富阳市现存祠堂的考察分析,发现祠堂建筑中蕴涵的传统审美的崇高境界,这也是东方文化的根本特征,至今仍不失其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5.
数字动画,既能对传统文化形象进行重塑设计,又能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方式进行动态影像的演示。数字三维张五郎的重塑,用新的多媒体技术重新定位与重塑梅山文化,为当地的旅游文化发展带来全新的动态元素与机遇,将建立互联互通的文化元素数据库的支撑,促进传统文化元素跨界融合和创意发展,是湖南全面落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向全球提供湖南地域文化数字化文创形象与应用服务。  相似文献   

6.
刘霞  孔昊昱  史嘉豪 《包装工程》2024,(6):349-355, 370
目的 从设计学角度提出传统壁画色彩数字化采集、保护及传播的设计策略,通过“云图像色彩数据采集技术+数字交互小程序构建”来实现传统壁画色彩的数字化提取与传播,助推传统色彩文化的传承、保护、传播与创新。方法 以永乐宫壁画为研究对象,在案例研究、文献研究基础上,通过云图像聚类算法以物象为基础对壁画色彩进行数字化提取和汇总,结合数字平台的体验特征,搭建永乐宫壁画色彩小程序,为壁画色彩信息的保护和当代设计中的转化提供数据、路径支持。结论 通过设计学、图案学、数字技术将中国传统壁画中色彩信息进行数字化提取及交互式汇总传播,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同时为以国风为主题的各类设计提供精准的色彩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赵云彦 《包装工程》2021,42(24):93-101
目的 随着我国对文化数据体系建设方面的推进,文化数字化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依托我国重点研发项目,开展了蒙古族游牧居住环境经典文化元素原型数据库架构设计应用研究。为设计、文化研究等专业领域提供蒙古族经典文化元素的使用规范与研究依据,并为蒙古族民族文化数字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基于我国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中国设计风格的经典文化元素及原型数据库研发》元数据标准,对蒙古族游牧居住环境经典文化原型数据库中造型、材质、色彩及纹样四类元数据进行标注。针对民族特色文化数据资源较少、类型资源挖掘不足、文化数据孤岛、文化内涵关联不清的问题,设计蒙古族游牧居住环境经典文化原型数据库架构,并以实证案例的形式证明本研究的有效性。结论 构建蒙古族游牧居住环境经典文化原型数据库架构是对蒙古族文化数字化的保护、研究及专业领域使用规范化的有效方法,同时为其他民族地区经典文化原型数据库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系统、专业的课题研究是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成长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文物保护修复课题研究成果通常是基于纸质媒介并以论文、报告、著作、专利等形式进行呈现。数智时代的到来,引发了对课题研究成果记录方式的重新思考。本文基于“养心殿寝具类纺织品文物的修复保护方法研究”课题,从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的角度探讨了文物保护修复课题数字平台的搭建方法,并尝试运用WEB技术实现该课题的数字化展示,为文物保护修复课题研究工作者提供一种数字化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高清云  高清雪  梁芳 《包装工程》2021,42(22):330-336
目的 通过根据代表性古代石器的三维数据信息进行逆向工程设计,探析古文化遗存在"VR+HTML5"微网页链接式的数字化呈现方法,使古文化遗存的活态呈现更具视觉文化的时代特色.方法 通过具体案例实践进行逆向工程设计说明.首先,分析了在逆向工程技术中对古遗存逆向设计的关键方法和技术,如三维数据扫描、点云画像处理、"HTML5+VR"参数化模型构建等;其次,使用三维扫描手段采集唐崇陵石翁仲的数据,对唐崇陵翁仲进行数字化逆向工程设计,在此过程中利用软件平台生成唐崇陵武官石翁仲的点云画像并细化模型;最后,利用智能终端HTML5网页微链接的虚拟现实在线开放平台,搭建唐崇陵翁仲石像的数字化视觉展示链接与传播途径,明晰HTML5微网页链接式的数据可视化与传播优势.结果 得到了唐崇陵石翁仲的数字化模型与虚拟现实在线开放平台展示链接.结论 该方法可为古文化遗存的数据存储及创新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测试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路线,并通过实际项目的应用,解决传统古建筑建模过程中存在的时间成本高、难以还原复杂场景等问题。按照倾斜摄影技术的技术路线,进行朱氏宗祠建筑测绘试验,并通过基于altizure软件建立三维模型来展现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流程。验证无人机倾斜摄影应用于古建筑三维建模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李梦黎 《包装工程》2023,44(6):336-344
目的 通过对洛阳传统祠堂小程序的设计研究,将本地现有的研究进行数字记录,为洛阳传统祠堂的交流传播打造媒体平台,对小众类型地域传统建筑的保护传承路径进行探索。方法 梳理传统祠堂建筑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研究现状与其中所存在的不足;分析小程序的特性并将其作为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案;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此类小程序的设计方法及原则;从“信息架构、风格设计、构成要素设计、界面形象整合”四个方面对小程序进行构建与设计。结论 对影响力相对较小的地域传统建筑而言,制作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即用即走的小程序,在交流、传播、科普、查阅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合理的信息架构、简约的界面形象、便捷的操作界面,对小程序的传播范围与使用频率起着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以佛山祖庙为对象,在数字文旅背景下从元宇宙视角对庙会进行严肃游戏、体验创新设计,提出新的体验模式——云庙会,对当前庙会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与痛点分析。方法 基于严肃游戏的设计原理对云庙会进行PACT-P系统模式构建,运用H5木疙瘩交互软件进行游戏内容编辑,从庙会的景区、习俗仪式、庙会活动和集市贸易等方面,进行游戏系统化地改造与升级,实现云庙会严肃游戏的便利性、可玩性和互动性。结论 一方面,尝试解决传统庙会旅游中的发展滞后和传播力度不足、游客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严肃游戏的形式使云庙会旅游兼顾游戏性和教育性,不仅给传统庙会旅游提供多元化发展路径,而且为数字文旅发展思路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发掘、重拾散落在湘西南乡村景观中,红军长征时留下的革命文化遗迹及红色景观资源,汲取红色文化养分,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促进红色文化在现代乡村社区中的转化培育和资政育人的作用。综合利用田野考察、文献法等研究方法,重点选取了若干湘西南乡村景观中遗存的红色革命旧址、红色标语景观、红色革命遗物及历史故事等红色文化景观资源,深刻挖掘并领悟蕴含在其中的重要红色历史事件、感人革命故事、红色革命传统等红色精神。借此呼吁人们树立文化拯救意识,合理保护独特的红色文化景观,因为这是革命文化历史的印记,是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发挥资政育人作用的重要财富,对传承与发展乡村红色文化,振兴乡村文化及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仰韶文化、西周、战国、秦、西汉及唐具有代表性文物为例,对中国传统设计文化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方法 从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文物对比研究、材料科学及加工工艺分析等方法,探索中国古代器物设计的成因与演变,得到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器物的设计特点和发展脉络,设计文化更多体现在“天、地、人”的关系之中,体现了古代“由器至道”“格物致知”的造物思想。结果 证明中国自古以来都存在具有自身特点的设计,其“师法自然”“以人为本”“兼爱及节用”等设计思想对当代设计依然具有参考价值;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当下的设计特征,与时俱进的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设计历程。结论 设计文化的继承不是复古,而是有创新的继承;不仅是“器”或“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设计思想的继承。中国的设计就是在“格物致知”和“由知格物”的循环递进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王丽君 《包装工程》2023,44(18):250-257, 275
目的 研究岭南非遗灰塑文化符号IP形象设计,探究非遗文化创新发展新路径。方法 通过收集整理岭南古建筑不同区域灰塑素材,再以山墙、墙楣区域灰塑文化为例,基于符号语义学理论“外延层”“内涵层”两个维度解构分析岭南灰塑文化,凝结转化灰塑文化符号。结果 围绕灰塑“祈福”文化符号,从“皮”“肉”“骨”三方面设计转化文化符号IP形象。结论 基于文化“外延层”“内涵层”探寻设计岭南灰塑文化符号IP形象,有助于岭南灰塑的现代传承与设计,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保护。  相似文献   

16.
李瑞益  郭晶 《包装工程》2023,44(20):163-172
目的 为了复兴成都非遗蜀锦文化与传统技艺,解决当前蜀锦文化在传承发展上的难题,深入探讨全新的传承路径,设计出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方法 研究基于设计学的视角,以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成都地区非遗蜀锦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蜀锦的艺术特征,通过提取蜀锦图纹、色彩、寓意等因子,探索出平面图案组合、装饰形态调整、情感纽带链接等转化方法,将转化后的蜀锦文化因子应用于沙发、屏风、座椅等家具设计中,打造具有古蜀意韵的家具产品,彰显蓉城家具的艺术魅力。结论 通过对当前成都非遗蜀锦文化基因的提炼以及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体现出蜀锦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能够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的保护方式,实现其活化利用,让蜀锦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开发出具有深厚文化基因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家具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也为蜀锦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对于成都地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鲁雯  欧达  雅柔 《包装工程》2022,43(4):182-188
目的 研究凤凰蓝印花布互动游戏设计,探索数字媒体艺术以及基于体感技术的互动游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模式。方法 基于不同类型体感技术的应用特点,总结体感互动游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应用现状,依据其设计理论,以凤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为案例,从游戏目标架构设计、叙事设计、内容设计和流程设计等四个方面展开。结果 针对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设计了以凤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流程为主线的体感互动游戏。结论 体感技术是实现互动的有效工具,对于提升文化遗产类游戏的体验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玩家能在娱乐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近年随着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进,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基于社区营造视角,从社区文化、参与主体、社区事件三个面向提出社区营造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以北京市门头沟区古村落为例,从乡村社区文化的认知与挖掘、乡村社区营造的主体与构建、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改善与营造等方面提出京西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抽象愿景与目标具体化的落地路径,旨在推动更多带有试验和示范性质的京西门头沟区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项目的发展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